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飯吃有衣穿:明朝統治者的“理想國”為何卻成為商業的“擋路石”?

在明清時期,商業發展受到政府的限制。為了打擊商人,使國家處于一個農業自給自足的狀态,閉關鎖國、鄙視商人,成為了明清政府的“重拳”。

是以明清時期,特别是明朝時期,商人這個職業并不被世人看好。

海商的斷絕、官營手工業、貿易限制等,使明朝的國家經濟發生了倒退。雖然明朝的戶口、田畝比之前的宋朝有所增加,可是經濟狀況卻不如宋朝的好。這種情況,與明初的政策有着很大的關聯。

有飯吃有衣穿:明朝統治者的“理想國”為何卻成為商業的“擋路石”?

到了明朝中後期,明朝發生了很多改變,這種改變,是由下及上的。由于統治者的任意妄為,昏庸無度,明初嚴格的政府管制逐漸放松,大明王朝開始“野蠻生長”。

衣食住行,都由簡轉奢,明代世人的生活有着較大的改善。而其中的商人,更是功不可沒。

明初商人的窘境

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擊敗了江南軍閥,并在向北驅逐元朝的殘餘勢力。在内外環境合适的情況下,明朝建立了。作為一個貧民出生的皇帝,朱元璋有着一個非常簡單且樸實的想法,把天下治理成一個大農村。

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生最基本的條件得以滿足,國家的建設就是一個成功。朱元璋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其個人的封閉思想,決定了國家的封閉政策。

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在朱元璋眼裡成為了社會動蕩的潛在發展。

以交通交流為主的商人,成為了朱元璋理想社會的“擋路石”。

1、交通地理的隔絕

在明朝建立之初,為了防止潛在勢力威脅明朝的統治,并遏制商人的發展,明初執行了嚴格的地理限制。為了與這種地理限制相比對,并友善管理,黃冊的編輯與印發,成為了明初百姓無形中的枷鎖。

明初,朱元璋規定,百姓隻能繼承自己家族的祖業,且不能去異鄉發展。黃冊上,嚴格的記載了農民百姓的職業、地産、住所與戶口,不僅友善收稅,還友善政府的管理。

商人本就是用地域的差價來營生,如此使一大批商戶不得不成為農民。

有飯吃有衣穿:明朝統治者的“理想國”為何卻成為商業的“擋路石”?

2、商人政治權利的剝奪

明初地域的限制,不僅妨礙了商業的發展,更妨礙了百姓的正常生活。是以,在之後的發展中,稍稍有所松懈,但依然會受到諸多的限制。在這種背景下,明初的朝廷并沒有放棄對商人政治權利的剝奪,而是使盡各種各樣的政治手段。

為了嚴格社會之間的階層關系,突出皇家的權威,對于衣食住行,都有着嚴格的規範要求。倘若有人逾越這種等級表現的鴻溝,那麼對于政治利益的敏銳眼光與殘酷手段,将會發生在他的身上。

如在衣物的要求上,

“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隻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

商人通過經商,本就收入多,卻還不讓其穿綢戴紗,對商人的歧視,可想而知。

除了社會階級要求的規範以外,刨除商業對國家的影響,還有一擊重拳。

“衙門内的傳令、獄丁,都由各鄉村輪派,即使文具紙張,甚至桌椅闆凳公廨之修理也是同樣零星雜碎地向村民征取。”

宋朝的商務稅,到了明朝成為了古老的實物稅,如此一來,商人想要借助官方來增加自己的利益與地位,無疑成為了一個挑戰。

3、朝廷壟斷商業發展的野心

明初,明朝統治者用盡各種單一短視的手段,來限制商業在明朝國内的發展,卻對外來國家難以進行限制。是以,明朝的商人還有一絲希望,就是與外國通商。可是明初的朝廷,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徹底的限制貿易的發展,明廷推出了朝貢貿易。

有飯吃有衣穿:明朝統治者的“理想國”為何卻成為商業的“擋路石”?

當外國使團來朝貢明朝時,隻允許使團與明朝官方通商,而不允許其與民間通商。雖然是如此規定,但是還是有不少外國使團,不顧這種限制,沿途一路,貿易的往來發展了不少。因為出使經商,給本國帶來的巨大收入,是稅收所無法比拟的。

由此,陸路上的經商貿易,在明朝政府的限制下,宛如一位蹒跚的老人,為了經商而奔波着。在海路上,陸路貿易已經算是萬幸,因為宋朝興盛的海外貿易,被

“片甲不許下海”

的政令扼殺了。海外的來往,隻有各國的使團。明朝初期的商業,隻能用慘淡經營來描述。

明朝中後期的“解禁”

