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陽修滄州遇“海神”

■殷毓平

歐陽修(1007—1072),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不平凡的一生中,他曾經任職河北,并親自到滄州一帶考察工作。他還曾出使契丹,滄州的獻縣、河間、任丘都留下了他來去匆匆的足迹。

歐陽修滄州遇“海神”

出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讓我們對“慶曆四年”有了時間上的熟悉與親切。就在這一年的八月份,歐陽修因為一個突發事件,臨危受命來到河北,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

慶曆四年(1044)八月五日,保州(今河北保定)發生兵變。雲翼兵士據城池,殺官吏,聚衆造反。仁宗命河北宣撫使富弼、知制诰田況到保州平叛,又任命歐陽修為河北都轉運按察使參與平叛。不久,起義士兵被招撫,兵變得到平定。

其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保州有2000多名叛軍投降,富弼擔心這些兵士再生事端,準備将他們一并處死。在河南内黃,富弼和歐陽修相遇了。兩個人政見相同,肝膽相照,歐陽修還曾為富弼出使契丹仗義執言,關系很好。富弼把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歐陽修說:“禍莫大于殺已降!”他以仁德情懷,曉之利弊,說服富弼聽取了他的意見,2000多名兵士免遭殺身之禍。

保州兵變得到了妥善處置,歐陽修留在了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的任上。

河北路,是“天下諸路中最重之地”(歐陽修語),河北都轉運按察使,主要負責軍需供應、地方賦稅、交通運輸,同時監督考核州縣官員,向上反映民生情況等。管轄的地域,包括現在滄州在内的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還有與河北交界的山東、河南、天津的部分地區。

在歐陽修到任後的《論河北财産上時相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管轄着自黃河以北的州、軍、縣、寨共187座;城市和流動人口共705700戶;在職官員1200多人;廂禁軍馬和義勇民兵47700人騎;每年支出糧草錢帛費用,不包括特殊情況下需要2445萬錢。

從慶曆四年的八月到慶曆五年的八月,歐陽修在河北工作了整整一年,這位大文豪沒有寫下什麼名篇,卻留下了至少45篇工作奏折,也就是平均每個月3到4篇的工作調查報告和請示。這些奏折,涉及的内容大到邊境軍事、糧食供應、官吏彈劾,小到羊隻、牛皮、魚鳔、蘆葦……可見歐陽修在河北任上的敬業與勤勉。

關注“滄州大海出魚”

歐陽修在河北工作期間,十分關注滄州一帶的經濟、軍事、運輸和民生,奏折中多次提到滄州、瀛州、莫州、乾甯軍。

他發現河北路的兵器數量不少,但精好堪用的不多。尋找原因,原來是制作弓箭等兵器的皮角筋膠等原料不好獲得。他于是上奏《乞放行牛皮膠鳔》:“膠鳔隻是河北自有。蓋滄州大海出魚,不異南方,及塘泊之中魚亦不少,河北人民并能煎鳔。”說滄州盛産海魚,和南方一樣,而且淡水魚産量豐富,河北人民又會用魚鳔熬制成膠,說服朝廷放開膠鳔管控政策,既解決軍器原料不足之困,又讓當地百姓獲得實惠。

他重視大運河的漕運功能,請求朝廷加派大運河上的運糧官員。在《乞置禦河催綱》中寫道:“近年廢卻禦河運船,不曾般運,隻借沿邊入中。”這裡提到的禦河,由隋唐時期的永濟渠發展而來,北宋政府通過它運輸物資赴河北邊地養兵防邊,其流經包括現在滄州的吳橋、東光、南皮、滄縣、青縣。歐陽修呼籲複興禦河漕運,并委任兩位官員,一位設在大名府(今邯鄲市大名縣),一位設在乾甯軍(今滄州市青縣):“臣今欲乞朝廷卻複催綱二員,一員依舊于大名府,一員于乾甯軍,漸用新船,興行漕運之利。”

他的建議得到了朝廷允許。待朝廷下旨同意設定禦河催綱後,歐陽修又上《乞條制催綱司》,為催綱司制訂了數條詳細的運作管理制度:“自來上下如是下卸後并無官物般載,即仰乾甯、大名兩處就近赴催綱司岸下系泊,祗候差撥。”

他專門為瀛州、滄州、德州、博州呼籲減輕負擔。在《再乞不放兩地供輸人色役》中反映:“切緣河北一路沿邊州軍,每年所用絲、綿、綢、絹、見錢等數目不少,并隻出在瀛、滄、德、博四州,每遇邊上州軍少阙,即本司于此四州支撥,無有虛月。”他說,如此施行下去,會很快導緻瀛、滄、德、博四州官府财力衰弱,百姓逃亡避役。況且去年河水決溢,德、博二州人戶災傷貧困,正是衙前人等困乏不易之時,尤宜體恤。

當年,河北是個豐收之年,原來收購糧食的期限太緊,他請求延長收購糧食的時間:“即今全未籴得。莫州元抛二十萬,便到三千有餘;信安三十萬,友善到四千有餘……”

