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大畢業,這位江西95後紮根浏陽山村,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文/圖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歐陽穩江 彭紅霞

制圖|王瓊

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開局,許多新青年回到家鄉故土,踐行奮鬥初心,勇擔時代使命,成為鄉村産業發展的“領頭雁”、鄉村建設的“排頭兵”、鄉村形象的“代言人”,在浏陽鄉村沃土上譜寫了一首首振奮激昂的青春之歌。即日起,浏陽日報特推出《我的青春在浏鄉》專欄,講述他們在鄉村成長成才的故事,展示鄉村振興一線的青春風采。

湖大畢業,這位江西95後紮根浏陽山村,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總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留在道官沖?”

1997年出生的劉蘭,是江西人

也是浏陽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館長

在2020年從湖南大學新聞專業畢業後

成了道官沖的“新村民”

她的經曆也記錄着、見證着

浏陽鄉村振興的腳步

一紙清歡,流年聲遠。

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組,地處湖南省最東面,位于湘贛交界的大圍山深處,村民多為客家人,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在這裡,至今還流傳着一項古老的非遺項目——起于宋元、興于清康熙年間的古山貢紙。2021年,浏陽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獲評第二批浏陽市示範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傳習所,更好地實作了非遺的“在地活态保護傳承”。

毅然抉擇

名校生成了道官沖的“新村民”

“造紙研學館主要介紹道官沖手工造紙的曆史起源、發展脈絡、傳承譜系、工藝特色等,感興趣的遊客還可以嘗試DIY體驗環節……”每當假期來臨,劉蘭就進入了最忙碌的時候。她的主要工作便是聯系學校以及研學機構,利用假期組織學生來研學館體驗古法造紙技藝,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湖大畢業,這位江西95後紮根浏陽山村,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而在2020年之前,劉蘭還是湖南大學新聞專業的一名學生。畢業後,她沒有選擇大城市的工作,而是來到道官沖,成為了一個“新村民”。這其中的故事,還得從非遺說起——2018年,正在讀大學的劉蘭接觸到了一名有些特殊的記者——執着于非遺項目記錄的攝影人李鋒。數十年間,李鋒走遍湖湘大地,記錄湖南各地的傳統技藝和民俗。

“我從2006年開始記錄非遺,拍了上百個非遺項目與傳承人。”十多年來,李鋒看到了太多手藝人的離去與手藝的衰落,“有的老人走了就沒有人接班了,這個東西也不會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見證了太多,就不止于記錄。最終,李鋒找到了地處大圍山南麓的道官沖。由于這裡與外界接觸較少,保留了較為純粹的原始村落面貌,民風淳樸熱情,民俗小有規模,更讓李鋒欣喜的是,這裡有他心心念念的非遺——古法造紙技藝。

“關于非遺傳承與保護,李鋒老師提出了‘在地活态保護’,也能讓傳統技藝紮根于它的原生地并且開出新的花朵。”2018年,經過李鋒的努力,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開建,研學館設有古法造紙原生态作坊、中國各地手工紙展廳、浏陽手工造紙技藝展廳、研學活動室等區域。按李鋒的設想,造紙研學館将通過“文創+旅遊”的方式來延伸産業鍊。

湖大畢業,這位江西95後紮根浏陽山村,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最開始,我覺得道官沖是個桃花源一般的存在。”随後,劉蘭将自己的短視訊課程作業内容定為拍攝非遺項目。由此,她先後多次前往道官沖,也對這個淳樸的小山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甯靜美麗的小山村,就像我小時候在外婆家生活過的村子一樣,有着和諧且融洽的舒适感。”

“大城市的生活也許是光鮮亮麗的,但在鄉村工作生活未嘗不能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新活法。”2020年4月,曾在北京等地實習的劉蘭聽從内心的召喚,應李鋒的邀請成為了道官沖的“新村民”。

“很多人并不了解我的選擇,一開始,我的父母也不是非常支援我,但最終他們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劉蘭告訴記者,她也由此成為了古法造紙研學館館長,正式走上了保護、傳承非遺的道路。

紮根鄉村

帶領民種下非遺傳承的子

“在這裡,我第一次編寫研學課程,第一次組織研學活動,第一次和親子家庭打交道,第一次和教培機構合作,第一次寫各種各樣的材料,第一次從新聞學的學生轉變為被采訪對象……”到了道官沖後,劉蘭的第一件事便是籌備古法造紙研學館的“五一”研學活動。與她的想象不同,太多的工作都沒有樣本可以參考,她隻能摸着石頭過河。

