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圍龍之舌:蘿蔔粄

作者:興甯客家圍龍

蘿蔔粄

民國羅藹其在其《客方言》中曰:“粉餌謂之粄。”即是說,用各種粉料搓捏成百樣形狀,或蒸或煮或煎而吃,就稱之為粄。

興甯粄類小吃種類繁多,鄉鎮特色明顯,有應節的,如甜粄、蘿蔔粄等;有應季的,如抽葉粄、雞屎藤粄等;也有純粹是為填飽肚子的,如溜鍋叛、糟麻粄等;更有一些是吃貨們天馬行空,靈感迸發的成果,如雞頸粄。其原料無外乎粘米粉、糯米粉、面粉、蕃薯粉、木薯粉等,或單獨使用,或混合搓揉,輔以各種植物素材和配料,做成各種形狀。在興甯菜單中,“釀”字可謂是撐起了半壁江山,而在小吃界,“粄”字幾乎可以一統江湖。

莊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時候,勞累困頓之際,傾情于某種小吃的制作與品嘗,也不失是一種排解方法。一入江湖歲月催,不勝人生一場醉,一個人總會有被某種小吃所折服的時候。

在小吃這片江湖,我認為“蘿蔔粄”應該是當之無愧的江湖盟主,這不僅出于知名度上的考慮,也更加看重出場BGM。蘿蔔粄乃春節之重器,過年沒有蘿蔔粄,十二大碗不稀罕。蘿蔔粄一旦出場,盟主的“清盤令”随之觸發,不用過多招呼,圍桌之人有一個算一個,頻頻舉筷,如風卷殘雲般,頃刻間便已執行完畢,甚至有些意猶未盡之人還在眼巴巴看着主人,再來一盤的欲望躍然臉上。

圍龍之舌:蘿蔔粄

蘿蔔粄,顧名思義,其主料就是蘿蔔。選取新鮮爽脆的蘿蔔,洗淨去皮擦絲。其中用到的蘿蔔擦比較鋒利,擦絲時要防止用力過度傷手。擦出來的絲不能太細,否則做岀來的粄太軟太嫩,失去了蘿蔔粄應有的粗糙,會影響風味,是以最好用大孔部位來擦絲。擦好絲後,撒鹽殺水,不用殺得太幹,殺掉八九成的水份即可,腌出的汁水倒入碗中備用。

取臘肉适量,多少自定。斜刀切片,宜薄不宜厚,切忌剁成肉沫。再取大蒜若幹,去葉留白,也是斜刀切片,同樣不要剁碎。此處一定要鮮蒜,不要用蒜頭代替,更不能選用蔥,即使蔥頭蔥白也不行,否則會竄味的。

将蘿蔔絲、臘肉、蒜片混合,倒入粘米粉及适量五香粉,再灑上紅曲米搓揉至軟熟,若是粉倒得太多,可用留下的蘿蔔汁調和。粄坯做好後,選用帶孔蒸篩,先在底下墊一層新鮮香蕉葉,把粄坯放入其中,輕輕拍打至均勻鋪開,新鮮香蕉葉能使蒸出來的粄更具風味。注意,這裡是輕輕拍打粄坯,而不是用手壓粄坯,壓出來的粄與拍出來的粄,其口感是截然不同的。粄坯厚度不宜太薄,不要少于5厘米,但也不要超過10厘米,這樣後期切出的片才美觀。

将粄坯放入蒸鍋,大火将水煮沸後再蒸10分鐘轉文火。蒸粄的時間比較長,大概100分鐘左右,具體要看粄坯厚度。有經驗的人可以用竹筷子來檢測叛坯是否蒸透,用筷子插入叛坯至中心拔出來,若筷子上沾的粄坯還有粘手的感覺,則未蒸透,相反,則說明蒸透了。蒸好的粄坯要立刻打開鍋蓋透氣,不然,“倒汗水”滴落粄中會使蒸好的粄回水變爛。

圍龍之舌:蘿蔔粄

将粄靜置冷卻後切片,厚度跟筷子尖差不多就可以,如果厚度看上去堪比筷子頭的話,則是太厚了。因為臘肉片夾雜其中,切片時要用暗勁,不能來回切割,否則切出來的粄會變得零零碎碎,既有礙觀瞻,又影響接下來的操作。雖然,臘肉片會阻礙切片,但煎好後的蘿蔔粄卻會是以而增加粗糙度,更具咀嚼性。

洗幹淨鐵鍋,倒入優質植物油稍熱,把切成片的蘿蔔粄在鍋内排好,邊煎邊轉鍋。注意此處是煎不是炸,故不宜多油,把蘿蔔粄兩面煎得稍硬便可,切不可煎得酥脆,這樣會完全喪失蘿蔔的味道,使蘿蔔粄變得名不符實。

粄煎好後,拔至鍋沿,稍晾一下,讓粄中吃入的油自然流出便可上盤。每逢過年,蘿蔔粄上桌,總能勾出小孩子的三尺口水。江湖盟主的“清盤令”一出,桌子上空馬上成了竹筷論劍的場所,他剛劍指中盤,即刻便遭遇西來一劍,左右翻飛之下,不費吹灰之力就已完美收官。

粄裡好吃手腳多,或許這就是小吃的缺點所在,正如彩虹總在風雨後一樣,不經曆一翻辛苦,又如何去品味小吃的美味?有人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戲如人生,又何必當真。可是,我覺得人生就是一道小吃。至于做出什麼小吃,完全看個人愛好,而小吃的滋味如何,則決定于自己是否嚴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的标準。小吃江湖,門派衆多,春節收徒大會已經啟動,抓緊選一個合适的吧。

#興甯頭條##客家話美食##客家好食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