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侂胄
開禧三年(1207年)11月24日清晨,南宋行在臨安六部橋邊,一群禁軍士兵潛伏在兩旁。
此橋是三省六部衆多官員上下班的必經之路,故稱六部橋。
一群人匆匆而來,中間簇擁着一位顯赫的官員。
禁軍頭目一聲令下,士兵們呼嘯而上,殺散随員,将這名官員挾持而去。
押至玉津園,衆士兵又把他推到一道夾牆内,鐵鞭齊下,一陣狂吼後便漸漸沒了聲息。
這是一場政變,史稱“玉津園之變”,被暗殺者是當朝太師、平章軍國事、平原郡王韓侂胄。
他貴為“平章軍國事”,位于宰相之上,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把持朝政13年,卻因一着不慎而灰飛煙滅,終年55歲。
今六部橋
韓侂胄生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十月八日,年輕時以恩蔭入仕。
能夠以恩蔭入仕,足見他的身世不凡。
曾祖父是大宋名相韓琦,祖父是驸馬都尉韓嘉彥,祖母是宋神宗的第三女唐國長公主。母親吳氏是宋高宗吳皇後的妹妹,妻子吳氏則是吳皇後侄女,侄孫女韓氏,則是宋甯宗的皇後。
雖然貴為皇親國戚,但韓侂胄的仕途并不順暢,直至淳熙末年(1189年)38歲的他才官至汝州防禦使、知合門事。
防禦使為虛銜,僅為武臣之寄祿官。知合門事也隻是皇家侍從官而已。
然而在五年後,即1194年,韓侂胄獲得了一次飛黃騰達的機會,參與了一場宮廷政變——紹熙内禅。
本次政變緣起太上皇宋孝宗趙昚駕崩。
趙昚的兒子宋光宗趙惇因常年受皇後李氏挑撥,素來與父親不合,乃至于精神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如今父親去世了,趙惇竟然拒絕主持喪禮。
于是,政局開始動蕩不安,一場政變在醞釀。
紹熙五年(1194)七月,趙汝愚、郭杲、韓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後吳氏的支援下擁立趙惇的次子嘉王趙擴登基,史稱宋甯宗,尊光宗為太上皇。
宋光宗
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圓滿成功,保證了南宋政局的穩定。
論功績,自然以趙汝愚、郭杲、韓侂胄三人最大。
發動政變時,趙汝愚知樞密院事,即主持全國軍政;郭杲則是殿前副指揮使,掌管宮廷禁軍;而韓侂胄的作用則是進言宋高宗皇後——太皇太後吳氏,取得她的支援,是以他是吳氏的親外甥。
本次政變成功,韓侂胄功勞不小,野心也不算大,擷取節度使之職即可。但偏偏遇到了素以耿直聞名的趙汝愚的阻攔,已升為右相的趙汝愚認為"外戚不可言功"。最終,韓侂胄隻升一階,授為宜州觀察使,這又是一個虛銜。
失望,失望,太失望,“斷人仕途猶如殺人父母”,自此韓侂胄恨上了趙汝愚,恨到了骨子裡的那一種。于是,他定下了一個目标——扳倒趙汝愚,隻有如此,他才有出頭之日。
怎麼扳倒趙汝愚?一步步地來。
首先,他要取得甯宗的信任。這一目标,他很快就達到了。有擁戴之功,侄孫女韓氏是皇後,他兼任樞密都承旨,負責傳達诏旨。有這三點原因,自然和甯宗容易親近,十月就晉升保甯軍承宣使。
第二步,打擊趙汝愚親近的人——朱熹,敲山震虎。
朱熹是趙汝愚的好友,被推薦給甯宗當侍講。皇帝起初還要扮個好學生的樣兒,可時間久了,對朱熹的理學漸漸厭惡起來,在46天後,在韓侂胄的慫恿下,終于傳下了罷免朱熹的内批。
第三步,控制言路,彈劾趙汝愚。
通過内批,韓侂胄把監察禦史吳獵免職,任命親信劉德秀、楊大法、劉三傑為禦史。
1195年,韓侂胄指使右正言李沐,奏稱趙汝愚以宗室之親擔任宰相,不利于社稷安定。甯宗便依言免去趙汝愚的丞相之職,把他外放為福州知州,後又貶放永州,途中在衡州暴卒。
趙汝愚
趙汝愚死後,韓侂胄的地位在朝中也逐漸水漲船高,升任保甯軍節度使、提舉萬壽觀,雖然還沒有官至宰相,但他的實權已經足以與其抗衡了。
從公元1195開始,凡與韓侂胄意見不合者都被稱為“道學之人”,後又斥道學為“僞學”,禁毀理學家的《語錄》一類書籍。此次禁僞學運動前後曆時6年之久,史稱“慶元黨禁”。
1196年,宰相留正被韓侂胄指使親信劉德秀劾以"引用僞黨",罷相貶出朝廷。
