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後期蜀弱吳強,為何魏國偏偏選擇先讨伐東吳?有一個重要原因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方勢力中,魏國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那麼,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非要堅持伐吳,而不伐蜀呢?要知道,蜀漢的實力要弱于東吳,曹丕伐蜀,困難要比伐吳小得多,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呢?

三國後期蜀弱吳強,為何魏國偏偏選擇先讨伐東吳?有一個重要原因

曹丕堅持伐吳并不是說其沒有戰略眼光,相反,這正是曹丕的高明之處。

曹丕對于一統山河的渴望絲毫不亞于他的父親曹操,其也希望早期統一全國,曹丕堅持伐吳,正是出于這一方面的考慮。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其最多可以調集的兵馬也就是10萬,而東吳則不同,因為東吳人口衆多,是以其生力軍也不少。

曹丕認為,吳國是自己統一全國的最大障礙,而蜀漢隻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若要伐蜀,曹丕完全可以派遣一名大将讨之,東吳不同,東吳人口衆多,兵力雄厚,隻有首先消滅了吳國,才能對蜀漢造成更大的威懾。曹丕認為,消滅了東吳,蜀漢可以不攻自破,如此,其在位時,才不斷起兵伐吳。

三國後期蜀弱吳強,為何魏國偏偏選擇先讨伐東吳?有一個重要原因

曹丕對于蜀漢王朝的蔑視,決定了他的戰略決策。特别是夷陵之戰,更讓他看透了蜀漢的國力,是以其才堅持伐吳。除了這個原因,曹丕死磕吳國還受到了魏國國情的影響。

曹操時期,曹氏曾在北方設立了四大都督,它們都是魏國的邊防要塞,當時,魏國在荊州和揚州一線駐紮的軍隊最多,其一度占據了魏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二,而防守雍涼的雍州都督和幽州都督,其總兵力還不及魏國的三分之一。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揚州和荊州一線的魏軍繼續增多,也正因為如此,才讓他有了消滅東吳的底氣。

相比較于蜀漢,東吳與魏國的邊境線最長,這也是曹丕堅持将重兵放在兩淮前線的主要原因。因為調動軍隊友善,再加上兩淮距離中原最近,調動糧草友善,曹丕遂将東吳定為了消滅統一的對象。曹丕在位時,東吳與魏國曾爆發了數十次的戰争,其中,大的戰役就有四場,雙方死傷人數也已經超過了十萬。

三國後期蜀弱吳強,為何魏國偏偏選擇先讨伐東吳?有一個重要原因

曹丕之是以堅持伐吳,還受魏吳地理位置的影響。蜀漢的根據在四川,其山川相連,根本不适合魏國大兵團作戰。而吳國就不同了,吳國雖然有長江天塹,但是其所控區域卻多為平原,因為地勢平坦,是以魏軍南伐可以說非常順利。曹丕在位時,吳國基本都是依靠水軍才戰勝魏國的,而他們在平原地區的決戰,也多是以平手而結束。

地理地勢影響了曹丕的決策,也使得他不得不将戰線轉至江淮。我們從蜀魏和魏吳前期的戰鬥可以看出來,蜀國能夠幸存,也是憑借了四川和漢中優良的地利位置,這一點,吳國也是無法和蜀漢相比較的。雖然魏國在雍涼駐紮了大批的軍馬,但是其與蜀漢的交戰也多是以失敗而告終。魏國在與蜀漢對峙中的成效不及與吳之間的較量,曹丕自然也就将主力調往了東線。

三國後期蜀弱吳強,為何魏國偏偏選擇先讨伐東吳?有一個重要原因

曹丕堅持伐吳其實還受到了漢中之戰的影響。漢中之戰是曹氏與蜀漢的第一次正面較量,不過,這一次戰争,魏國卻損失巨大。曹操不僅失去了大将夏侯淵,就連其辛辛苦苦所建立起來的雍涼骁騎也損失殆盡,而這次戰役,也恰好對魏國上層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曹丕繼位後,漢中之戰的陰影也沒有消除。曹丕雖然有把握擊敗蜀漢,但看到漢中和四川崎岖的山川地形後,也隻能望洋興歎。懾于漢中之戰慘敗的教訓,曹丕也就打消了消滅蜀漢的想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