天天看點

抗日時期,那麼多國術大師,為何卻很少見到?真實原因讓人沉默

說起霍元甲的故事,每一個中國人都如數家珍。這位近代著名的愛國國術家畢生以“以武保國強種”為信念,創辦了精武體操會。還在擂台上勇鬥英、俄國大力士,一舉擊敗日本幾十名柔道高手,掃除了我國“東亞病夫”之名,極大鼓舞了我國人民的士氣。

抗日時期,那麼多國術大師,為何卻很少見到?真實原因讓人沉默

晚清時期像霍元甲這樣的愛國國術家并不在少數,廣東佛山的黃飛鴻也是一代豪傑。還有南北大俠杜心五,其還曾加入了孫中山建立的同盟會,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之中。

不過,不知大家發現一個現象沒有。在西方列強肆虐的晚清時期,我國民間有不少國術大師站出來保家衛國。但到了抗日戰争時期,我國的民間國術大師仿佛集體人間蒸發,一個個銷聲匿迹。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他們又去哪兒了呢?

抗日時期,那麼多國術大師,為何卻很少見到?真實原因讓人沉默

說白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戰争的正規化和中華國術的捉襟見肘。清朝滅亡之前,我國發生的近代戰争無非都是西方列強侵略時爆發的小規模戰争。而且,按照清政府認慫的速度,這些戰争基本沒有擴大化,甚是都沒打起來。唯一幾場大規模的戰争無非是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然而,這些都是原始的冷兵器戰争。

抗日時期,那麼多國術大師,為何卻很少見到?真實原因讓人沉默

這就導緻了一個問題,即我國百姓對于槍支火炮這種近現代武器普遍認知還不全面。很多人甚至以為隻要身手不錯,貼身肉搏還能跟這些洋武器拼一拼。再加上早期火槍的射程、威力和準度都相當一般,肉搏也确實不落下風。是以,我國民間的國術大師才敢無所顧忌地挺身而出。

抗日時期,那麼多國術大師,為何卻很少見到?真實原因讓人沉默

然而到了抗戰那會,我國早就經曆了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北伐戰争等多場近現代戰争的洗禮。廣大百姓早就知道槍支火炮的厲害,再加上槍械性能的飛速發展,近身肉搏跟用槍相比已完全無異于自殺,這就是為何國術大師一個個歸于沉寂的原因。說白了,還是中華傳統國術在現代武器下的沒落。

南北大俠杜心五在晚年時就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形象地說明了抗戰時期國術大師的捉襟見肘。大概在1935年那會,杜心五住在北京的榆錢胡同。當年他在街上看到3個孩童被日軍的坦克碾壓而亡,當時滿腔悲憤的杜心五很想上去跟日軍幹仗。但面對坦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縱然功夫登峰造極,也無可奈何。

抗日時期,那麼多國術大師,為何卻很少見到?真實原因讓人沉默

雖然在冷兵器作戰的古代,以及熱兵器還未全面普及的晚清,中華傳統國術在制敵上确實能有一席之地。但到了熱兵器和近現代戰争已經完全成熟的抗戰時期,國術顯然發揮不了任何作用,上去隻能是送死。

并非國術大師不愛國,而是站出來也隻是螳臂當車,正常人尚且都知道惜命,更何況是這些國術大師。

抗日時期,那麼多國術大師,為何卻很少見到?真實原因讓人沉默

雖然沒有在正面戰場上看到他們,但這些國術大師在陣後依然燃燒着自己的餘熱。他們幫助軍隊操練士兵,還能擔任保镖保衛關鍵人物,像是杜心五,就成做過孫中山和宋教仁的保镖。而事實也證明,即便是身手如杜心五一般,面對突如其來的手槍暗殺,宋教仁依然還是倒在了血泊中。

抗日時期,那麼多國術大師,為何卻很少見到?真實原因讓人沉默

這就是抗戰時期,我國國術大師不再出手的原因,真相無不令國人心酸沉默。雖然他們的身手在槍支火炮面前啞然失色,但他們的愛國情懷卻永不熄滅。倘若要問為何如此,因為中華國術和華夏民族精神幾千年來一直是一脈相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