不久,韓侂胄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終于正式成功升任宰相,開始執政。1198年,韓侂胄進拜少傅,封爵豫國公。慶元六年(1200)年,進位太傅。
這一段時光韓侂胄可謂風光無限,可惜好景不長。
就在韓侂胄進位太傅這一年,即1200年,他的侄孫女恭淑皇後病逝,年三十六歲。
随着恭淑皇後的去世,韓侂胄的勢力開始衰減。
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開始籌謀起了北伐抗金之事。
在戰前他做了很多準備,如崇嶽貶秦,為北上抗戰作了輿論準備。
嘉泰四年(1204),在韓侂胄建議下,甯宗追封嶽飛為鄂王。開禧二年(1206),又在韓侂胄建議下,甯宗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為缪醜,即荒謬、醜惡之意。
"一日縱敵,遂贻數世之憂。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貶秦的制詞一時傳誦,大快人心。
其後,韓侂胄再次起用主戰官員。陳賈任兵部侍郎。抗金保蜀名将吳挺之子吳曦回四川,任四川宣撫副使。家居的辛棄疾也又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
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胄加封平章軍國事,總攬軍政大權,命吳曦練兵西蜀,趙淳、皇甫斌準備出兵取唐鄧。殿前副都指揮使郭倪指揮渡淮。
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宋軍在陳孝慶、畢再遇率領下收複泗州,形勢大好。五月間,韓侂胄請甯宗正式下诏,出兵北伐。
嶽飛抗金
韓侂胄出兵伐金,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是充分的,但軍事準備卻很不足。
如在出兵前,甯宗、韓侂胄解除僞學逆黨籍,重新任用一些名列黨籍的官員,争取他們一緻對外,但其中的某些人并不真誠合作。
更要命的是大宋出現了内奸。
這個内奸就是吳曦。這是韓侂胄想不到的。
吳玠、吳璘、吳挺兩代都是蜀地抗金英雄,誰能想到第三代吳曦竟會叛國?
早在甯宗下诏伐金前一月,吳曦就已秘密叛宋降金,割關外階、成、和、鳳四州,求金朝封他作蜀王,隻不過韓侂胄和甯宗都蒙在鼓裡。
而正是因為吳曦的叛變,宋軍伐金的部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金軍有吳曦在四川作内奸,得以集中兵力到東線作戰。
宋郭倪軍駐揚州,派遣郭倬、李汝翼會師攻取宿韓侂胄北伐圖州,被金兵打敗,退至蕲州。建康都統李爽攻壽州,也戰敗。皇甫斌又敗于唐州。江州都統王大節攻取蔡州,不下。隻有畢再遇一軍繼續獲勝,但也無法轉變敗局。
金軍乘勝分路南下,韓侂胄日夜盼望四川宣撫副使吳曦進兵,以期扭轉敗局。
等來的消息卻是吳曦正式稱王的消息。
開禧三年(1207)正月,吳曦公然建行宮,稱蜀王,置百官,請金兵進入鳳州,獻出四郡,并準備削發(改女真辮發)向金稱臣。
幸好,在吳曦稱王41天後,就被部下楊巨源、安丙等人誅殺,真是大快人心。但宋軍西線此時已經失去了對金國的牽制作用,金軍得以集中兵力攻擊南宋的東線,多地被金國攻占,南宋的北伐變成了金國的南侵。
至此,開禧北伐正式宣布失敗。
吳玠、吳璘兄弟像
之後,宋金雙方邊打邊議和,金人虛聲恫吓,提出要斬韓侂胄等人,方可議和。
韓侂胄大怒,決意再度整兵出戰,出家财二十萬,補助軍需。
于是,甯宗下诏,招募新兵,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院都承旨指揮軍事。
然而,任命下達後,六十八歲的辛棄疾還沒來得及去就任,就在家中病死。
韓侂胄籌劃再戰,卻不知身後暗流湧動,一場謀殺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
謀殺的幕後主謀有兩個人,即禮部侍郎史彌遠和甯宗的新皇後楊氏。
史彌遠是朝中投降派的主要代表,素來受韓侂胄壓制,心中早懷怨恨。
而新皇後為什麼想置韓侂胄于死地呢?
