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神話故事魅力永在
▓ 張瀾濤
如果我們把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比作漫長無際的階梯,那麼上古時代的神話就是這個階梯的最前端。這就如同打開了一扇文明程序的原始窗戶,透出一束幽微的光亮照耀祖先們在蹒跚學步的過程中,把對世界的認知從直覺、感性和猜測階段,走向了後來逐漸完備的自然科學、曆史學、文學藝術、宗教觀念和哲學思想的萌芽階段。從一定層面上講,神話傳說與中華文明孕育産生是密切相關的。
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從人們口口相傳開始,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不是早一丁點兒,而是要早漫長時間。從相關古籍記載神話故事來看,更是一目了然的清晰可見:《山海經》和《淮南子》分别記載上古神話傳說的時間是,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之際,所不同的是《山海經》沒有具體署名的作者,屬于古代想象力豐富的文化人集體智慧的結晶,而《淮南子》的署名為劉安等。
我們中華文明之是以獨立存在,是因為在遠古時代就有相當多的古人,愛動腦筋,把他們的想象力發揮到了極緻,因而創作出很多超自然、超現實的神話故事。
這些神話故事都很精彩,以至于我們現在讀來,無不對這些古人非凡的想象力,充滿了景仰之情和敬畏之心。這些神話既獨立存在又互相聯系,比如婦孺皆知的“精衛填海”“後羿射日”“女娲補天”“誇父逐日”等,堪稱古代的經典神話,至今流傳盛廣,具有很強的神話藝術魅力。
精衛填海
為他人溺水立志填海的精衛
比如《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述的精衛填海的故事,就是先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表達了他們企圖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願望。換言之,自己不能夠做到的事情,幻想通過神明的力量加以現實和完成。
精衛填海原文在《山海經》裡是這樣叙述的:“發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恔,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說的是在山西省長子縣一帶的發鸠山上,生長着一種桑樹林子,裡面有奚落的鳥,它的樣子像老鴉,花腦袋,嘴巴尖厲,腳巴是紅色的,它的名字叫精衛,能夠發出像叫喚它自己名字一樣的聲音。
炎帝有個小女兒,名字叫女娲,在一次遊覽東海時,不幸溺水而亡。精衛為了紀念她,常把西山的木頭和石塊銜來填塞東海,祈願女娲的悲劇不再發生。
後羿射日
後羿射日百發百中
在《淮南子·本經訓》一書中,隻用惜墨如金的95個字,就生動地叙述了後羿射日的神話故事。
原文摘錄:“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食,㺟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㺟貐,斷修蛇于洞庭,擒風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基本大意為,帝堯(唐帝)接位的時候,天空中有10個太陽并照,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炎熱烤焦了莊稼,曬枯了草木,切斷了群眾的食物來源。不僅如此,人們還受到龍頭虎爪、齒如鑿牙、九個頭的水火等怪獸襲擾,還時常遭遇兇猛的大鳥、野豬以及巨蟒的攻擊,這些皆成殘害群眾生命的禍兇。
帝堯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時不我待,立刻召見善于射箭的武士後羿,去他那裡領受驅趕十日并出的使命,要求他先在南方疇華一帶,滅掉齒牙兇厲的吃人怪獸鑿齒,繼而在北方的兇水之畔,殺掉九嬰怪獸,在東方的青邱之野用繩索勒死兇猛的大鳥,這時可同時箭射天上多餘的太陽、下殺㺟貐龍頭虎爪的猛禽,在洞庭湖畔斬殺巨莽,在桑林擒拿封豨大野豬。天下太平,萬民歡欣鼓舞,紛紛擁立帝堯為天子。
這個神話故事告訴我們後人,遠古時代的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需要征服和改造自然,尋求和創造有利于生存的自然條件,方能繁衍生息,讓生命世代相承。
後羿射日或曰羿射九日,這是《山海經》與《淮南子》兩部曆史文獻,記述這個神話故事時的不同的說法,實際上是同一個意思。司馬遷在他的《史記.正義》篇中也提到後羿射日的事情,由此可見,後羿射日的神話傳說,在西漢時就廣為流傳了。
