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到店消費3.0時代,如何留住實體店消費者?

到店消費3.0時代,如何留住實體店消費者?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消費界,作者丨妮蔻

面對疫情的沖擊、零售管道變革、内卷嚴重等因素影響,各行業實體店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疫情打破原有商業鍊條,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偏好,也改變了商家們的思維模式,他們開始思考:實體零售如何防止客戶流失、流失的到店消費者如何請回來、實體店如何轉變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實體店從僅賣貨的1.0時代,過渡到與網店角逐的2.0時代,如今進入到與網店共存的3.0時代後,消費品牌們還有哪些新機遇?

01 到店消費新時代

疫情下,實體店舉步艱難

疫情後,各大到店消費場景迎來加速洗牌的階段。

到店餐飲:餐飲作為到店消費最重要的場景之一,經曆着過山車似的起起落落。

疫情沖擊下,餐飲行業先是迎來關店潮,到店餐飲陷入低谷,餐飲企業都在思考如何活下去。

一方面,由于餐飲行業具有典型的高頻剛需消費特點,另一方面,疫情有效控制,一些深受投資機構青睐的品類在資本助力下快速擴張,孕育出酒飲、新式茶飲、面食、咖啡、烘焙五大熱門賽道,僅今年融資事件就超過70起。

近一兩年,咖啡賽道熱的發燙,咖啡作為全球第三大飲料,具備成瘾性,在中國屬于增量市場。上海也成為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截止今年4月份,上海咖啡店數量已超七千家,每萬人擁有咖啡館2.85家,仍在持續穩定增長。

但由于疫情反複、前期擴張過快等原因,一些新餐飲标杆企業先後宣布關閉多家門店,如前段時間海底撈宣布關閉300家門店。

傳統商超也遭遇寒冬,總營業收入和總營業利潤同時顯著下降。通過對55家樣本企業調查顯示,虧損企業占比為20%,虧損總額為145億元,虧損額擴大了約15倍。

到店服務,大幅度收縮,包括到店娛樂、到店教育、美容美發、健身等需到線下門店完成的消費。

不僅KTV等傳統到店娛樂項目處境艱難,而且以“劇本殺”“密室”為代表的新興到店娛樂項目也在萎縮。

我國現存KTV相關企業5.63萬家。近兩年來,我國KTV相關企業注冊量不斷減少,2020年新增5178家,同比減少33.29%。

很多線下“劇本殺”店經營受到極大影響,大量的店面基本處于長時間零營業狀态。截至2021年5月13日已登出200家劇本殺及相關企業,同比增長10%

到店消費3.0時代,如何留住實體店消費者?

部分實體店慘遭淘汰的原因何在?

與其說疫情“殺死”了部分實體店,不如說是實體店“殺死”實體店。

實體店本身也在不斷的更新疊代,經曆大洗牌、小洗牌不同階段,而疫情隻是實體店進化過程的加速器。

部分被淘汰的實體店本身存在着問題。

第一,消費場景與消費年齡層次比對度不夠。

Z世代作為目前消費主力軍,在消費場景的選擇上略顯“挑剔”,社交屬性、彰顯個性、打卡屬性一樣都不能少。

以美妝集合店為例,傳統的BA模式已經不符合這屆年輕人的喜好,他們更願意自由購物、拍照打卡式的諸如話梅這些新式美妝集合店。

第二,實體店商業邏輯的改變。

以實體商超為例,顧客流失是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特别是疫情當下的近兩年,一部分原因是顧客被分流到了線上。

在翻天覆地變化的環境下,線上的次日達、外賣、到家服務,包括生鮮冷藏的履約能力,都與疫情前完全不同,這幾項服務的自我強化速度,也非線下實體商超企業能比,再加之這些服務鍊條背後擁有巨量資金、人才、資料,使其不斷地在強化自身能力。

對基本功較差的實體企業而言,不是單純地追求拓寬管道,而是需要做好零售基本功,以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再比對自己企業的發展定位,而不是不盲目跟風。

當疫情常态化,實體店商業邏輯發生改變後,實體店在尋找增量的同時,還要思考如何留住客戶。

02 如何留住到店消費者?

