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僧格林沁,不像周星馳電影中那麼不堪,還是個愛國将領

都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周星馳的經典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裡,僧格林沁就曾一改曆史真面目,在其中演繹了一個讓人又嬉又氣的人物。

曆史上的僧格林沁,不像周星馳電影中那麼不堪,還是個愛國将領

然而,藝術是藝術,生活終究還是生活。僧格林沁在電影裡''慫'',可在曆史上,卻一點都不慫。

曆史上的僧格林沁,不像周星馳電影中那麼不堪,還是個愛國将領

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科爾沁旗人,晚清名将。說起博爾濟吉特氏,那可是威震北方。因為這個名稱,便是''孛兒隻斤'',也就是成吉思汗的氏族名。

即便是粗略一看,這個氏族出身的名人也是多到讓人敬畏。除了成吉思汗,還有呼圖克圖汗、皇太極的摯愛海蘭珠、八大福晉之首的娜木鐘、八大福晉之一的巴特瑪·璪、孝莊文皇後、烏爾衮、拉喜彭斯克、巴咱爾濟哩弟……

而僧格林沁,作為博爾濟吉特氏的後代,其功績,也完全不給氏族丢臉。事實上,就連遠在歐洲的馬克思,都曾聽聞他的功績,稱贊其作為。

曆史上的僧格林沁,不像周星馳電影中那麼不堪,還是個愛國将領

道光五年(1825),僧格林沁被標明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獲得了繼承科爾沁左翼後旗劄薩克郡王的資格。同年十二月,年僅十五歲的僧格林沁便成為了''禦前行走''。''行走''并非常設官職,隻由皇帝寵信之人擔任,是正常官職的額外派寵。換句話說,成為''禦前行走''就是獲得了皇帝的看重。

實際上,在僧格林沁在戰場建立功勳之前,他的''生平大事'',基本都是何年何月獲得如何賞賜:道光六年(1826),賞用紫缰。道光九年(1829),賞穿黃馬褂。道光十四年(1834),授禦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内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道光十五年(1835)正月,授鑲紅旗蒙古都統。道光十六年(1836),授鑲白旗滿洲都統。道光十七年(1837),賞用黃缰……

而在道光十三年(1850)道光帝去世之後,僧格林沁終于在地方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活。這年九月,他奉命前往密雲縣(今北京市密雲區)剿匪。第二年,也就是鹹豐元年(1851),僧格林沁又主動請旨去鎮壓科爾沁左翼後旗的農民暴動。

曆史上的僧格林沁,不像周星馳電影中那麼不堪,還是個愛國将領

到了鹹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已在''天京''(即南京)定都之時,僧格林沁又領命,率領健銳營、外火器營、兩翼前鋒營、八旗護軍營、巡撲五營及察哈爾各官兵,與哲裡木、卓索圖等王侯出兵征讨。

後在太平天國軍隊北上将要攻到京畿的時候,鹹豐帝更是将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賜予僧格林沁。這份賞賜,即是對官兵們的激勵,更是對僧格林沁的信任和肯定。

曆史上的僧格林沁,不像周星馳電影中那麼不堪,還是個愛國将領

在鹹豐三年至四年(1853-1854)與太平天國的作戰中,僧格林沁帶領官軍接連擊退太平軍,他本人更是獲得''湍多巴圖魯''的稱号。''巴圖魯''即''勇士''、''英雄'',是清朝的傳統封号。

鹹豐五年(1855),僧格林沁又戰太平軍。這次,他不僅将所面對的太平軍殲滅殆盡,還生擒了太平天國的重要統帥林鳳祥、李開芳。至此,朝廷加封博多勒噶台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的賞賜都已經不足以獎勵其骁勇。兩年來曆經百戰的僧格林沁,憑借戰功,在海内外聲名鵲起,威震四方。

除了在鹹豐十年(1860)至同治元年(1862)還參與了剿滅撚軍的一系列戰役,僧格林沁還有一件令人敬仰的功績——抗擊英法兩國的侵略。

曆史上的僧格林沁,不像周星馳電影中那麼不堪,還是個愛國将領

鹹豐八年(1858),中英簽訂《天津條約》。然而僧格林沁卻是主戰派。早在前一年英軍船隻駛入天津近海的時候,僧格林沁就作為欽差大臣,負責督辦軍務,應對來犯的英軍。當時由于事發突然,僧格林沁也無法及時調遣到足夠的兵力,是以他隻能無奈地看着英軍闖入内河,占領海口炮台。

盡管随後清朝廷就開始與英軍議和,但僧格林沁并未就此放棄。據《清史稿》記載,他打算''掘南北運河洩水以阻陸路'',之後又''勘築雙港、大沽炮台,增設水師''。當鹹豐九年(1859)英軍再次來犯時,僧格林沁率軍擊毀英軍戰艦3艘。英軍還死傷464人,這其中還包括英軍海軍司令賀布。

曆史上的僧格林沁,不像周星馳電影中那麼不堪,還是個愛國将領

這一次在天津大沽口的戰役,是中國自1840年開始受到外國入侵以來的第一次,中國軍隊的重大勝利。正是如此,不僅清廷對僧格林沁又一次大加封賞,就連遠在歐洲的馬克思都對僧格林沁贊不絕口。

作為清朝的''國之柱石'',僧格林沁從一個禦前侍衛,成長為一位晚清棟梁。這樣的''巴圖魯'',不僅可在周星馳的電影裡''露臉'',更應該被放在後人的心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