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鐵了心的要除了匈奴這個禍患,不過屢立戰功的卻是衛青、霍去病舅甥倆。這二位還真不是什麼将門出身,但是,人家就是能琢磨出一套克敵方法,而且,往往都是以少勝多;同時期的李廣,那可是有着隴西世家的背景,自己也有一身好本領,隻是,論戰功,和前二位相比就差太多了,論聲名,翻翻《史記》小小事情都說得很是詳細。
從戰鬥力上來說,匈奴騎兵很長一段時間是壓着漢軍的步兵打,而且,他們不戀戰,搶完東西就跑,對此,漢朝的幾任皇帝都很頭疼,一直靠着和親緩和着兩者的關系。到了漢武帝這,情況發生了質的逆轉,當然,這樣的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剛開始時損失也很慘重,後來,在軍事對抗方式上進行改進,才打得匈奴分崩離析,最後被“滅族”。

匈奴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兵犯中原了,曾和秦将蒙恬交手過,不過,被趕跑了。劉邦剛剛建立政權後不久,匈奴又來了,這一次還将劉邦給圍住了,據說,還是身邊的大臣用了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才為其解了圍。
此後,漢室避免和匈奴正面沖突,用經濟手段來軟化二者的關系。不過,就如老祖先常說的“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那樣,這廂匈奴一看,隻要對漢室擺出狠樣,這錢财、糧食就嘩嘩地來了,是以,一到秋收季節時,匈奴就會來犯,弄得邊境民不聊生。
漢武帝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王朝就這麼被匈奴牽着鼻子走,于是,他屢次主動派兵出擊匈奴,從結果看,造福了後人,但是,在當時他也落得個窮兵黩武的罵名,國内的經濟也是以變得很是緊張。匈奴正是在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瓦解,以後就一直再沒恢複如初過。
東漢末年匈奴分為南部和北部,南部降了漢室,北部則往西開始尋求發展。五胡亂華那陣,還能看到匈奴的影子。西晉王朝很短,第二任皇帝是個白癡,皇後賈南風聯合家族把持朝政,繼而,引發了司馬家族的大混戰。
此時,一旁的外族們早已按捺不住了,于是,紛紛舉兵建立王權,南部匈奴王劉淵代司馬氏建立王國“漢”(漢趙),這在中國曆史上,是匈奴人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匈奴和鮮卑的後代建立胡夏政權。)不過,這個政權很短,也就20來年就被後趙給滅了。
自此,匈奴在中國曆史上似乎就沒了身影,幸存的匈奴人不是各自逃命,就是和其他民族融合了。也有專家研究說,在後來的時間裡這部分匈奴人和拓跋族人及其他所有的胡人都被漢化了,他們信奉起佛教,徹底同化成中國人。
甚至,這些人為了保護漢文化,他們改姓,改習俗,改官職,遷都,與北部的柔然作戰,甚至,進攻塔裡木地區,與之前的王朝沒什麼兩樣。就這樣他們徹底變成了漢人,以至于,很有可能他們血統已經通過婚姻融到我們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身體裡。
大約在公元432年前後,西方出現一個部族,首領名叫阿提拉,他們自稱是匈人,在歐洲威風了不少年。不過,随着阿提拉的去世,這個帝國也不再存在了。但是,史學界一直有争論,這個匈人和匈奴人是否有關聯,正反方各都有着大把的理由,至今歐洲還有不少人自稱是匈奴人的後裔。
于是,有人就提出了一個疑問:當年冒頓兵圍劉邦時,為何沒有“一了百了”,那時匈奴的作戰實力還是相當彪悍的,結果,到頭來卻弄了個“滅族”的結局。匈奴人雖然善戰,但是,他們和中原人不同,遊牧的生活習慣讓他們很難形成一個真正的“集體”,看似是一個匈奴帝國,其實,還是一個部落聯盟,是一個松散的部落集合體。
這樣的的政權聯盟,除非大Boss特有上司力,否則,各部落之間更多的隻會為自己謀劃。起初漢兵不适應匈奴的騎射,是以,總是吃敗仗,到了漢武帝這,開始改進作戰思路,不但訓練騎兵,而且,還根據匈奴的作戰方法,避其所長,不和匈奴拼騎射,還是貼身肉搏。并且,專找母馬産駒的時節主動出擊,這樣才慢慢消耗了匈奴的實力。
到了這時,漢室才開始掌握戰争的主動,不但将失去的領土重新拿回,還奪得了河西走廊,匈奴是以一度無力再犯。匈奴霸着河西走廊時,漢室是無法和西域一帶做貿易的,匈奴退出該區域後,絲綢之路才真正暢通。直到公元前36年,東漢又敗匈奴,分裂的匈奴一部分投降,另一部分西遷。
據說,這些西遷的匈奴人先來到中亞,但是,他們和當地人沖突不斷,是以,不得不繼續往西走,穿過了中亞草原後,就沒再聽到過他們的消息了。但是,就在公元4世紀,歐洲突然出現一個匈人帝國,也有人說他們就是匈奴人。他們馬踏歐洲,先是占領多瑙河流域,接着進攻波斯到處劫掠,他們還占領匈牙利地區并建立國家。
這一時期,是匈人帝國最鼎盛時期,但随着首領阿提拉的去世,這個一度讓歐洲人心驚膽戰的帝國很快瓦解。如果,匈人帝國真的就是匈奴人創立的,那麼,從他們離開中亞到再度出現于歐洲,這300年的時間裡又經曆些什麼呢?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現今,雖然匈奴已經不複存在,但他們在曆史上的事迹卻無法讓後人不去正視他們。
參考資料:
【《史記》、《匈奴的西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