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代“色目醫”為何受歡迎

“自元代始,中醫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辨證、施治以及藥物的使用方面都更加多樣化、科學化,這與色目醫的傳入密不可分,進而為明代李時珍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的出現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這是學者張田芳、楊富學在《元代色目醫與中原抗疫》(以下簡稱《色目醫》)中提出的觀點。

該論文開篇提到西方學者的歧視性說法,認為黑死病源于中國。此說始于意大利公證人穆西的僞證,他自稱參與了卡法城(中世紀黑海重要商港,在今克裡米亞半島上)之戰,親見蒙古大軍用抛石機将病死者屍體抛入城中,緻城中大疫。城中熱那亞商人逃回意大利後,将黑死病帶到西歐。事實上,當時穆西在意大利的皮亞琴查,20年後才編出這套“目擊證詞”。

元代“色目醫”為何受歡迎

《元人秋獵圖》 局部

《色目醫》不同意黑死病源于中國,卻認為源于中亞,并認為色目醫借此練出抗疫技術,亦屬臆說。

疾病史家約瑟夫·P·拜恩曾指出:“關于中世紀亞洲鼠疫的史料還有待發掘,中世紀西歐關于亞洲鼠疫的史料根本不可靠。少數撰寫了亞洲鼠疫的作者,根本沒有任何有關亞洲的地理知識,他們的私人資訊來源也值得懷疑。”(轉引自施誠、倪娜的《西方學術界重大傳染病起源地研究的歧見和偏見》)

不過,《色目醫》一文指出元代“色目醫”的巨大貢獻,确屬卓見。

誰是色目人?元廷說不清

在《色目醫》一文中,羅列了安藏、貫雲石、聶隻兒、耶律楚材、剛哈剌咱、拉班·掃馬、月舉連赤海牙、義堅亞禮、答裡麻、愛薛、丁鶴年、鄂拖曼等善醫的色目人。元朝在中央設立了三個相關機構,即廣惠司、上都和大都回回藥物院,先後推出《禦藥院方》《飲膳正要》等醫學著作。

元代“色目醫”為何受歡迎

《飲膳正要》

按傳統說法,元朝民族畛域森嚴,分四等人,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色目人地位高,為什麼還要從醫呢(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低)?

其實,四等人說法不準确。因為誰是色目人,元廷也說不清。

色目人是漢語才有的稱呼,源于唐朝,本意“各色名目之人”。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辍耕錄》中列舉31種,有土伯特(吐蕃)、康裡、秃八(圖瓦)、畏兀兒、契丹、女直(女真)、唐兀(黨項)、欽察等,但還是漏了翰羅斯、拂林、尼波羅等。

色目人構成太複雜,一般情況下,非蒙非漢,統稱色目人。

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官方抓獲女直竊賊張不花,據刑部規定:“除漢兒、高麗、蠻子(即南人)人外,俱系色目。”那麼,能否像對漢人小偷那樣,給張不花刺字呢?張不花生活在漢人區,不嚴懲不足以平民憤,中書省最終判定:“今後,女直作賊,既非色目,依準部拟,與漢兒一體刺字。”

此時距元朝建立已46年,高層仍沒搞清誰是色目人。

色目人特權很小

那麼,元代色目人地位高于漢人嗎?

按規定,元朝中樞官員,“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皆貳”;地方官員,“以蒙古人充達魯花赤(地方最高官),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總管與達魯花赤平級,同知低一級。

忽必烈曾想在中原用西域稅法,按人收稅,耶律楚材力谏應尊重漢地傳統,按戶收稅。這可能是四等人之始。

在科舉中,四等人待遇不同。蒙古人、色目人的試卷容易,錄取比例高,漢人、南人的試卷難度大,錄取比例低。考取後,“蒙古授官六品,色目正七品,漢人從七品”。元朝科舉時辦時停,隻有16次,共錄1200多進士,遠少于官員數量,科舉已非正途。

