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的墳墓為何稱為“陵”?

舉世聞名的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又稱陵園)“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内的燕山山麓,是著名的古迹和觀光景點。不過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古代帝王的墳墓為什麼要稱“陵”呢?

皇帝的墳墓為何稱為“陵”?

明十三陵

相傳唐代詩仙李白遊秦漢舊迹時,因觸景生情而寫下《憶秦娥》:

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别。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阙。

詞中的“漢家陵阙”,正是指位于今陝西關中黃土高原上的西漢帝王陵墓。“陵”原為大土山之意,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肴有二陵焉。”就是說肴有兩座大山。其實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都稱“墓”而不稱為“陵”。例如《書·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

皇帝的墳墓為何稱為“陵”?

《周禮 春官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周禮 春官 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冢人的職責是掌管君侯的墓,厘清方位、地形并畫為圖;墓大夫則專職管理全國墓地,并将墳墓形勢畫成圖。是以,周代君王的墓也稱“墓”亦不稱“陵”。

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于趙、楚、秦等國。《史記 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因為當時王權不斷增強,為表現君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占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是以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

皇帝的墳墓為何稱為“陵”?

定陵

依規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老百姓的墳墓則稱為“墳”,限在三尺以下,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皇帝的墳墓為何稱為“陵”?

十三陵分布圖

漢朝之後,幾乎每個皇帝陵都有稱号。如漢武帝陵稱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稱為“昭陵”等。還有生前沒有當過皇帝,因為子孫做了皇帝,死後就被追尊為帝的,其墳墓也被稱為“陵”。如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後,追谥他的父親朱世珍為淳帝,立廟号為仁祖,就安徽鳳陽原墓建為皇陵;追谥他的祖父朱初一為裕帝,廟号為熙祖;追谥他的曾祖父朱四九為恒帝,立廟号為懿祖;追谥他的高祖父朱百六為玄帝,廟号為德祖;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詳,于是将熙祖江蘇原葬處建陵葬三位祖帝後衣冠,三人合葬的墳墓稱為祖陵。

皇帝的墳墓為何稱為“陵”?

十三陵前的神道

又如晉武帝司馬炎因篡魏政權當了皇帝,追谥他的祖父司馬懿為太祖宣皇帝,墳墓就稱為高原陵;追谥他的伯父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墳墓稱峻平陵;追谥他的父親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墳墓稱為崇陽陵。而這種追尊的情況,曆代王朝幾乎都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