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良将賢才衆多,卻無法完成大業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按照三國演義上面水鏡先生所說,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比較巧的是劉備竟然同時擁有了這樣兩位人才,由此可見,劉備當時擁有的人才隊伍是多麼強大。為何人才濟濟的劉備,卻始終難以完成大業呢?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良将賢才衆多,卻無法完成大業

曾經有一個偉人對此做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那就是劉備身上有兩個緻命缺點。

第一個,就是劉備經常感情用事,很難做出理性的準确判斷。

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很多劉備的一些言行當中也能看出來。若是對于三國演義比較熟悉的讀者都會對劉備動不動就恸哭的形象影響深刻。當然真實的劉備并不是如此,但他重情重義這個事情還是有據可查的。這也是為何劉備身邊總有一群人圍着他,不管他是多麼落魄。

但作為一個政治家,若是在做出決策的時候不能排除感情因素的幹擾,就很難有正确的決定,最終就很可能導緻悲劇的發生。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良将賢才衆多,卻無法完成大業

劉備在初期起步的時候當時是個縣官,這其實在亂世當中非常有利的一個因素,因為縣官作為一方的實際管轄者,進行練兵等是非常有利的。但在上級派來督察人員時,劉備沒有忍一時之氣,打了督察者,雖然這個劇情後來由張飛背了鍋。但這一下使得劉備失去了自己的基地,不得不四處奔波,可見他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本來好不容易在赤壁之戰後站穩了腳跟,結果劉備又因為感情用事而壞了大事,劉備在關羽丢掉荊州後,為了給結義兄弟報仇,不停勸阻去攻打東吳,結果這一戰讓蜀漢元氣大傷,導緻了蜀漢後面的局勢開始走下坡路。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良将賢才衆多,卻無法完成大業

可以說劉備的意氣用事造成了蜀漢事業走向了下坡路。

第二個缺點就是分不清形勢,找不到主要沖突。

當時吳國殺死了關羽,使得劉備失去了判斷能力。對于當時的情況是,蜀漢和東吳較弱,曹操勢力較強。東吳經營南方多年,劉備攻打東吳實在不是什麼明智的舉動,諸葛亮等謀臣也極力勸導劉備,但他一意孤行,還是決定動員全國兵力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慘敗。

是以他分不清楚當時自己的主要沖突是曹劉之間的沖突,而不是孫劉之間的。故而劉備發兵打東吳,從戰略上就已經失敗了。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良将賢才衆多,卻無法完成大業

而反觀東吳方面的陸遜就非常明智,他雖然大敗了蜀軍,手下們都覺得應該趁勝追擊。但陸遜卻覺得蜀軍其實還有些實力,并不能輕松得勝,另外,更主要的是不能因為兩國交戰讓曹魏得了便宜,是以他并沒有追擊。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良将賢才衆多,卻無法完成大業

劉備雖然有以上兩個緻命缺點,但是他能從一個賣草鞋的開始三分天下,肯定還是有過人之處的。他的主要優點就是善于用人,比較得人心。是以劉備能得到像歇業這樣的良将,也能得到像諸葛亮和龐統這樣的謀士的鼎立相助。但也因他的缺點,卻始終無法取得更大的進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