元代也通過考試直接從國子監選才,考試成績與科舉成績同時釋出,稱“副榜”,年取20人,蒙古、色目各4人,漢人12人。

元代“色目醫”為何受歡迎

山西 元代壁畫 新華社 TAKEFOTO供圖

學者黃平平在《元代“身份法”研究》中鈎沉,元廷三大核心機構:中書省管政務、禦史台掌糾劾,樞密院握軍權。樞密院“漢人不得與”,中書省、禦史台例由蒙古人居首。元順帝時,欲拜漢人賀惟一為禦史大夫,賀以漢官不居首為辭,元順帝遂賜蒙古姓太平,“太平惟一”得以任職。元仁宗想讓色目人合散當中書省右丞,合散也推辭:“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勳臣。”遂改伯答沙為右丞,合散為左丞(元代右高于左)。

可見,色目與漢人地位微殊,均無法獨當一面。

700年前便造出地球儀

地位差别不大,是以色目人不以行醫、當匠人為恥。

許多色目人來自中亞,将阿拉伯的數學、曆法、航海等知識帶入中原。據馮立升先生鈎沉,以數學為例,有較著名的著作有兀忽烈(即歐幾裡得)的《四擘算法段數》十五部(即《幾何原本》15卷本)等,旭烈兀西征時,将中亞著名數學家速拉丁·途思帶回中原。瞻思、康裡不花、丁鶴年等色目人也都是數學家。

色目人擅建築,亦黑疊兒丁曾任疊兒局(相當于建築設計局)領茶和諸色匠人總管府,是元大都設計者之一,中軸線方案可能就出自他的規劃,因安排得當,被贊為“役不厲民,财不靡國,慈足使衆,惠足勞人”。他去世後,他的兒子馬合馬沙繼任了他的職位。

色目人擅長曆法,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設回回司天台,由色目人紮馬魯丁任提點,與司天監并行。湧現出愛薛、可馬剌丁、占思丁、撒裡蠻、阿魯渾薩裡等天文學家,所用儀器,如多環儀、方位儀、斜緯儀、平緯儀、天球儀等,都仿自阿拉伯。回回司天台還藏有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天文集》等。

元代色目科學家還設計出地球儀。《元史》稱:“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串其中。畫小方井,以計複原之廣袤,道裡之遠近。”能在700多年前就意識到地球“七分為水”“三分為土地”,實在令人驚歎。

色目人科學水準這麼高,為何後人不知?這涉及儒生集團與色目集團的政争。

忽必烈為什麼變态度

忽必烈未登基前,在金蓮川(今内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一帶)設幕府,“一時賢大夫,雲合輻辏,争進所聞”。形成兩大政治集團,儒生集團有趙複、許衡、姚樞、劉秉忠、窦默、楊惟中、廉希憲(色目人,但堅定支援儒家)等;色目集團有也黑疊兒、紮馬魯丁、阿合馬等。

色目集團各自為戰,因色目并非一個民族,信仰不統一,有的信伊斯蘭教,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其中契丹、女真等近漢人,畏兀兒、欽察等來自西域,土伯特則來自西藏,還有的來自俄羅斯。

儒生集團相對團結,主張治大國“非行漢法不可”。大儒許衡稱:“國朝土宇曠遠,諸民相雜,俗既不同,論難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曆年最多。其他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

忽必烈初期支援儒生集團,中統年間(1260年至1264年,曆時4年2月)共18名宰相,漢人占55.6%,色目人僅16.7%。中統三年(1262年),李璮叛亂,忽必烈開始猜忌漢臣。

