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南郴州出土的一件三國文物,上刻4個字,讓孫權顔面無存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首《南鄉子》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名作,這首詞用飽滿充沛的激情,華美壯麗的詞句,對三國時代的吳國皇帝孫權,進行了不吝筆墨的贊美,認為他是足以和曹操劉備相提并論的一代英雄。

湖南郴州出土的一件三國文物,上刻4個字,讓孫權顔面無存

從表面上看,辛棄疾對孫權的看法,貌似不無道理。孫權,生于公元182年,比諸葛亮還要小一歲。孫權是江東軍閥孫堅之子、孫策之弟。雖然他的父兄都是稱霸一方的一代英豪,但孫權并未像其他出身優越的纨绔子弟那樣不學無術,貪圖享樂,而是自幼習文練武,胸懷大志。

湖南郴州出土的一件三國文物,上刻4個字,讓孫權顔面無存

他的哥哥孫策,也非常注重對孫權能力的培養鍛煉。公元196年,孫權才15歲,就被孫策委任為陽羨縣令,讓他獨立處理一個縣的軍務民政,藉此讓他經風雨見世面。建安四年(199年),17歲的孫權就第一次踏上戰場,跟随孫策參加了讨伐江夏太守黃祖之戰,年輕的孫權表現英勇,嶄露頭角,顯示出極好的軍事天賦與膽略。

湖南郴州出土的一件三國文物,上刻4個字,讓孫權顔面無存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刺客刺殺,江東無主。年方十八的孫權,就這樣被曆史推向了風口浪尖,責無旁貸地繼承父兄開創的江東基業,成為三國時代最年輕的割據軍閥。在三國初期波谲雲詭、風雲變幻的時代狂潮中,年輕的孫權駕馭吳國,成功地度過一次又一次狂濤惡浪,戰勝了衆多強大對手,成功地跻身三國三強之一。

但是,作為一個統治一個國家的皇帝,孫權與曹操劉備比起來,相差甚遠。雖然孫權有着善于用人、長于用兵等諸多長處,但作為一國皇帝,他做得還遠遠不夠。簡而言之,作為一個皇帝,不僅要在戰争年代能夠争雄沙場,在和平時期更應該能勤政愛民,治國安邦,讓百姓都能過上太平日子。但這恰恰是孫權的一大短闆。

湖南郴州出土的一件三國文物,上刻4個字,讓孫權顔面無存

本世紀初,湖南郴州市文物管理處的考古人員,在對梨樹山丁家坳安置房工地進行保護性考古發掘,出土一批三國文物。其中一枚古舊殘損的銅錢,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高度重視。經過專家研究鑒定,确定這枚銅錢是三國時期東吳鑄造的流通貨币的一種。

這枚銅錢之是以引起專家重視,是因為上面刻着四個字:“大泉五千”。正是這四個字,讓孫權顔面無存。原來,孫權在位後期,為了緩解财政困難,掠奪民間财富,曾經大量發行大面額銅錢,嘉禾五年(236年)鑄“大泉五百”錢,一枚銅錢能當過去的五百錢。赤烏元年又鑄“大泉當千”錢,一枚能頂過去一千枚。

湖南郴州出土的一件三國文物,上刻4個字,讓孫權顔面無存

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到後來甚至公然發行“大泉二千”、一直發行到登峰造極的“大泉五千”,一枚能頂過去五千枚。史學家一直對“大泉五千”是否真的存在表示極大懷疑,認為孫權再荒唐也不可能如此任性胡來。但這枚文物的出土,卻證明了這種情況真的存在,徹底讓孫權顔面無存。

湖南郴州出土的一件三國文物,上刻4個字,讓孫權顔面無存

孫權為了瘋狂斂财,用這種嚴重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手段,毫無節制發行超大面額貨币,産生了極為嚴重的惡果,給吳國百姓帶來一場浩劫,由于濫發貨币,不可避免導緻發行的貨币總量超過實際需求和流通商品總量,進而貨币貶值,物價飛漲,《續後漢書.食貨》記錄吳鑄大錢後,“物價翔踴”,《晉書》記載,“民間患之”。

湖南郴州出土的一件三國文物,上刻4個字,讓孫權顔面無存

孫權用這種飲鸩止渴的辦法,不僅大量剝奪榨取民間财富,還使得吳國經濟滑落到崩潰邊緣,為吳國滅亡埋下禍根。而同時代的劉備曹操,不僅軍事才能、選賢任能都不次于孫權,治理國家也是一把好手,成績斐然,與他們相比,孫權的治國無能且貪婪無度,與人們印象中的那個一代明君差之千裡。

參考資料:《續後漢書》《晉書》《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