因為立後一事,韓侂胄得罪了她。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胄的侄孫女韓皇後去世,中宮之位空缺。
楊貴妃和曹美人當時都很受皇帝寵愛,然而因為楊貴妃擅于權術,韓侘胄對皇帝趙擴進言,說女人才學高、知古今、性機警不是好事,建議立性格柔順的曹美人為後。
但甯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最終于嘉泰二年(1202)立楊氏為後。
如此一來,楊皇後便将韓侂胄記恨上了,一直在找機會除掉他。
史彌遠
這次開禧北伐失敗,韓侂胄聲望大減,正是除掉他的好機會,他們怎可錯過?
他們先是想借皇帝之手除掉韓侂胄。史彌遠秘密上書,請殺韓侂胄。楊皇後又叫皇子趙詢上書,說韓侂胄再啟兵端,于國家不利。但宋甯宗都不予理睬。
于是,楊皇後決定铤而走險,先斬後奏。
1207年11月23日,她以甯宗的名義,頒密诏給史彌遠與參知政事(副丞相)錢象祖,示意他們調用禁軍殺死韓侂胄。
當天晚上,錢象祖就找到了權主管殿前司公事(負責統領禁軍)夏震,出示了密诏,讓他選派士兵誅殺韓侂胄。
于是,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毫無準備的一代權相韓侂胄慘遭暗殺。
而事後,軟弱的甯宗竟然接受了既成事實。
韓侂胄被殺後,在金人的要求下,史彌遠把他的首級用匣子裝盛起來,送往金國,以此為條件簽訂了《嘉定和議》,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條件:增歲币為三十萬,犒師銀(賠款)三百萬兩。金軍自侵占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算是完成了"和議"。
這就是所謂的"函首安邊"。
究竟該如何公正地評價韓侂胄?
在元人所編的《宋史》中,赫然将韓侂胄放到了《奸臣傳》中。而據《金史》記載,金人得到了韓佗胄的首級後厚葬了他,并封為“忠謬侯”——“忠”字是說他一片丹心為國,忠字當之無愧,“缪”字說明他生不逢時,為人處事不當最終落得身首異處。
或忠或奸,為何評價有此兩個極端?
姑且引用當代曆史學家蔡美彪先生的一段話來做出解釋:
韓侂胄執政前後十四年,權勢顯赫,曾與趙汝愚一黨互相傾軋,最後适應朝野抗金的要求,發動北伐戰争,由于堅持抗敵,遭受投降派的殺害而犧牲。但因韓侂胄反道學,長期遭到程、朱門徒的咒罵。元代修《宋史》,特立《道學傳》崇程朱,又依南宋《國史》立《奸臣傳》,不列入史彌遠,反而将韓侂胄與秦桧并列,辱罵他是"奸惡",完全颠倒了曆史的是非。後世史家立論,或沿襲舊說,也不免有失公允。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才疏學淺,在此不做評價。
楊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