盡管後羿射日是神話故事,但後羿卻是遠古真實存在的人。帝堯非常賞識他百發百中高超的射箭技能,将今天的商丘封禅于他管理。在那時的民間,後羿影響很大,受到人們的崇拜,被稱為英俊潇灑、風流倜傥的英雄大神羿。他射落了天空9個太陽,又消滅了地上那麼多的妖魔鬼怪,幫助人們脫離苦海,恢複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後羿射日不同于現今作文的杜撰,而是盡情地展示了遠古的人們豐富的想象力。
沿着這個神話邏輯構架,可以在我們的想象中再現下“後羿射日”是何等超越自然的壯舉:為了拯救人類,後羿擺開了武士的架式,張弓搭剪,卯足力量,一箭箭地向天空中多餘的9個太陽射擊,被他射中的太陽,無不以爆裂的火球輪番墜落在大地上,從此天上隻剩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個驕陽。
其實天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10太陽,是以說後羿射日的故事是神話。
我們中華文明的産生與發展,神話傳說不僅起到了渲染的作用,而且還增添了撲朔迷離的靈動感。這恰恰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所不具有的色彩。
女娲補天新評說
在遠古時代,精衛、後羿、女娲、誇父等都是非常厲害的人,不管他們有無做到像傳說中所說的那般神乎其神的事情,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曾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起到過不屈不饒、戰天鬥地的引領作用。
就說女娲吧,了得啊(隻可惜她在東海溺水而亡),首先是她的身份顯赫,中華民族的母親和先祖,她不僅有抟土造人的本領,而且還能煉出五彩斑斓的石頭,上天補漏,阻止滂沱暴雨對大地沒完沒了的侵襲,保護莊稼生長,林木蔥茏,人壽年豐,日安歲祥。
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安,對女娲補天的傳說非常感興趣,将其記述在他的《淮南子·覽冥訓》一書中:“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補蒼天,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颛民生。”
劉安雖然隻當過淮南王一職,與皇帝的龍椅無緣,但他卻傳承了祖輩《大風歌》的文學基因, 把《女娲補天》寫得既身臨其境,又文采斐然,使我們後人無不景仰他的才華,暢快淋漓地閱讀他妙筆生花的文章。
劉安用言簡意赅的語言告訴我們:在遠古的時候,支撐天體的東西南北四根立柱倒塌,九州大地發生崩裂,天将大地覆寫,全部容載其間。随之而來的是一場大火延綿燃燒,水災泛濫像汪洋大海,無邊無際。各種猛獸以人為食,猛禽用厲爪捕捉老弱病殘者,慘不忍睹。
于是,女娲開始修煉五彩石,用于彌補蒼天之漏。她靈機一動,斬斷大海裡巨龜四足,以此恢複先前倒塌的四根立柱,又殺掉了烏龍以拯救冀州,用積攢的蘆葦的灰,阻擋水災泛濫,取得了令她預想不到的效果。
女娲成功地修補了蒼天,支撐天體的四根立柱,重新巍峨地伫立在大地上,水患被她征服,冀州平安,加之吃人的猛禽都被女娲弄死,從此百姓們過上了安然無恙的日子。
我以為《女娲補天》的神話傳說,在劉安的筆下比民間流傳得更為精彩。如果說民間流傳的是毛坯,那麼經過了劉安整理充實和打磨,就變成了熠熠生輝的神話精品,乃至被演繹為神話藝術的經典之作流傳于世。
可以想見,不管什麼時代,離開了文化人的極盡能事之畢矣,哪來的精彩可言呐?
從古至今,太陽挂在天上發出光亮,它落山了就是黑夜的來臨,如此周而複始的晝夜循環輪回,就像電腦的複制粘貼那麼平常。
誇父逐日
追趕太陽的誇父
遠古有個名叫誇父,又名博父、舉父的神人,他偏偏對挂在天上的太陽,能夠發出杲杲的亮光,把大地照耀的通透明朗感到十分的好奇,于是便産生了追日的念頭。
誇父追着追求着想把太陽從天上摘下來,每天發瘋似的跟太陽賽跑,一直追到太陽落山的地方,才停止了奔跑的腳步。
說他不累肯定是假話。但他身上有種“志不求易者成”的夙願,支撐了他樂此不疲的瘋狂舉止,他願意幹這樣的事情,在他同時期的人裡面,再無第二個人為之癡情所為,非常難能可貴的精神。
在古代,感人的故事多為超越自然的神話,有文化人被感動了,将誇父追日的故事記錄在了《山海經.海外北經》經典著作中: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誇父追趕太陽一直到日落。渾身汗水流盡,幹渴的想喝水,黃河和渭河裡水被他喝光了,仍未止渴。他要加飲北方湖泊裡的水止渴,人還沒走到那兒,就在前往的路上被難耐的幹渴奪去了生命。誇父把他的手杖丢在去世的地方,化作了一片桃林。
誇父跟太陽賽跑,想摘下太陽的好奇心理,通過《誇父逐日》的神話傳說,表達了中華民族遠古的祖先們,充滿了樸素天真的想象力和意志力。
誇父雖然做的是勞而無功的事情,根本無法實作的願望,但誇父從那時起就開始探索太陽存在的奧秘,對于現代射電天文望遠鏡、天眼的産生而言,誇父算的上是遠古時代的天文學家,他的主攻項目是太陽,并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