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皇帝的坟墓为何称为“陵”?

举世闻名的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又称陵园)“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是著名的古迹和观光景点。不过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古代帝王的坟墓为什么要称“陵”呢?

皇帝的坟墓为何称为“陵”?

明十三陵

相传唐代诗仙李白游秦汉旧迹时,因触景生情而写下《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中的“汉家陵阙”,正是指位于今陕西关中黄土高原上的西汉帝王陵墓。“陵”原为大土山之意,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肴有二陵焉。”就是说肴有两座大山。其实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坟墓都称“墓”而不称为“陵”。例如《书·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

皇帝的坟墓为何称为“陵”?

《周礼 春官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周礼 春官 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冢人的职责是掌管君侯的墓,分清方位、地形并画为图;墓大夫则专职管理全国墓地,并将坟墓形势画成图。因此,周代君王的墓也称“墓”亦不称“陵”。

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史记 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由此可见,这是君王墓称“陵”之始。因为当时王权不断增强,为表现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

皇帝的坟墓为何称为“陵”?

定陵

依规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老百姓的坟墓则称为“坟”,限在三尺以下,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皇帝的坟墓为何称为“陵”?

十三陵分布图

汉朝之后,几乎每个皇帝陵都有称号。如汉武帝陵称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称为“昭陵”等。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因为子孙做了皇帝,死后就被追尊为帝的,其坟墓也被称为“陵”。如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后,追谥他的父亲朱世珍为淳帝,立庙号为仁祖,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追谥他的祖父朱初一为裕帝,庙号为熙祖;追谥他的曾祖父朱四九为恒帝,立庙号为懿祖;追谥他的高祖父朱百六为玄帝,庙号为德祖;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于是将熙祖江苏原葬处建陵葬三位祖帝后衣冠,三人合葬的坟墓称为祖陵。

皇帝的坟墓为何称为“陵”?

十三陵前的神道

又如晋武帝司马炎因篡魏政权当了皇帝,追谥他的祖父司马懿为太祖宣皇帝,坟墓就称为高原陵;追谥他的伯父司马师为世宗景皇帝,坟墓称峻平陵;追谥他的父亲司马昭为太祖文皇帝,坟墓称为崇阳陵。而这种追尊的情况,历代王朝几乎都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