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爱情的作品,诗人们歌颂男女之间真挚的情感,抒写人世间最美好的相思,纵然衣带渐宽、也无怨无悔。爱情不分老少,很多痴情人心有千千结,无数多情种风露立中宵,都让读者倍受感动。
可是天地间总是没有非常完美的事情,有些美人沉鱼落雁,但又红颜薄命;有些情侣天造地设,可是终究难成眷属。红尘中更有大量的悲剧,既让人不思量自难忘,也令人怨恨绵绵无绝期。下面介绍李益的两首《过马嵬》,出语悲凉,感触不尽,人生只有情难死。

过马嵬二首(其一)
唐代:李益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
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李益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当过县尉、做过幕僚,却因为倍感失意而远去边塞,晚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的诗歌作品明快质朴,更兼豪放情怀。作者有一次经过马嵬坡,忽然想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颇有感触,于是赋诗抒怀。
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县西,诗人来到此处,看见残垣断壁,一片凄凉。他正驻足观看,忽然发现一位樵夫路过这里,于是便向他打听情况,这才得知,杨贵妃原来就在此处身亡。
太真宫,指杨贵妃生前所在的佛寺,她是被高力士以罗巾,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上。作者写此诗时,已经被改置为太真宫。诗人想象当年这里曾经硝烟四起,而如今血迹早已消失在过往的马蹄之下。太真宫里也是人去楼空,令人慨叹。
诗人又环顾左右,宫殿里只有风吹草木之声,再也听不见管弦的演奏、和歌女们的吟唱。玉阶,本指宫中石阶,这里借指皇宫。薜萝,薜荔与女罗两种植物,暗指一片荒凉的氛围。丹壑,指太阳坠落之处。
结尾两句告诫世人,“莫重霓裳曲”,都是因为这首宫廷舞曲,才导致了安史之乱。霓裳曲,全称为《霓裳羽衣曲》,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婆罗门曲》,后经唐玄宗润色,从而改称。
其实一首舞曲不存在对错,都是皇帝昏庸,又被安禄山等人利用,才让大唐王朝开始衰落。作者委婉地表达,却耐人寻味。
过马嵬二首(其二)
金甲银旌尽已回,苍茫罗袖隔风埃。
浓香犹自随鸾辂,恨魄无由离马嵬。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
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
李益生活于中唐时代,既无法感受盛唐的繁荣和昌盛,也没有体验过晚唐的衰落和悲凉。可是诗人走南闯北,经历丰富,他深知兴衰更替无法避免,只是不愿看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立刻就开始滑坡,所以便借古讽今,表达内心的极度担忧。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玄宗自蜀返驾回京,一路上尽显旷远迷茫,昔日倍受宠爱的杨贵妃,却早已成为幽灵。金甲银旌,皇帝的仪仗卫队;罗袖,代指杨贵妃;隔风埃,是指与尘世隔绝。
皇帝乘坐的车驾慢慢地行驶在大路上,唐玄宗似乎还能在身边闻到一股浓香。而贵妃含恨而亡,魂魄也不愿离开马嵬坡。弯辂,指皇帝乘坐的车;诗人认为杨贵妃饮恨而死,称她的魂魄为恨魄。
唐玄宗在帐殿里坐立不安,他回忆起自己与杨贵妃的点点滴滴,心中悲痛不已。他还派遣来自东海的方士,到蓬莱仙岛去探问杨贵妃的魂灵。因为唐玄宗崇尚道教,诗人称呼这位伤心欲绝的皇帝为真人。问蓬莱,化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的诗句,表达对爱妃的哀思。
最后两句以景语结束全篇,更显余味不尽。马嵬坡上一片凄凉,只有坡畔的一弯环月,明澈透亮,不断地洒下光辉,默默地陪伴着她的墓穴。全文无比凄凉,动人心魄,更令人感触不尽。正如近代词人文廷式所云,人生只有情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