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以食為天,古代打仗或不打仗人都要吃飯,為何一打仗總喊缺糧

民以食為天,是人都要吃飯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在古代一般來說,和平時期隻要沒有嚴重的自然災害,一般是不會缺糧的,但在戰争時期,隻要一打仗,似乎就會缺糧草,這是為何?難道古代不打仗人就不吃飯嗎?

中國古代的軍隊分為義務兵和職業兵,在一個數千年來以農業為基本的封建社會中,所謂的義務兵其實也就是普通的農民服兵役,有仗打時就組織起來打仗,沒仗打時就回家種田,該幹嘛幹嘛。

義務兵在中國古代占了絕大多數,而且義務兵的存在的時間相當長,直到現在,仍有義務兵,比如武裝警察部隊。

民以食為天,古代打仗或不打仗人都要吃飯,為何一打仗總喊缺糧

糧食

所謂的職業兵,就是以當兵打仗為職業,除了當兵打仗和參與軍事訓練,其他的事啥也不幹,比如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武卒、秦國的秦銳士,還包括漢朝的北軍五校,以及唐宋時期的國家常備軍,這些都屬于職業兵,以當兵為職業。

在年代越久遠的古代,義務兵越多,義務兵與職業兵的最大差別在于:不打仗時,義務兵的糧食不需要國家提供,由個人自行提供,反正也是農民,自給自足,隻有義務兵打仗時,糧食才統一由國家提供,而職業兵無論是不是打仗,糧食都是由國家提供的,因為他們以當兵為職業,除了當兵沒有其他謀生手段。

再加上古代打仗時,大多數都是義務兵,比如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基本上都是各國的農民,也就是義務兵在打仗,國家要這些義務兵打仗,就得提供糧食給他們吃,而不打仗的時候,國家不需要提供龐大的糧食,是以一打仗就會缺糧,這是打仗缺糧的一個重要原因。

民以食為天,古代打仗或不打仗人都要吃飯,為何一打仗總喊缺糧

打仗

國家提供糧食和個人自行籌備糧食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原本是人人吃飯的,但國家一下子提供這麼多的糧食靠的還是糧食的生産量和從民間征稅而來的糧食,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一旦籌備不到足夠的糧食,就會缺糧,另外就算從民間征糧,百姓也是要留一部分糧食作為口糧的,不可能全部交上去。

這裡的意思就是說,

原本糧食是平均下來每天都要吃的,有的可能等到收糧後才有,但一下子要在戰争時期拿出這麼多的糧食,是有困難的,就會缺糧,是以戰争一般都發生在收了糧食之後的時間裡,如果戰争打到其他時期,就會缺糧,沒糧食了就自動結束戰争了。

舉一個例子,就拿戰國時期的秦國來說,就算戰國時期的秦國有2000萬人口,如果發動一支5萬人的軍隊打仗,以單個士兵一人一天吃2斤米來算,5萬人一天的口糧是10萬斤,如果要打一個月的仗,那就需要糧食300萬斤,如果要打一年的仗,就需要糧食4800萬斤。

民以食為天,古代打仗或不打仗人都要吃飯,為何一打仗總喊缺糧

運糧

以秦國當時的主要耕地面積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加起來算,估計有1.1萬平方公裡,合計1650萬畝耕地,按戰國時期每畝的平均産糧量230斤/畝計算,秦國一年能生産糧食約379500萬斤,秦國有2000萬人口,不管打不打仗都要吃飯吧,就算每人一天吃2斤,秦國一年生産的糧食攤到每個人身上隻有190斤左右,算下來平均每個人隻能維持95天,也就是三個月時間左右。

以上是秦國不打仗時的糧食消耗量和換算到人口上的産量,這還不算天災時的損失和運輸時的損失,要知道戰國時期可是經常打仗,5萬人的軍隊出戰那都是小戰争了,秦國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出戰,那糧食壓力就會更大。

比如長平之戰,秦國投入了至少50萬的兵力,趙國也投入45萬軍隊,這麼多人在前線打仗,一天消耗的糧食産量都是一個天文數字,50萬人打仗一天的糧食消耗就是100萬斤,長平之戰打了一年有餘,光是糧食就消耗了36500萬斤,這還隻是前線消耗的糧食,後方的留守人員同樣要吃飯。

民以食為天,古代打仗或不打仗人都要吃飯,為何一打仗總喊缺糧

第二個影響缺糧的因素就是運輸。

古代打仗不可能都在城池裡打仗,還有大量的野外作戰和長途跋涉到别國作戰,如果打仗的路途遙遠,就面臨糧食的運輸問題,古代的交通極不發達,有時候有糧食,也不能及時運輸到戰場上,也會造成缺糧。

比如諸葛亮的北伐之戰,是從益州運糧到漢中,再從漢中運到前線,這中間要經過非常難走的蜀道,翻越八百裡的秦川險地,大部分地區都沒有路,而是完全靠人力肩扛挑着走,運輸難度可想而知,諸葛亮數次在前線作戰都因為缺糧而撤退,很多時候是因為糧食運輸不過來,而不是沒糧食。

當然,這種受制于地形導緻運輸不便而缺糧食的情況雖然不是普遍的,但也是存在的。

第三個影響缺糧的因素就是損耗。糧食也是有損耗的,各種損耗,有天災人禍的損耗,也有運輸損耗,也有戰争損耗。

民以食為天,古代打仗或不打仗人都要吃飯,為何一打仗總喊缺糧

車運糧

比如因為自然災害導緻的糧食損壞,這一類也許比較少,但是像運輸過程中的糧食損耗和戰争糧食損耗就比較多了,糧食從儲存區運到前線,那可不是一項小任務,古代運輸糧食的交通工具有牛、騾、馬等,還需要大量的運輸民力,不管是牲口也好,民力也罷,都是要吃糧的,而且損耗還不少,跟運輸路程遙遠成正比,路越遠,損耗越大。

再一個就是戰争損耗,戰争中經常會有糧食被敵人燒掉了,比如官渡之戰,曹操燒了袁紹存在烏巢的糧食,雖然曹操自己都缺糧,但是為了戰争的勝利,毫無猶豫地燒了敵人的糧食,這個損耗也是比較大的。

第四個影響缺糧的因素就是打仗後沒人種地了。

民以食為天,古代打仗或不打仗人都要吃飯,為何一打仗總喊缺糧

糧食對戰争的影響

義務兵原本就是種地的農民,更是一家一戶主要的勞動力,現在都去打仗了,如果正好趕在農忙時期,那就沒有人種地了,家裡留守的婦女兒童即使能種,也無法跟青壯年勞動力相比,糧食産量就會大幅降低,嚴重缺糧。

正是由于諸多因素疊加在一起,才導緻古代一打仗就會缺糧,而且越是持久的戰争,越是缺糧,不打仗的時候,國家不需要大規模籌備糧食,自然也就不會缺糧了,即使真有天災人禍缺糧了,大不了開倉救濟一些災民,也不至于會有缺糧的情況,除非特别嚴重的自然災害,不過那是極少出現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