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依新作《物色》出版,以十年作品凝結文學評論“青年力”

近日,青年評論家趙依的一本文學評論集《物色》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收錄了作者近十年間創作的文學評論。

趙依新作《物色》出版,以十年作品凝結文學評論“青年力”

中國作協副主席,評論家李敬澤翻閱後,給出這樣的評價:“這是趙依的第一本書,一位年輕的評論家尋找和錘煉自己的目光:她是敏感的,唯其敏感,她的目光中有一種珍貴的緊張猶疑,如琴弦顫動。有的評論家的思想是一條直線,而她的那條線波動缭繞,似乎她不是在抵達某個目的,而是在想象和探索某個空間。願她永遠這麼緊張這麼猶疑,正是以這種小心翼翼、專注和好奇,物色之微被辨析,世界與藝術之妙被窺看。”

《物色》視角新銳、前衛,不僅關注當代作家,也關注文學現象

趙依,四川成都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學士、文學碩士,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從事文學研究和小說創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曾獲“華語青年作家獎”短篇小說提名獎、《北京文學》優秀新人新作獎、“長征文藝獎”文學評論獎、《小說選刊》最受讀者歡迎小說獎等。曾任魯迅文學院助理研究員、《人民文學》雜志社編輯,現供職于《中國作家》雜志社。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所學生,90後批評家群體中的優秀代表,這本評論集可以看作是她作為一個批評家所送出的一份答卷。

通過《〈繁花〉的可能性難局》《“逃離”與失落》《莫言新劇:且壯且歌,更進一碗〈高粱酒〉!》等評論,我們可以讀到,趙依對當代中國文學有着自己獨到的觀察和見解。

通過《“90後”的新媒體文學生活》《“90後”寫作如何敞開?》《淺析魯迅文學精神在青年寫作中的缺失》等文章,我們可以讀到,趙依不僅關注現當代作家的作品,也關注同齡人中的同行們近年以作品堆積而形成的文學現象。

趙依新作《物色》出版,以十年作品凝結文學評論“青年力”

趙依

相對于年長的文學評論而言,趙依的視角更新銳,更前衛,更能了解年輕作家們的創作意圖。

通過《物色》這部主題集中的文學評論集,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文學為大衆提供了代際經驗和切膚之痛,但文學也同樣提供着恒常的愛恨情仇、人間煙火以及審美的歡欣喜悅。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說,趙依所了解的當代文學,既是具體的作家作品,也是一道正在秘密流轉的精神潛流,她與之對話,亦心存警覺。“觀水有術,必觀其瀾”,那些細微處的轉折和用心,往往藏着新的文學想象和審美流變,而這正是《物色——文學的次元與辨別》一書最想辨明和确證的景觀。

趙依新作《物色》出版,以十年作品凝結文學評論“青年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劉大先認為,趙依的批評有來路,來自在古典文論基礎上的借鑒與發揚;有現場,立足現象與文本的觀察、分析與判斷;也有去處,去往對于我們時代文學多重次元與未來走向的思索。本色當行而不失靈動,讓我看到一代青年的成長。

邱華棟:她一直延續着自己古典學術修養的深厚功底

《物色》最不缺乏的就是觀點。

比如,趙依認為,當下青年作家們的寫作雖不缺乏直陳現實和曆史、以及重組個性化經驗的意識與向度,也有以反諷的腔調明确旨趣者,但還多囿于自己的經驗抒寫而無法形成整體觀,難以把握大變革的社會現實全局,精神力量和思想性相對薄弱,這對貫穿魯迅作品的國民性批判和反封建精神而言無疑是缺失。但說到底,青年一代的寫作尚未定型,内在的那個“我”正在實作着自我的發現、覺醒和重塑,這不單是文學的主題,也是現代人不可回避的人生話題。

她還談到,當下,一些青年詩人放棄了詩歌的文體尊嚴及其文體精神的完成性,不去寫有難度的具有生命狀态的詩,轉而去寫一種雖以零星詩意立意卻在實踐上得來容易的截句,或者以一種日常之詩濫用抒情傳統,看似突顯的詞源力量和詞物曆史關系實際直戳作者個性和自我的庸常,這些分行文字裡個體生命和精神力量的缺席,表明當下詩學建構尚未健全,也不禁讓人警惕一種正悄然生成的不純粹。孔子說“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言詩的敬畏之心、素樸之心和肅穆莊重感,在當下有待凝望和辨識。

趙依新作《物色》出版,以十年作品凝結文學評論“青年力”

“看到趙依文論批評集《物色》的封面标題,我首先會心一笑。”著名作家邱華棟親自為《物色》作序,他寫道,先從命名來談,為何會有如此貼切的諧趣。“物色”在現代漢語中本意指尋覓和擇選,對于趙依的職業而言——此前她是魯迅文學院的教師,現在她又是重要文學雜志《中國作家》的優秀編輯,可以說,從著名學府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以後,她就一直在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優秀人才與優秀作品服務,這些字迹标記了多種文學的次元,可見這名字取得精妙。

邱華棟的第二個“會心一笑”,是在發現了趙依偷偷夾藏私貨之時。為何如此說?當代的文學研究者、批評家都有着良好的學曆教養自不必說,青年一代的創作者如今也多通曉西方理論。趙依博士學習階段跻身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專業行當之中,但并沒有因為大量西方理論話語的湧入而誤入某種人雲亦雲的境地,而是一直延續着自己古典學術修養的深厚功底,尤見本書編目中的第三部分文章,主要是對古代文論的爬梳和體悟,她的努力在于以古典文學傳統為根基的借鑒與發揚。這就是她的文學評論中偷偷夾帶的“私貨”。

邱華棟認為這部評論集的意義不可忽視,因為它和作者一樣,都是當代精神的書寫者和見證者,是一種靈動的文學人生的親曆者,它表現為豐富的閱讀和多角度的觀察,它透過多種話語來傳遞,它提供一種與知識生産及材料考辨相關的風格化研讀模式,它彰顯屬于年輕人的文學視界并敢于發表看法,在解讀文學的同時總是期待更好的文學,以及文學世界所提供的豐富人生、豐沛情感和豐饒智慧。

紅星新聞記者 陳謀

編輯 段雪瑩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