到店消費人群洞察

Z世代:日新月異,追求多元到店消費體驗

中國Z世代人口規模2.8億,占總人口規模的18.1%,約4萬億市場。

Z世代不再滿足單一場景的消費體驗,他們需要更加多元的消費場景。不僅要味道好,也要吃得有趣、有情調。

到店餐飲,火鍋類、中式餐廳、燒烤類是最受Z世代青睐的三大品類。

衆多火鍋品牌中,Z世代偏好兩種類型:口味經典正宗、有地方特色;風格時尚、潮範十足。

也有部分Z世代也為愛豆消費,支援愛豆的餐飲品牌代言。

到店消費3.0時代,如何留住實體店消費者?

到店服務,休閑、娛樂、社交一體化。

具備休閑、娛樂、社交等功能的線下消費場所年輕人都願意去嘗試,包括脫口秀、減壓館、撸貓館、劇本殺、清吧、Live house等。

在娛樂放松的同時,Z世代也不忘提升自我,比如說去健身、去做醫美等。

新中産:重品質、重服務、重文化沉澱

根據麥肯錫《2020年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中等收入人群的數量超過3億。預期到2025年,新中産人群将超過5億人,涵蓋中國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總可支配收入達到13.3萬億元。

新中産的到店餐飲十分注重綠色健康,蔬菜和水果是首選。魚蝦貝殼類、豆類等高蛋白低脂食品也獲得他們的青睐。

經濟條件相對殷實的情況下,到店服務中,新中産追求生活品質和文化消費,特别是女性消費者更注重悅己,美容院等到店消費必不可少。

銀發族:消費為益壽、為實惠,就近消費,注重商品實物和店内體驗。

到店餐飲,銀發族關注成本效益,偏愛老字号,如華天餐飲、稻香村、紫光園、護國寺小吃等。

以社群快餐為主的餐飲老字号,是滿足銀發人群“老年飯桌”及社交聚餐需要的主要場所。商家既需要在滿足經典口味的前提下進行品類創新,又需要在出入口坡道、衛生間、洗手台等處配備扶手等無障礙設施,以友善銀發人群到店就餐。

到店服務,老年人逐漸成為KTV的常客,同時外出旅途、打卡網紅地也成為銀發族的社交場景。

到店消費客群衍變“三段論”

對于到店消費客群的衍變,可總結為“三段論”:開始基于位置,後變為基于流量,到現在的基于使用者。

《好戰略,壞戰略》書中有這麼一個案例:

一個國外的超市開在大學旁邊,遇到了很多同行的競争,這家超市在經過調研後,将進店消費客群精準定位為時間敏感、沒時間做飯的老師,後根據消費客群做了店内的一系列改進,例如以熟食主打的商品、預包裝食品為主,增加停車位、臨時工等。

這家超市在确定了誰是到店消費者之後,根據這群人的需求做店内改進,進而更牢固的抓住定位客群。

如何留住到店消費者們?

我們可以從七大方面來分析零售業,但每一個基本面的相對重要性卻有很大的不同。

電子商務在其中三個方面建立了根本優勢:支付、導購、庫存。

但在便利性、産品可觸達性、沉浸式體驗、個性化建議方面電子商務尚未占據優勢,這反而是實體店可建立和維持的競争優勢領域。

(1)超便利性,顧名思義就是建立規模優勢,減低客戶的擷取成本,讓客戶想到就能買到。

首先,将商店搬到離顧客更近的地方,例如用便利店和小型商場替代超市和大賣場。

其次,門店作為線上購物的線下取貨點,如沃爾瑪,其倉庫可以為線上購物提供線下取貨服務。這已經是雜貨店的一個關鍵戰場。

然後,産品堅持“精、專、好、小”的理念。“精”是少、“專”是指特定的人群、“好”一定是好貨不貴、“小”是小包裝比對當下老齡化,小型化的家庭。

最後,提供附加服務。如疫情期間,顧客不能到店消費,有些商超為了保證自己的銷售,選擇配送到家,在此時衍生出生鮮配送業務,并逐漸變成傳統零售的标配。

到店消費3.0時代,如何留住實體店消費者?