朝廷要抽調河北兵士去岢岚軍(今山西岢岚縣)修築城池,開始讓派2000人,然後說實在有困難就派1000人。他一奏再奏,沒有派兵。他說河北路的祁、瀛、定、雄、霸等州也需要修城兵士,另外滄、博二州近期河水泛漲,需要差人夫、兵士前去救災。他說河北路的邊防同樣重要,請求朝廷免除差人前往岢岚軍築城的指令。“其抽差一千人劄子,臣亦未敢施行。”

縱覽歐陽修的一件件奏章,可見其建議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在腳踏實地進行了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其報效國家、愛護百姓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

一天,歐陽修來到滄州景城郡,一番考察後天色已晚,便住在郊外一個驿亭中。半夜時分,他忽然聽到軍旗招展、兵喧馬嘶之聲。這種聲音不絕于耳,一直到了清晨才平息下來。白天,他好奇地詢問滄州當地人,老鄉告訴他說:“這是海神搬遷,每五七年就有一次。”

歐陽修後來自己說起此事,有人認為這是一次“海市”,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海市蜃樓。但海市蜃樓是一種光學現象,發生在晚上隻有月光的時候,聲音如此之大、時間如此之長,十分罕見。而且,海市蜃樓經常在同一個地點發生,滄州并不是經常發生海市蜃樓的地方。

滄州瀕臨渤海灣,有多條河渠流向大海,曆史上經常有風暴潮發生。比如新中國成立後1965年、1985年、1992年、1997年、2003年都受到風暴潮的襲擊,其發生的頻率和滄州百姓“海神搬遷,每五七年就有一次”的時間段基本相符。

風暴潮發生時,風雨潮浪同時侵來,聽起來真的如同千軍萬馬。或許,歐陽修夜間聽到的,是一次強度不大的滄州風暴潮。而在當年歐陽修上呈的奏折中,确實有滄州等地發生水災的記錄。

十年後使遼過舊地

慶曆五年(1045),範仲淹、杜衍、韓琦、富弼等相繼被罷官、外放,新政失敗。這時,歐陽修正在河北都轉運按察使任上。他一面上《自劾乞罷轉運使》,自劾罷職,“據臣不才之狀,降授一小郡差遣”,一面上了一封《論杜衍範仲淹等罷政事狀》,為範仲淹等鳴不平。此狀一上,歐陽修遂為“群邪”所惡,被造謠誣陷,于是降龍圖閣直學士、罷河北都轉運使,降知制诰,知滁州。

來到安徽滁州的歐陽修不再是在河北的那個勤勉官員,他把自己的情感更多地寄托在山水之間。那篇《醉翁亭記》就是從河北罷任來到滁州時寫下的著名篇章:“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歲月倥偬,歐陽修在政壇上幾經沉浮。十年之後,歐陽修又踏上了朝朝暮暮為之操勞的河北大地。

還是這片大地,還是金秋八月,歐陽修已經49歲了。這次,他是以右谏議大夫之職出使契丹路過這裡的。此行的任務是祝賀契丹國母生辰,其間趕上契丹國主去世、新主登基,歐陽修就又成為賀登位國信使。

從東京汴梁出發,一路前行,他再次走過河北的蒼茫大地。或許,他會想起那些殚精竭慮、秉筆直書的日子,想起河北187座州、軍、縣、寨的那些人和事,想起在滄州郊外那個奇怪的夜晚。

秋風陣陣,老樹寒鴉。歐陽修忽然意識到自己人生中的三個八月之秋都與這一片大地有關:慶曆四年的八月,他來河北任職;慶曆五年的八月,他調離河北赴安徽塗州;十年後的這個八月,他又出使契丹路過此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争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也許,幾年後那篇著名的《秋聲賦》就已經開始了萌芽。“其先徐福詐秦民,采藥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也許,當他見到一把精緻的日本刀具,立刻想起徐福東渡的典故和鹽山的丱兮城,寫下《日本刀歌》一詩,正是因為在河北工作而對滄州曆史十分熟悉的緣故吧!

其實,歐陽修和這片大地的淵源早在晉代就開始了——歐陽家族有一支在漢代居住冀州渤海郡(今河北滄州),到了晉代成為顯赫望族,最有名的是歐陽建,字堅石。所謂“渤海赫赫,歐陽堅石”,就是時人贊譽的歐陽建。歐陽建容貌俊雅,才華橫溢,是南皮富豪石崇的外甥,後來遭遇“八王之亂”被殺,歐陽建的侄子歐陽質帶領全族遷至長沙。歐陽修自己親自修撰家譜,對家族的這段曆史十厘清楚,并親自進行了記錄……

經過樂壽驿、瀛州、莫州,歐陽修來到了雄州,前面就是白溝河,渡過河去就到了契丹之地了。歐陽修一時感慨萬千,揮筆寫下《奉使契丹初至雄州》一詩:

古關衰柳聚寒鴉,駐馬城頭日欲斜。

猶去西樓二千裡,行人到此莫思家。

越是告訴自己不要想家,思歸之情越是不可抑制。歐陽修此次外交之行,從八月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才回來。之後,他奉上了此行撰寫的《北使語錄》,可惜的是,這部文稿已湮沒在歲月的浩海煙雲中了。

本文主要參考

《宋史》卷三百十九

《文忠集》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八、卷七十一、卷十二

《春明退朝錄》卷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