湖大畢業,這位江西95後紮根浏陽山村,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按照最初的思路,古法造紙研學館的展館分為“紙戀浏陽|道官沖古法造紙”“紙彩紛呈|中國手工造紙”“紙路輝煌|造紙術的流傳”三大闆塊,分别詳細地介紹了道官沖手工造紙的曆史起源、發展脈絡、傳承譜系、工藝特色、中國手工紙工藝曆史演進等内容。而劉蘭要做的,除了為前來參觀的遊客講解古山貢紙的前世今生,還需要帶着學生和遊客體驗造紙工序。

“我們究竟能給這個村莊帶來什麼?如果沒有造紙研學館,道官沖會變成什麼樣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後,劉蘭和團隊不得不面對村裡的真實狀況。

古山貢紙起于宋元,曾遠銷東南亞,但在一段時間内卻瀕于絕迹。村裡的造紙師傅黃隆根,從17歲開始便從父親手中繼承下這門古老的純手工造紙技術,已經是第五代傳人。在他的記憶中,制造古山貢紙曾經是鄉鄰們賴以生存的活計。村民多擁有自家的竹林,所生産的紙也銷往了長沙、浏陽等地,供藝術家們揮毫潑墨。後來,随着經濟飛速發展,人力成本大幅提高,村裡的造紙坊也由鼎盛時期的家家造紙變成了零散的幾戶。

湖大畢業,這位江西95後紮根浏陽山村,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非遺是一種生活形态,隻有将其放在生活中,讓它創造價值,它才能活得長久。”經過多次研究,團隊一緻認為傳承和保護非遺,首先要打通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聯系,讓它活在當下,走進民間,也就是實作“在地活态保護傳承”。是以,如何串起非遺與傳統文化傳播、非遺與研學、非遺與市場、非遺與傳承人等元素,再如何由非遺促進鄉村建設,也成為了李鋒和劉蘭等人一直在思考、摸索的新路。

很快,劉蘭開始牽頭推動道官沖組全體村民、上洪村村集體和湖南滄海田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股,注冊成立浏陽市道官沖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結合當地文化實作非遺“在地活态保護傳承”,打造非遺生态村。

研學館也通過開發“非遺+研學”“非遺+民宿”等項目,延伸非遺文化産業鍊,以門票分成、出租閑置房屋、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走出了一條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其實,我也有過因為和村民觀念不同而悄悄流淚的時候,但當你敞開心扉和村民們聊天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他們的淳樸與善良……”很多時候,劉蘭也會因為工作進展不順利而灰心喪氣。但更多的時候,她發現真正傾注了心血和時間,村民們也會從不了解轉變為跟着來,“這讓我很欣慰,也對未來更有信心了。”

“既能照顧家庭又能維持生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黃建洪是村裡的“90後”,以前常年在長沙打工的他看到道官沖的變化後,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家鄉接過了傳承古法造紙技藝的“接力棒”;村民黃隆國叔侄則賣掉了原本用來營生的貨車,回村創業,建起了農家樂專門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

湖大畢業,這位江西95後紮根浏陽山村,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與此同時,有着璀璨星空的道官沖,也迎來了它的民宿開發之旅:山溪環繞的道官沖原宿一開業,就受到了大批遊客的喜歡。道官沖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易承業說:“這裡原本是村民閑置的夯土老房子,通過改造後,既保留了‘非遺’夯土牆工藝,也更加安全美觀。”

“道官沖原本有57戶村民、300餘人,在研學館項目成立之前,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現在回歸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也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劉蘭笑言,現在來道官沖研學的,除了浏陽本地人,還有不少長沙人,大家都是奔着“非遺文化”四個字而來的。

雖然研學館開館不久,但已舉辦了數十次研學活動,接待了數萬名遊客,“接下來,村裡還會考慮引入皮影戲、染布等具有内生動力的非遺項目,讓這裡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非遺村’。”劉蘭說。

“這兩年,有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要留在道官沖,為什麼能留得住?”劉蘭告訴記者,其實原因并不複雜。就像艾青說的“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她對道官沖這片土地,也保持着一份深愛并懷有希望,“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我隻是一顆螺絲釘。能給這個地方帶來一些改變,這就是我在道官沖留下來的意義,也是最好的理由。”

來源:浏陽日報

責編:周婵

稽核:羅時茂 周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