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有才無德,一個字值十兩白銀,卻賣國求榮成為漢奸,下場很慘

鄭孝胥(1860-1938),字蘇戡,号海藏,祖籍福建閩侯,生于蘇州胥門。祖上世代讀書人,四代之内有10個舉人,5個進士,3個翰林。其父鄭守廉就是進士。先後任鳳池、緻用書院山長(即校長)。1882年,23歲的鄭孝胥中舉,拔得福建省鄉試頭籌。

1898年春,鄭孝胥參與以康有為為首的“戊戌變法”。在張之洞的保舉下,破格受到光緒皇帝的召見。這在當時可謂莫大的榮譽,他激動不已,從此誓死效忠清廷。從這年起,官運亨通,曆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督辦廣西邊務。

清亡之前,鄭孝胥升任湖南布政使。武昌起義槍響後,上任途中的鄭孝胥聞知長沙已落入革命黨之手,便遁迹上海做起寓公。鄭孝胥不僅是詩人,還是著名書法家。早年學顔真卿和蘇轼,後學魏碑,形成了一種清剛、遒勁、凝練的風格。其每字值白銀十兩,故生活無憂,“年入二萬金”,倒也優哉遊哉。

他有才無德,一個字值十兩白銀,卻賣國求榮成為漢奸,下場很慘

然而,鄭孝胥人在江湖卻心系廟堂,依舊忠于清室而不仕民國,期待複辟之日。這為遜帝溥儀所聞,特賜鄭孝胥“貞風淩俗”四字匾額,以示褒獎。

1923年,鄭孝胥被福州同鄉、溥儀的師傅陳寶琛舉薦到遜帝身邊。聽到皇上召喚,鄭孝胥迅速趕往北京。年逾六旬、一把胡子的鄭孝胥,很快赢得了溥儀的信任,成為總理内務府大臣。同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逼宮,将溥儀驅逐出紫禁城。鄭孝胥護送溥儀一同避往大津。1928年,鄭孝胥赴日本,秘密籌劃溥儀的複辟帝制活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鄭孝胥負責起草僞滿洲國國歌與建國宣言,積極唆使溥儀投靠日本人。一個富有愛國中君思想的書法家詩人、官員,就這樣蛻變為一個地道地道的漢奸、走狗。

他有才無德,一個字值十兩白銀,卻賣國求榮成為漢奸,下場很慘

但是,僅僅半個月後的9月3日,鄭孝胥就向溥儀提出辭職。原來,國務院總務長官駒井德三飛揚跋扈,把鄭視為傀儡,自己做上了事實上的“國務總理”。幻想在“滿洲國”實作孔子提倡的王道政治的鄭孝胥心有不甘。

恰恰此時,按照日本方面的計劃、新任關東軍司令官、駐“滿洲國”全權大使武藤信義要與鄭孝胥簽訂一個一攬子的協定。即《日滿議定書》、承認日本的特殊地位與駐軍權。此議定書使日本奪取我國東北權益的企圖得到完全實作,富饒的東北将成為日本擴大侵略戰争的軍事、物資供給基地礦産、糧食等源源不斷地向外輸出。

雖說無論簽字與否,鄭孝胥隻有聽命的份兒。不過在他心裡,這是一個巨大的賭局:向前一步,将徹底走向賣國的深淵;而以拒不簽字為要挾。換取更大的政治權益。則可能實作自己的政治抱負。思量再三,他選擇了後者。為安撫鄭,日方隻好撤換了總務長官。鄭孝胥也收回了辭呈。

他有才無德,一個字值十兩白銀,卻賣國求榮成為漢奸,下場很慘

9月15日、《日滿議定書》如期簽約。簽約前的緻辭,鄭孝胥嚅動着嘴巴,半天說不出話來,臉部的肌肉劇烈地顫抖着。一臉哭喪的樣子。因為他深深意識到。這一簽,就将出賣中華民族利益。他是罪責難逃,永世不得翻身。

鄭孝胥在僞滿任國務總理前後的種種賣國行徑傳出後,舊時相交的文人如陳衍、冒廣生等紛紛與他斷絕往來,以示不齒。他手書的招牌亦被上海商家易去更換。

僞滿洲國建立後。以鄭孝胥、熙洽為代表的清廷遺老渴望推行帝制的呼聲急劇膨脹。為了安撫這股政治勢力,滿足溥儀稱帝的願望,1933年年末,時任關東軍司令官的菱劉隆正式通知鄭孝胥。日本政府已同意溥儀做“滿洲國”皇帝。

他有才無德,一個字值十兩白銀,卻賣國求榮成為漢奸,下場很慘

1934年3月1日,溥儀在“新京”(即長春)舉行登基典禮,成為僞滿洲國的皇帝。此舉,讓鄭孝胥又看到了實作政治野心的可能。他滿心歡喜,回顧這兩年被架空的現實,重新燃起了“雄心壯志”。

為了感謝日本的“厚愛”,5月鄭孝胥、熙洽東渡日本謝恩。一時忘乎是以,拍了不少日本的馬屁,令人作嘔。一日在旅館裡,鄭孝胥收到一個大紙袋,打開一看是兩副對聯,一為“認賊作父,率獸食人”。橫批是“海藏樓主”。一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仁義廉”,橫批“夜起庵人”。他頓時臉色煞白,這是在罵他“忘八無恥”。海藏樓主、夜起庵人,都是鄭孝胥的别号。

縱然溜須拍馬,委曲求全,但鄭孝胥還是換不來僞滿洲國的自主以及自己的獨立施政。帝制重新整理。未能改變傀儡地位。架空的事實,依然如故,并且愈加嚴苛。他發現,日本人根本沒拿溥儀當回事,對溥儀的“臣民”也是另眼相待--他們隻是被利用的對象,使役的工具,豢養的吠犬。

他有才無德,一個字值十兩白銀,卻賣國求榮成為漢奸,下場很慘

1935年春,當日本衆議院視察團一行通路“滿洲國”時,鄭孝胥一時大發感慨,流露出不滿。随後在紀念僞滿洲國建立三周年的慶祝儀式上,鄭孝胥再提“放手論”,并被登載在僞滿影響力最大的《盛京時報》上。

這番話的精神,顯然與日本的政治目的背道而馳,讓日本主子極為不滿,遂于5月21日逼鄭孝胥辭去總理大臣一職。還煞有介事地說:他倦勤思退,需要養老,自動請辭。。由此觀之,他是因“不夠聽話”而遭此下場。

失勢後的鄭孝胥,身心俱疲。終日歡,靠寫字作詩以度殘年。他還創辦王道書院,親自講授王道思想。在日軍侵華的霸道本質暴露無遺後,此舉無疑是對自己投敵選擇的辛辣諷刺。1938年春,79歲的鄭孝胥偶染小疾,于3月28日暴卒。有傳言,為日本人所加害。

他有才無德,一個字值十兩白銀,卻賣國求榮成為漢奸,下場很慘

鄭孝胥一生忠于“大清”,未能與時代同行,這另當别論。一介純正士人,飽受道德教化,明事理。知廉恥,本應弘毅。在民族存亡之際,雖無縛雞之力,不能持槍抗争,亦口削發明志,或以死殉國,以示十可殺不可要的民族氣節。再不濟,或遷居他處,或隐居于市。

然而,鄭孝胥追名逐利,竟然背着主子,聽日人使喚。以密約換取“滿洲國總理”,賣國求榮,則罪不可知。踏上萬劫不複的漢奸之路的他,還令令不忘王道思想。荒誕之餘,令人惋惜和憎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