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是大清唯一名分不正的皇太後,之是以當上太後,純屬是個誤會

封建時代最講究的是“名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不管是皇帝即位還是皇後冊封,如果名不正則必受質疑。像順治帝的寵妃董鄂氏,雖然有皇後之名,但她死後不升袝太廟,也不系順治帝谥,是以被稱為是名分不正的皇後。同樣,清代還有一位名不正的皇太後,她就是恭親王奕訢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

她是大清唯一名分不正的皇太後,之是以當上太後,純屬是個誤會

博爾濟吉特氏是道光帝的靜皇貴妃,遙居宮中妃嫔之首,孝全皇後死後,她攝行六宮整整十年,她雖為道光帝生育了皇六子奕訢,而且還養育了皇四子奕詝,功不可沒,但卻未得到皇後的封号。

她生前待奕詝如同己出,而奕詝對她也如同慈母。故而,她自持撫育奕詝如親子,以為能得到皇太後的封号,無奈已是鹹豐皇帝的奕詝卻不願意給她這個封号,其間緣由竟全是因為她自己的一句話。

博爾濟吉特氏,父親是刑部員外郎花良阿。她生于嘉慶十七年(1812年)小道光三十歲。她初入宮時為靜貴人,後來晉封為靜嫔。時常得幸侍奉皇上。道光帝的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都是她的骨肉,可惜一個兩歲,一個三歲先後夭亡。幸運的是,她在道光十二年又生下一子,就是皇六子奕訢。

生下奕訢後不久,博爾濟吉特氏被晉封為靜貴妃。孝全皇後鈕钴祿氏死後,道光帝不願再立中宮,晉封她為皇貴妃,在後宮妃嫔中名位最高,故攝行六宮之事。

她是大清唯一名分不正的皇太後,之是以當上太後,純屬是個誤會

孝全皇後的遺子奕詝即由靜貴妃撫養,她視奕詝如親子,非常疼愛,母子相依無間。奕詝與奕訢不僅同在靜貴妃的照撫之下,且兄弟二人年齡隻差一歲,同在書房讀書,感情很是親密。

史料記載:“奕訢與文宗(鹹豐帝)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道光帝)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锷宣威’。”這話無非是希望兄弟二人将來同心協力,共揚大清之威,確定祖宗帝業長清。

道光晚年,内憂外患,家事又禍不單行。皇太後一病去世,道光帝悲傷過度,皇四子奕詝的福晉薩克達氏又不幸病故。種種不如意事雲集皇家,道光帝憂悲交加,至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病勢加重,自知不起,谕令諸大臣取下正大光明殿後的密匣,宣示遺诏。

盡管道光帝決定傳位給皇四子,但又不能委屈了另一個寵兒奕訢,因而同時決定封奕訢為親王。這充分表現了道光帝的沖突心情。

她是大清唯一名分不正的皇太後,之是以當上太後,純屬是個誤會

奕詝繼位,改元鹹豐,是為文宗。遵照先帝遺旨,封六弟奕訢為恭親王。鹹豐三年恭親王奕訢受任軍機大臣,雖為新進,但以親王身份爵位最高,成為軍機處領班軍機大臣,鹹豐帝也經常召見奕訢議事。

鹹豐帝受靜皇貴妃撫養,視其為生母,是以尊她為“康慈皇貴太妃”。而且鹹豐帝也經常到她的住處問安視膳,對她格外尊敬。正如清史書記載:“一切禮秩,悉視母後,孝養特隆。”

清代祖制:“皇子既受封,即須出宮,别居府邸,非奉谕旨,不得辄入。至皇兄弟亦不能輕入宮禁。”鹹豐帝卻命“恭親王得朝夕入宮問安。”奕訢既已分府,還能享受這種特殊待遇,是和鹹豐帝不忘靜貴妃撫育之恩有關。

靜皇貴妃主持後宮十年之久,隻因道光帝痛失孝全皇後,不願另立中宮,是以靜貴妃始終沒有皇後的封号。現今鹹豐當朝,一心想得太後封号。而奕訢也想通過生母晉封皇太後,以擴充自己的權勢。但此事遲遲未決,于是兄弟倆漸有芥蒂。以靜皇貴妃的封号一事為導火索,積嫌至鹹豐五年,終于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她是大清唯一名分不正的皇太後,之是以當上太後,純屬是個誤會

一天,靜皇貴妃剛醒起床,鹹豐帝問安即到,太監準備禀告太妃,鹹豐帝示意不必驚擾太妃。太妃見床前有人影閃動,以為是趕來問安的親子奕訢還未離開。甚有怨氣地說:“你為什麼還在這裡?我所知道的都告訴你了!他這個人性情不易知,不要生了嫌疑了。”

鹹豐帝一聽是對他有怨,怕再說下去雙方都下不了台,立即喊了一聲“額娘”。太妃一聽是皇上,立馬翻身朝内卧,也沒理睬皇上。自此鹹豐帝猜疑更大。

那麼,鹹豐帝為何遲遲不給靜皇貴妃加封皇太後封号呢?他有自己的主見,認為:嗣皇帝的生母,被尊封為皇太後的,這是常例。而先帝妃嫔被嗣皇帝尊封為皇太後的前朝尚無先例。雖然太妃有撫育自己的大恩,但畢竟不是親母,是以不願意封其為皇太後。

鹹豐五年(1855年)七月,靜皇貴妃病情加劇,鹹豐帝急忙前往探視病情,恰巧碰到恭親王奕訢從裡面出來,鹹豐帝詢問太妃病情如何?奕訢跪地哭泣,悲傷地說:“已經危在旦夕了。看樣子是隻等皇太後的封号下來就瞑目了。”鹹豐帝聞後悲從中來,更急于去看太妃,隻随口說道:“哦,哦!”兩聲,便急忙前去探望太妃了。

她是大清唯一名分不正的皇太後,之是以當上太後,純屬是個誤會

奕訢等待皇上允諾已久,誤認為“哦,哦!”就是鹹豐帝答應了,他趕忙回到軍機處恭辦皇太後封号事宜。禮部具奏,陳明一切儀典,準備尊封皇太後。奕訢傳旨,雖非鹹豐帝的本意,但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如果鹹豐帝拒絕禮部的請封的奏章,則将成為天大的笑話,是以不得不依奏。遂于鹹豐五年七月一日傳旨,尊靜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後”。

康慈皇太後圓了數十年的夢,七月九日終于安詳平靜帝辭世了,享年四十四歲,前後共當了九天的太後。鹹豐帝派奕訢辦理喪事,鹹豐帝自己也服鎬素二十七日,青袍褂百日。但是他下了一道特别的旨意:“皇後不系宣宗谥”,即不加宣宗成皇帝的“成”字,而且聲明隻能升祀奉先殿,而不祀太廟。這樣一來,康慈皇太後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了。

在這件事上,奕訢行事不免沖動冒失,傳旨封其生母為皇太後,雖屬誤會,但使鹹豐帝左右維谷,多少有些違背自己的意願。是以,對奕訢又加深了一層沖突。皇太後過世才五天,鹹豐帝就借口奕訢“辦理皇太後喪儀疏略”,令其退出軍機處,回上書房讀書。

她是大清唯一名分不正的皇太後,之是以當上太後,純屬是個誤會

直到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後念奕訢功勞卓著,才加恩讓康慈皇太後系宣宗之谥号。稱孝靜成皇後,神位也得以升祔太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