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身成仁的意思是指: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标準。 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同時“殺身成仁”這也是蔣介石在解放戰争中,一直提倡的,用來教化他的黃埔學生,面對生死,要拿出殺身成仁的勇氣,方可戰勝敵軍。但是,面對生死,又有幾人能做到殺身成仁的精神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在解放戰争中,為蔣介石殺身成仁的黃埔系将領都有哪些?

戴之奇
第一位戴之奇,他畢業于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二期畢業,相當于黃埔四期生。在他的軍事生涯中,還是很得蔣介石器重,包括蔣經國對于戴之奇也頗為欣賞,還讓她擔任青年遠征軍師長。請注意了能擔任這個師的師長,都意味着很多太子蔣經國的重用。假設,戴之奇沒有犧牲于解放戰争中,與蔣經國一起赴台,後來肯定能飛黃騰達。
可惜在解放戰争中的宿北戰役,他說上司的整編第六十九師(相當于一個軍),被華野全殲,無顔見蔣介石的戴之奇決定殺身成仁,于是拿起手中的配槍,朝自己的腦袋打了一槍。做到了,殺身成仁的勇氣,
張靈甫
第二位張靈甫,相信大家對這位都比較熟悉,蔣介石的愛徒,也是最器重的黃埔學生之一。在解放戰争中率領天下第一是整編第74師,從淮安一直打到山東,讓華野部隊吃盡了苦頭,算是解放戰争初期,我軍最頭疼的對手之一。盡管對手如此強大,但是在粟司令的精心策劃下,将張靈甫包圍于孟良崮之上,最後,把這支被譽為蔣介石的禦林軍整編第74師全殲于孟良崮戰鬥中。讓無顔見蔣校長的張靈甫隻能舉槍自殺,殺身成仁,給蔣校長留下最後的一份見面禮。表示,我張靈甫到死都忠于校長。
第三位劉戡,他畢業于黃埔一期,是蔣介石的愛将,也是胡宗南的愛将。作戰勇猛,立功頗多,升值快,29歲時就已經是陸軍中将了。可見劉戡的作戰能力有多強?不過在解放戰争時期,彭老率軍攻打宜川,胡宗南讓他率軍馳援宜川,誰知半路遭到埋伏兵敗,部隊也被西北野戰軍全殲,這就是我軍著名的圍點打援戰術。兵敗後的劉戡無顔面對胡宗南,就隻能舉槍自殺了。但蔣介石對這位學生,還是念念不忘的,後來還被追贈予陸軍二級上将。
劉戡
還有一位就是邱清泉,不過,他的争議比較大,有人說在淮海戰役中,他是驚慌失措,四處逃竄,被我軍流彈打死。并不是主動,開槍自殺的一位将領。但是接下來的這位,是實實在在的舉槍自盡的一位國軍将領。不過他并不是黃埔系将領,而是雜牌出身的黃百韬。了解解放戰争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3年解放戰争時期,起義最多的将領是雜牌系将領,也就是說不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俘虜最多的就是黃埔生将領。但作為雜牌将領黃百韬,能做到殺身成仁,可見他對蔣介石的忠心。
在這幾年解放戰争時期,黃百韬也是,作戰比較猛的一位,是華野的死對頭。粟司令多次派兵圍剿,但都失敗了。最後在淮海戰役中的碾莊地區,被華野将士全殲于此地,但華野也傷亡6萬人馬。而黃百韬見突圍無望,就舉槍自殺了,他也是雜牌将領中唯一殺身成仁的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