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益的兩首《過馬嵬》,出語悲涼,感觸不盡,人生隻有情難死

古詩詞中有很多描寫愛情的作品,詩人們歌頌男女之間真摯的情感,抒寫人世間最美好的相思,縱然衣帶漸寬、也無怨無悔。愛情不分老少,很多癡情人心有千千結,無數多情種風露立中宵,都讓讀者倍受感動。

可是天地間總是沒有非常完美的事情,有些美人沉魚落雁,但又紅顔薄命;有些情侶天造地設,可是終究難成眷屬。紅塵中更有大量的悲劇,既讓人不思量自難忘,也令人怨恨綿綿無絕期。下面介紹李益的兩首《過馬嵬》,出語悲涼,感觸不盡,人生隻有情難死。

李益的兩首《過馬嵬》,出語悲涼,感觸不盡,人生隻有情難死

過馬嵬二首(其一)

唐代:李益

路至牆垣問樵者,顧予雲是太真宮。

太真血染馬蹄盡,朱閣影随天際空。

丹壑不聞歌吹夜,玉階唯有薜蘿風。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緻幹戈是此中。

李益是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當過縣尉、做過幕僚,卻因為倍感失意而遠去邊塞,晚年以禮部尚書緻仕。他的詩歌作品明快質樸,更兼豪放情懷。作者有一次經過馬嵬坡,忽然想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頗有感觸,于是賦詩抒懷。

李益的兩首《過馬嵬》,出語悲涼,感觸不盡,人生隻有情難死

馬嵬坡在今陝西興平縣西,詩人來到此處,看見殘垣斷壁,一片凄涼。他正駐足觀看,忽然發現一位樵夫路過這裡,于是便向他打聽情況,這才得知,楊貴妃原來就在此處身亡。

太真宮,指楊貴妃生前所在的佛寺,她是被高力士以羅巾,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樹上。作者寫此詩時,已經被改置為太真宮。詩人想象當年這裡曾經硝煙四起,而如今血迹早已消失在過往的馬蹄之下。太真宮裡也是人去樓空,令人慨歎。

李益的兩首《過馬嵬》,出語悲涼,感觸不盡,人生隻有情難死

詩人又環顧左右,宮殿裡隻有風吹草木之聲,再也聽不見管弦的演奏、和歌女們的吟唱。玉階,本指宮中石階,這裡借指皇宮。薜蘿,薜荔與女羅兩種植物,暗指一片荒涼的氛圍。丹壑,指太陽墜落之處。

結尾兩句告誡世人,“莫重霓裳曲”,都是因為這首宮廷舞曲,才導緻了安史之亂。霓裳曲,全稱為《霓裳羽衣曲》,開元中西涼節度使楊敬述獻《婆羅門曲》,後經唐玄宗潤色,進而改稱。

其實一首舞曲不存在對錯,都是皇帝昏庸,又被安祿山等人利用,才讓大唐王朝開始衰落。作者委婉地表達,卻耐人尋味。

李益的兩首《過馬嵬》,出語悲涼,感觸不盡,人生隻有情難死

過馬嵬二首(其二)

金甲銀旌盡已回,蒼茫羅袖隔風埃。

濃香猶自随鸾辂,恨魄無由離馬嵬。

南内真人悲帳殿,東溟方士問蓬萊。

唯留坡畔彎環月,時送殘輝入夜台。

李益生活于中唐時代,既無法感受盛唐的繁榮和昌盛,也沒有體驗過晚唐的衰落和悲涼。可是詩人走南闖北,經曆豐富,他深知興衰更替無法避免,隻是不願看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立刻就開始滑坡,是以便借古諷今,表達内心的極度擔憂。

李益的兩首《過馬嵬》,出語悲涼,感觸不盡,人生隻有情難死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玄宗自蜀返駕回京,一路上盡顯曠遠迷茫,昔日倍受寵愛的楊貴妃,卻早已成為幽靈。金甲銀旌,皇帝的儀仗衛隊;羅袖,代指楊貴妃;隔風埃,是指與塵世隔絕。

皇帝乘坐的車駕慢慢地行駛在大路上,唐玄宗似乎還能在身邊聞到一股濃香。而貴妃含恨而亡,魂魄也不願離開馬嵬坡。彎辂,指皇帝乘坐的車;詩人認為楊貴妃飲恨而死,稱她的魂魄為恨魄。

李益的兩首《過馬嵬》,出語悲涼,感觸不盡,人生隻有情難死

唐玄宗在帳殿裡坐立不安,他回憶起自己與楊貴妃的點點滴滴,心中悲痛不已。他還派遣來自東海的方士,到蓬萊仙島去探問楊貴妃的魂靈。因為唐玄宗崇尚道教,詩人稱呼這位傷心欲絕的皇帝為真人。問蓬萊,化用白居易的《長恨歌》裡的詩句,表達對愛妃的哀思。

最後兩句以景語結束全篇,更顯餘味不盡。馬嵬坡上一片凄涼,隻有坡畔的一彎環月,明澈透亮,不斷地灑下光輝,默默地陪伴着她的墓穴。全文無比凄涼,動人心魄,更令人感觸不盡。正如近代詞人文廷式所雲,人生隻有情難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