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匈奴抓到漢人後為何不殺死,反而促成他們與本族女子通婚?

匈奴抓到漢人非但不殺死,反而優待他們娶妻生子。一定程度上這是史實,至少在西漢是這樣的。

匈奴抓到漢人後為何不殺死,反而促成他們與本族女子通婚?

史料中有不少類似的記載。我們簡要說三個人物。

第一個人

是張骞。

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骞奉漢武帝之命,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張骞一行在行經河西走廊時,被匈奴的騎兵隊抓獲。從此,張骞開始了留居了十年的生活。期間,軍臣單于對張骞各種“優待”,其中就包括讓他娶妻生子。

匈奴抓到漢人後為何不殺死,反而促成他們與本族女子通婚?

《漢書》載:

留骞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骞持漢節不失。

第二個人物是蘇武。

漢武帝天漢年間,蘇武以中郎将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為了迫使他投降,匈奴威逼利誘,蘇武不為所動。匈奴以為蘇武是神人,便讓他去遷至北海(貝加爾湖)去放公羊。蘇武在匈奴期間也曾娶妻,并一起度過了十多年的時光,還生育一子。史書中對這件事記載不足十字:“胡婦适産一子通國”。

第三個人物是李廣利。

李廣利是漢武帝時期的外戚。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聯合宰相劉屈氂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儲。事敗後,劉屈氂被殺,李廣利則奔逃匈奴。在匈奴,李廣利受到極大的優待,并娶了狐鹿姑單于的女兒。

匈奴抓到漢人後為何不殺死,反而促成他們與本族女子通婚?

漢代男子留居匈奴并娶妻生子的遠不止這三人,類似的還有李陵、趙安國等人。由此看來,漢代男子在匈奴娶妻生子并不是個例,幾乎是一種普遍現象。從史料記載來看,這種嫁娶多半來自匈奴的賜婚,甚至可以看作一種優待。

匈奴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史趣”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匈奴并不排斥與中原男子通婚

匈奴是遊牧民族,所實行的收繼婚制既原始而又有效。收繼婚制講究,“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強調本族血統的純正。這就說他們并不提倡跨族通婚。但是對于漢代男子卻不一樣。《史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匈奴人就是夏朝的後代,一定程度上說,漢人和匈奴人是一脈相傳的。這種觀點雖然有争議,但在當時卻很有市場。事實上,漢代之後,有相當部分匈奴人稱帝後還自稱是漢人,如前趙政的皇帝劉淵等,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匈奴抓到漢人後為何不殺死,反而促成他們與本族女子通婚?

第二,為了拉攏人心,為我所用

縱觀留滞匈奴的人群,要麼是中原官吏,要麼是軍隊将帥,要麼是皇族成員,他們有的謀略見長,有的很會領兵打仗,至少在某個層面非常熟悉中原王朝和封建文化。我們知道匈奴長期與西漢王朝對峙,侵擾不斷,非常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對于這些人,給予高官、賜婚厚賞又有何不可呢?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很多漢軍亡将為單于出謀劃策,甚至帶兵征戰,使匈奴的戰術中多了誘敵深入、機動作戰的影子。

匈奴抓到漢人後為何不殺死,反而促成他們與本族女子通婚?

第三,學習中原先進的技術

匈奴以遊牧為生。相對于農業文明,遊牧文明并沒有太多優勢,甚至說比較落後。是以,匈奴人一直想學習中原的各種技術。漢文帝時期的戰略大師中行說投靠匈奴後,“說教單于左右疏記,以計課其人衆畜物”,大大保證了匈奴賦稅來源。同時,在逃匈奴的漢人中,并不乏底層勞動者和能工巧匠。讓這些人與本族女子通婚,可以大力發展匈奴的農業和手工業,進而促進經濟社會不斷發展。

匈奴抓到漢人後為何不殺死,反而促成他們與本族女子通婚?

綜合來看,匈奴允許本族女子與中原男子通婚,甚至有意賜賞婚姻,看似充滿狡黠算計,實則是拴住、留住人才的有效辦法,其背後反映的是遊民文明對農耕文明仰慕的态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