元代“色目醫”為何受歡迎

忽必烈

元初戰争頻仍,國庫不足,色目人善經商,有理财之能。忽必烈重用阿合馬,在阿合馬主持下,年産鐵量增加到103.7萬斤,稅收顯著增加。

忽必烈說:“夫宰相者,明天道,察地理,盡人事,兼此三者乃為稱職,回回人中,阿合馬才任宰相。”可儒生集團對阿合馬擅權不滿,1282年,阿合馬被暗殺,忽必烈震怒。

忽必烈扶持色目集團,還有一個原因:儒生集團深度參與立儲。

押寶“真金”滿盤皆輸

據《史集》記載,忽必烈有12個兒子,嫡出4人,其中長子、三子早逝,四子曾在戰争中被俘,二兒子真金成唯一合格繼承人,人稱“世間最尊貴,無越于真金”。

儒生集團押寶真金,在劉秉忠等提議下,設宮師府,30多名官員皆儒生,頗有金蓮川幕府氣象。真金性耿直,看不上阿合馬。《史集》稱:“真金也對他(指阿合馬)沒有好感,有一次甚至用弓打他的頭,把他的臉打破了。當他到合罕(即可汗,指忽必烈)處,合罕問:‘你的臉怎麼啦?’他回答道:‘被馬踢了。’真金在場,生氣地說:‘你說的無恥,這是真金打的’。還有一次,真金當着合罕的面狠狠地用拳頭打了他,阿合馬一直都怕他。”

1285年初,南台禦史借口忽必烈年邁,“奏請(真金)禅位”,真金百口莫辯,竟被吓死了,才活了43歲。

忽必烈隻好在真金的三個兒子中選接班人。長孫甘麻剌有口吃,二孫答剌麻八剌是啞巴,可三孫鐵穆耳酗酒無狀,忽必烈猶豫了很久,在色目大臣阿魯渾薩裡建議下,傳位鐵穆耳。鐵穆耳身體太差,42歲就病死了,此後海山在位4年、愛育黎拔力八達9年,碩德八剌3年,也孫鐵木兒5年、阿速吉八27天,和世184天,圖帖睦爾3年,懿璘質班52天……

色目人歸附早,有戰功,且人口少,對皇權的威脅小,加上元朝任官多用大根腳(即親兵,色目人可充大根腳,漢人不可),整個元朝,至少84名色目人(有的從名字上判斷不出來)當過宰相,儒生集團長期受壓。

色目醫生有兩大優勢

元朝為籠絡勳貴,配置設定土地、奴隸外,還有定期賞賜。1294年,鐵穆耳給三個驸馬賜銀,便超12萬兩。阿合馬、桑哥等“理财派”試圖減省,引勳貴不滿,是以他們身敗名裂。

元朝滅亡後,儒生集團反彈,阿合馬、桑哥被列入《元史·奸臣傳》。色目人多融入本地,如蒲松齡先世可能是色目人(一說是蒙古人),再如明末思想家李贽,本姓林,祖上娶色目婦,改姓李。

元代統治者不熟悉農耕,百姓初期負擔較小。元初起義者曾有口号:“縱使聖明過堯舜,畢竟不是真父母。”可見,民間也認可“元政尚寬”。隻是元代災荒、瘟疫不斷,90年間,52年有疫情(平均1.73年一次大疫),甚于曆代。元英宗、元文帝在位時,年年大疫,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在位36年,22年大疫。

與此前不同,元代疫情多發生在東南沿海,越是富裕地區,疫情越嚴重,杭州遭疫最多。這可能與元朝重商、人口流動快、出現了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有關,傳統醫學已難以應對。

色目醫受歡迎,有兩大優勢:一是阿拉伯半島在5世紀中葉曾遭查士丁尼大瘟疫(它讓東羅馬帝國走向衰落),8世紀才結束,西亞醫生是以積累了豐富的抗疫經驗;二是西亞盛産香藥,防疫效果強于傳統草藥,在《禦藥院方》中,載方1000多,40%用香藥。《回回藥方》隻留殘卷,用藥259種,從西亞、中亞傳入的達113種。

中醫受色目醫之惠甚多,交流推動進步,小交流小進步,大交流大進步,此理古今皆然。(責編:沈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