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女兒嫁給書生病逝,二女兒和他結婚也去世,嶽父:三女兒還嫁你

古代人對于仁義禮智信極為推崇,認為受人恩惠必定要予以報答。

此外,還要忠君愛國,所謂一臣不侍二主,國家蒙難,君王落難,不論如何,都應盡上自己的力量。

北宋末年,生逢亂世,湧現出了一批這樣的忠義肱骨,好比文天祥、嶽飛等等。

而不為我們所熟知的張孝純,也是其中之一。

當時有位大小姐,在嫁給他後病逝,二小姐與他再婚也去世,嶽父:三女兒再嫁給你!足以展現張孝純的能力。

大女兒嫁給書生病逝,二女兒和他結婚也去世,嶽父:三女兒還嫁你

一、知恩圖報,義氣千秋

張孝純生于北宋末年的山東薛水河畔,大抵是今天的滕州市羊莊鎮。

彼時,他對讀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天生有一身過目不忘的本領,當為可塑之才。

然家貧無以緻學,眼看着明日之星還未升起,就要泯然衆人矣,家人萬分難過。

而吉家是當地的大戶,腰纏萬貫。

吉老爺聽聞書生張孝純的事情後,大發善心,決計要幫他考取功名。

吉老爺願意幫張孝純的原因大抵有三:其一,鄉鄰互助;其二,為女擇婿;其三,若張孝純發迹,則光耀吉家門楣。

如若不能考取,則也無過大損失,可謂是百利無害矣。

就這樣,張孝純直接搬到了吉家,他有了吃飽飯,穿暖衣的機會,也有了進入學堂讀書的機會。

張孝純性格醇厚,忠厚老實,除了讀書學習外,并無任何其它心思。

而且,張孝純對待吉家人也都恭恭敬敬,頗為客氣。

正因如此,吉老爺也是對他頗為禮遇,照顧有加。

若不是吉老爺一家的幫襯,想必張孝純連參與考試的機會都沒有,他對吉家人也很是感謝。

吉老爺把他當成女婿般看待,決定讓張孝純迎娶自己的大女兒為妻。

盡管張孝純知道,吉家長女身子孱弱,可這份恩情在此,他也沒有推脫,而是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就這樣,吉家與張家結為了親家。

值得一提的是,吉老爺非但沒有要張孝純的聘禮,反而給了他們家不少的禮物。

張孝純的嶽丈對他恩重如山,他也暗自發誓,定要考取功名,以作報答。

自唐朝年間,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别樣的擇婿方式。

科考放榜之人,京城的達官顯貴便會指派人前往榜下等候,見到眉清目秀或功名靠前之人,則将女兒嫁于他。

這麼做有兩重考慮:

其一,強強聯合。

達官顯貴們自家有着深厚的根基,而新科老爺們也将會有權力會有自己的圈子,兩者互相結合,互為犄角;

其二,為自己的女兒找個好歸宿。

古人有句話叫: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些即将上任的官老爺,顯然是入對了行,也自然是女兒不錯的郎。

待到放榜之日,隻見張孝純的名字赫然在甲科之列,他成了大宋朝的進士。

在場職權貴,皆湊上前去,希望能将自家女兒介紹與張孝純。

對于這些進士而言,仕途的路漫漫長,若是沒有根基,單憑一個功名,晉升的機會十分渺茫。

若是選擇了合适的嶽家,依仗着夫人家的勢力,平步青雲,豈不信手拈來?

對張孝純而言,他一沒有背景,二沒有财力,單靠自己的實力,很難在這魚龍混雜的官場上如魚得水。

是以,找一戶合适的人家對他而言是極為關鍵的機會。

此前,也有不少已成家之進士,在巨大的誘惑面前,如陳世美一般選擇抛妻棄子,直奔美好前程。

但張孝純絕非此類之人,他知道吉家對自己的情深義重,也知道新婚之妻還在家中日夜祈盼。

于是,他将自己已經成婚之事和盤托出,即便有人不在意他家中已有妻室,可張孝純還是一一回絕。

他馬不停蹄地往滕州奔去,要把高中進士的這個喜訊傳給妻子。

大女兒嫁給書生病逝,二女兒和他結婚也去世,嶽父:三女兒還嫁你

二、情深義重,未負厚恩

吉老爺為自己的慧眼識珠而感到慶幸,也愈發倚重張孝純。

張孝純帶着妻子前往濱州為官,未曾忘了老家的嶽丈,時不時的給他寄信,還總是托人給他帶去一些黃河岸邊的特産。

卻有一事,令張孝純頭痛不已,即妻子的身體。

吉家大小姐身子骨一直抱恙,盡管張孝純帶她遍訪名醫,也毫無起色。

身邊的人,或是勸他再添一房,或是勸他早做續弦的打算。

然而,張孝純卻并無此意。

在他心裡,吉大小姐就是自己唯一的妻子,絕不能做辜負吉家之事。

然而,這一份癡情并不能延長夫人的壽命,沒有幾年,她便撒手人寰。

此時,登門求親之人,絡繹不絕,不是當地的富商巨賈,就是手眼通天的權貴人物。

可張孝純一個都未曾看中,因為他的心裡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選,就是吉家二小姐。