▲圖檔來源紅杉彙

(2)産品可觸可感。對于一些産品網上無法擷取真實的資訊,比如購買香水的味道、定制化服裝,買車試駕等,在購買前消費者更注重到店體驗。

(3) 沉浸式探索體驗。

過去十年中最成功的實體零售模式,就是專注于一緻的、全面的、共享的品牌體驗的模式。

例如,Apple官方旗艦店标志性的空間,優雅而昂貴的布局,員工都是熱心年輕的“天才”。不僅是Apple,成功的實體零售商還有耐克、香奈兒、Lululemon等,所有這些品牌都提供了和産品一樣吸引人的實體店鋪購物體驗。

(4)可信賴的個性化建議。

參數比較、使用者評分和社交媒體等可以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的購買決定,但當涉及到具體判斷時,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替代一對一的交流,特别是當這樣的建議來自更專業和可信的人時。

對商品更了解的導購顧問會提供的建議或者對我們選擇的認可,會讓我們在消費過程中感覺自己做了正确的決定。

03 實體店下半場,到店消費新趨勢

2021上半年零售市場繼續保持增長态勢,線上線下齊發展。

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速為4.4%。

根據測算,上半年實體店消費品零售額161641億元,同比增長24.4%,較2019年同期增長2.7%。

上半年,限額以上零售業機關中的超市、便利店、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同比分别增長6.2%、17.4%、29.5%、24.6%和32.4%。6月實體店消費品零售額26700億元,同比增長11.1%。

從以上資料不能看出,到店消費仍具有巨大想象空間,蘊藏着許多機會。目前到店消費市場正沿着幾大趨勢發展:

品類更新

消費更新下,所有的品類都值得重做一遍。例如更新過後的蘭州拉面俨然已成為了資本市場的新寵。包括陳香貴、張拉拉等連鎖店均已獲多輪過億投資。

其背後邏輯是将擁有巨大剛需的傳統飲食現代化、品牌化、連鎖化,把用餐場景從街頭巷尾更新為高端商場,進而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用餐體驗。

根據阿裡本地生活資料顯示,2021到店消費10個潛力品類分别為:紋繡、醫美、體檢、酒吧、健身、百貨、瘦身纖體、動物園與遊樂園、眼鏡店、足療按摩。

而上海、北京、重慶、天津、杭州、合肥、甯波、煙台、南昌、蘇州則成為到店消費10大潛力城市。

倉儲式購物走紅

過去5年,沃爾瑪在中國關閉了超100家大賣場,而旗下山姆倉儲式會員店卻高速擴張。2021年,除了山姆店外,倉儲式美妝店、倉儲式書店、倉儲式家具店、倉儲式古董店也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爆紅,成為熱門打卡地。

倉儲式商場由于提供豐富實用、高成本效益的SKU供顧客選擇,以及“特别好出片”的倉儲美學社交體驗,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青睐。

社交化、娛樂化、國潮化

線下消費場景應具有創造社交資本的能力,給年輕人提供能夠拍照、打卡的“可曬”空間。通過年輕人的社交平台産生圈層認同,讓社交達到新高度。

同時,結合多元化社群營運,與年輕群體建立更深的情感連接配接和歸屬感。

最後,随着國潮興起,越來越多結合國潮的消費新場景、新模式和新應用也不斷湧現。

實體店下半場,到店消費将續寫商業新故事。

參考資料:

[1]《中國到店消費新趨勢洞察報告》阿裡本地生活·新服務研究中心

[2] 零售業末日?非也。讓實體店活下來的四種方式,紅杉彙

[3] 實體店下半場,将到店客變成線上消費力,第一财經

[4] 實體商超的靈魂拷問:到店消費者如何請回來?靈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