明初的種種限制,從曆史的大格局來看,無疑是一種曆史的倒退。可是在皇家利益的視角中,朱元璋制定的制度規則,成為了難以撼動的大山,由此也奠定了明朝曆史發展的主流。

在皇宮之中,已經難以得到一個安甯的環境了。

皇家之中的權争利鬥,發生在皇族與官員大臣之間,政治史的争奪,在明朝的曆史中,可謂頭等大戲。也正是在這種政治鬥争中,平民百姓的生活,漸漸得到了政治上的解禁。在沒有政治壓力的背景下,明代社會獲得了“野蠻生長”的機會,其中的商業,就是一個最好的表現。

1、财富成就了商人的名聲

有飯吃有衣穿:明朝統治者的“理想國”為何卻成為商業的“擋路石”?

“人為财死,鳥為食亡”

,這句證明了金錢所帶來的力量。而商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賺錢,有了足夠的錢财,就可以換取自己想要的物品。是以,錢财的購買力,轉化為了精神的滿足,在這種精神滿足的影響下,使人們對商人的身份另眼相待。

商人雖然無法穿着太好,住的太好,但是其可以憑借強大的财力,完成許多事情。如修築邊防、赈谷救災、修築學堂等慈善活動,都需要大量的錢财來加以支援,除了官府以外,商人無疑成為了百姓眼中的“種子選手”。

可是明朝中後期,官員之中漸漸腐敗,對于百姓的治理,隻是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在公益事業上,官員的思想與行為與百姓的利益漸行漸遠,但是商人的品德,卻因人格的不同,還在繼續維護社會的發展。由此,商人在明初被鄙視,到了明朝中後期,其形象漸漸被人們所認同。

2、商人的聰明與目标

講到經商,就離不開貨物的交易。如何使自己的貨物,在滿足需要的同時,并增加自己的财富,明代商人有着自己的經商智慧。在經商之中,除了精于算計以外,最主要的便是誠信經營。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就是商品最好的廣告。

除了誠信經營,明代商人還

“一人出本,衆夥共而商之”

,一同進行商業的經營。因為明代的交通,并沒有想象的那麼便利。倘若自己一人經商,在道路上肯定會遇見許多麻煩。為了減少麻煩的發生,衆人合夥經營,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有飯吃有衣穿:明朝統治者的“理想國”為何卻成為商業的“擋路石”?

除了商人的聰明以外,商人的目标與勤勞,也受到了世人對其看法的改變。

“挾數萬之赀,經風濤之險,受辱于關吏,忍垢于市易”

,其實商人并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在經營的過程中,他們所忍受的磨難,是不亞于農民的。

為了盈利,商人有着堅定的目标,

是以無論經商之途有多麼難走,他們還是會選擇繼續前行的。

3、明朝朝廷的政令放松

明朝中後期,朝廷的政令不再像明初一樣嚴格。朱元璋所制定的祖制,還是被曆史向前發展的動力所洗刷掉了。由此可知,單一短視的判斷,最終都要被曆史證明其中的錯誤。明朝中後期,商人終于獲得了自己發展的平台。

如萬曆年間,朝廷對于國家管理的松懈,使明朝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民營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使帝國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海上貿易的進行,使明朝的科技也向前推動了許多。

唯一遺憾的是,明廷并沒有以一個積極的态度,去接受這些改變。

商人與儒士關系進展

官員的腐敗之風,使許多清高的文人,放棄了對官位的理想。因為明朝官員的俸祿,不足以養活自己,是以為了生計,許多儒士開始棄官從商。甚至還有人提出了商業的重要作用,

“立國以仁義為幹,富強為枝,舍富強,專談仁義,猶木有幹而枝葉不附也,槁且立見”。

有飯吃有衣穿:明朝統治者的“理想國”為何卻成為商業的“擋路石”?

是以,明朝中後期,商人與儒士的關系進一步發展。棄官從商,或從商入士,都已經成為了習以為常的事情。

“商與士,異術而同心”

,成為了明朝中後期商人與儒士的寫照。商人在明初受到的歧視,在明朝中後期終于獲得了解放。

國家經濟發展也是曆史的選擇

在明朝曆史中,可以看到,商業的發展是無法用政治主觀意識去一直限制的。在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商業的貿易往來促進了社會之間的和平交流。

可是明朝的統治者,以一個短視單一的思維,使明朝曆史發生了倒退。

不過,明朝中後期的商業發展,也證明了另一個道理,就是商業也是需要一定管控的。倘若任其野蠻生長,對于民間社會的風氣,也是不利的。

不過商業意味着國家經濟,經濟發展意味着社會的進步。

是以,在國家的發展中,經濟發展是明朝經驗的選擇,也是曆史的選擇。

參考文獻:

《明代社會生活史》

《帝國的倒退》

《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