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基輔戰役是二戰曆史上也是人類戰争史上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德國消滅當時蘇聯三分之一的前線防禦力量,并沒有錯,其戰術構想完美程度和殲敵數量,完全可以跟人類曆史上第一場大型包圍殲滅戰長平之戰相提并論,縱觀兩場戰役,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德軍使用的是坦克,而秦國使用的是騎兵。
但戰術的完美,并不意味着戰略性的完美,這也就是筆者要用中國戰國時期的長平會戰與德國的基輔會戰進行并列比較的原因,人類曆史第一場大型包圍殲滅戰,長平之戰是當時秦國和趙國堵上國運的命運對決是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上黨是南韓的無主飛地,基輔當時是蘇聯的無主飛地,“盡得上黨得天下”這句話可以顯示當時這塊戰略飛地的重用性。

而二戰時期德國面對基輔這座城市,其戰略位置明顯要低于當時德國既定目标莫斯科了,德軍當時的戰略安排是速戰速決,因為德國是中等面積國家并非蘇聯那樣超級大國,擁有極深戰略縱深,和極多的人員戰備資源。但是當時德國的元首希特勒,在得知其基輔這塊無主飛地包圍着80萬蘇聯紅軍之時,希特勒心動了,他遲疑了,最終下達了曆史上最戲劇性的指令,希特勒指令當時已經距離蘇聯首都莫斯科咫尺之遙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緊急調轉方向,加入到合圍蘇聯80萬大軍基輔會戰之中,而德國高層這一決定雖然在戰術意義上十分完美,但在戰略意義目标上,德國可以說臨時上做出了重大變動,一場由戰略意義支配的戰術的戰争,轉眼間變成戰術意義上支配戰略格局的戰争,一字之差颠倒乾坤,使得1941年的夏末蘇聯可以緩口氣,重新進行對莫斯科,高加索,斯大林格勒一線集結兵力,做好全面防禦準備。
随着1941年秋天即将結束,秋葉即将凋落殆盡之時,德國前線一名士兵一陣寒顫打出噴嚏之後,曆史的年輪,勝利的天秤已經悄悄的倒向蘇聯那邊,二戰東線的戰場主導權已經不完全在德國人的手裡了。蘇聯嚴冬将至,德軍依然夏服裹身,但德軍統帥意識到這一點時,一場蘇聯40年不遇暴風雪就已經席卷而來,伴随着暴風雪的還有一陣陣蘇聯T34坦克轟鳴聲,一群群凍得連槍都拿不穩的德國士兵,被蘇聯的戰車碾壓得粉身碎骨,德軍恐慌着,叫喊着,如同在當時保衛基輔80萬蘇聯紅軍一樣任人宰割,而蘇聯80萬大軍的損失是有意義的,而德國集團軍在莫斯科城下,慘敗是毫無意義的,每一個士兵的損失都在消耗着德國精血,直到流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