吉家姐妹大都身體欠佳,姐姐在世時易得病症,而妹妹則雙目失明。

莫說在古代,即使在今日,盲人也是很難尋得佳偶得,迎娶她則意味着要照顧一輩子。

古代的盲女不是嫁給貧苦人家,就是嫁給同樣身患殘疾之人。

那些富貴人家,嫌棄吉二小姐的雙目失明;至于貧苦人家,則礙于吉老爺家大業大,無人敢上門。

張孝純這面是來訪者,門庭若市;吉二小姐那面則是門可羅雀,無人問津。

張孝純與當初推辭榜下捉婿之人一般,決絕地推辭了那些“交易似”的姻親。

他找到了自己的嶽丈——吉老爺,表達出願娶二小姐之意。

吉老爺卻竭力推辭,隻因他不想讓二女兒變成張孝純的累贅。

他也知道張孝純前途大好,萬不可耽誤其終身大事。

為了拒絕張孝純,吉老爺的言語中甚至帶了些愠怒,可張孝純仍舊是好言相勸,初心不改。

他說道:“某荷公德,令女非某娶之,則誰肯顧者?”

意思是,我張孝純承蒙恩公的大德,如果我不娶二小姐,又有誰能娶她?

張孝純字字懇切,流露出了他極強的責任心。

而吉老爺則被張孝純打動,同意将二女兒許配給他。

盡管二小姐雙目失明,可她聰慧的很,也善解人意,兩人夫唱婦随,舉案齊眉,沒過幾年就誕育下兒女。

奈何天有不測風雲,吉二小姐不久後也去世了。

此時正值張孝純的人生低谷期,因為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仕途上備受打擊。

再加上妻子的去世,令他一度沉淪。

原先那些争搶着要嫁給他的人,眼見其失勢還又克妻,也紛紛敬而遠之。

這時候,吉老爺又一次地站了出來。

吉老爺決定,要把三女兒也嫁給張孝純。

大女兒嫁給書生病逝,二女兒和他結婚也去世,嶽父:三女兒還嫁你

吉家三小姐如花似玉,出落得亭亭玉立,且不似兩位姐姐一般身體欠佳。

正好到了說媒提親的年紀,前來問娶之人絡繹不絕。

而張孝純不願耽擱了吉三小姐的終身大事,未曾同意。

可架不住吉老爺的再三相勸,張孝純隻得同意。

就這樣,張孝純一人,娶了吉家的三個女兒為妻。

大女兒嫁給書生病逝,二女兒和他結婚也去世,嶽父:三女兒還嫁你

三、大丈夫生于天地間,盡忠報國

張孝純的品德,不僅展現在他對吉家人的義上,還展現在他對國家的忠上。

徽欽年間,北宋外有群狼環伺,内有蟲豸遍地,而張孝純,堪稱那混沌的朝野之上的一股清流。

在擔任太原知府期間,金國要求北宋盡早讓出河東、河北全境。

佞臣童貫,有欺壓群臣指鹿為馬的手段,卻無怒擒敵酋,生拿賊首的勇氣,不願背上性命之憂的他對金國聽之任之,決定先行逃回京師。

張孝純聞之震怒道:“金人渝盟,王當令天下兵悉力枝梧,今委之而去,是棄河東與敵也。河東入敵手。奈何北乎”。

衆所周知,童貫乃北宋六賊之一,我行我素,聽不得旁人半句納谏,彼時他又剛剛被封了王,正是春風得意之際,怎能容得張孝純對自己指手畫腳?

童貫厲聲說道:“貫受命宣撫,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貫,置帥何為?”。

張孝純被童貫氣的竟然鼓起了掌,他說道:“平生童太師作幾許威望,及臨事乃蓄縮畏懾,奉頭鼠竄,何面目複見天子乎?”

張孝純的不畏權貴,可見一斑。

童貫走後,太原成了一座孤城。

完顔宗翰率大軍兵臨城下,而宋欽宗也一直催促張孝純投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張孝純決議直接抗旨,率部與宗翰鏖戰近一年。

可敗局已定,盡管張孝純拼死抵抗,仍舊無力回天,太原副都總管王禀戰死,死傷的戰士和百姓更是不計其數。

太原城破後,完顔宗翰開始威逼利誘,使得張孝純就範。

可張孝純并不為達官厚祿所動,氣急敗壞地完顔宗翰直接當着他的面殺了三十個人。

張孝純大為驚詫,可還是表示:“我兵饑乏,故城為爾所得。又況攻城為下策,何足道哉!孝純唯有一死以報朝廷,勿複多言!”

後來,完顔宗翰将張孝純投入了獄中。

張孝純決議用另一種方式抗争:曲線救國。

他假意同意了宗翰邀請他當僞齊右宰相的請求,而利用職務之便,偷偷的向南面的趙構透露金國以及僞齊的計劃。

趙構之是以能在“搜山檢海”中存活,多虧了張孝純的情報。

後來的張孝純緻仕歸裡,在家鄉度過晚年。

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對嶽丈的義,紀念他對國家的忠(“身在曹營心在漢”),還特地修建了一座“結義廟”,其中有不少文人留下過筆墨。

如今,在他的家鄉羊莊鎮北台村,還留有一座張閣老望林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