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愛麗絲“為愛麗絲而作”——貝多芬

作者:曆史看年先生

視訊加載中...

如此脍炙人口的曲目是一代“樂聖”獻給愛麗絲的作品。那麼“愛麗絲”究竟是誰呢?為什麼她會讓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專門為她創作一首鋼琴曲呢?就像“脂硯齋”究竟是誰一樣,很有可能會成為永遠沒有答案的千古之謎。但就像“脂硯齋”必定是曹雪芹的親密之人一樣,愛麗絲也一定是貝多芬所愛之人。也正因為她是貝多芬的摯愛,才會引發曆代學者的好奇與關注,不遺餘力地去研究、争論她的真實身份。

尋找愛麗絲“為愛麗絲而作”——貝多芬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于1770年出生于德國波昂,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少年時代的環境比較艱苦,他的父親望子成龍,想把他變成第二個莫紮特。但波昂是個小地方,缺少名師指點。不過,這也促使貝多芬很早就鍛煉出獨立思考的創作精神。

尋找愛麗絲“為愛麗絲而作”——貝多芬

1779年,他開始跟他第一位重要的老師、宮廷音樂指導和管風琴師内弗(Christian GotttliebNeefe,1748-1798)學習音樂。内弗是個識才的伯樂,預言貝多芬将是莫紮特的繼承者。他還把巴赫等人的鍵盤作品介紹給貝多芬。

1782年,貝多芬擔任了當地教堂管風琴師的助理等職務,并寫下了最初的作品。1787年,他初訪維也納,曾為莫紮特演奏。莫紮特預言了他将有輝煌的未來。(莫紮特預言帝啊!)

1801年起,剛過而立之年的貝多芬就受到情感與疾病的雙重折磨,他的脾氣開始變得暴躁、乖戾,因為不願别人發現他的聽力出現問題,他開始遠離維也納的社交圈,離群索居且經常搬家。1802年四月至十月初,在醫生與朋友的勸說下,貝多芬暫離維也納城區,來到郊區小鎮海林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療養。那麼是不是就在這時?有一位叫“愛麗絲”的姑娘,給了年輕卻失聰的貝多芬重要的支援和幫助呢?

尋找愛麗絲“為愛麗絲而作”——貝多芬

實際上,“緻愛麗絲”這個名稱是誤傳。比較主流的說法是貝多芬在這部作品的手稿上寫了一句話“緻特蕾莎”(德文:Für Therese),但這句話被一位馬虎的樂譜謄寫者誤抄成了“緻愛麗絲”(德文:Für Elise,德語中發音與特蕾莎相似)。此後,所有樂譜中,這首作品緻辭中的“特蕾莎”都變成了“愛麗絲”。

而這個叫特蕾莎·瑪爾法蒂的姑娘,是年近四十的貝多芬所教的一位女學生。貝多芬對她一直有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暢的情況下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并在樂譜上題寫了“獻給特蕾莎,1810年4月27日,為了紀念”的字樣。

尋找愛麗絲“為愛麗絲而作”——貝多芬

《緻愛麗絲》為回旋曲式,全曲共5段。不論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主部主題、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插部主題,或是堅定深沉的和聲加華彩式的第二插部音樂,都那麼動人、動聽。

樂曲中标志性的愛麗絲主題被反反複複地複述了16次,但是我們并未感到繁瑣絮叨。相反,我們聽到的是貝多芬一次次重複呼喊夫妻的名字,直到音樂的結束。

由于貝多芬成功地把傳統、創新和個人感情結合在一起,使他不僅成為19世紀具有主宰性的音樂家,也成為西方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聽曆史,憶曆史,品曆史,看完上述事情,大家有沒有什麼想法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