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到底誰才是西安事變真正的“主謀”?90歲的張學良:不是我

提起深刻影響中國曆史程序的“西安事變”,大家似乎都習慣性地認為這次事變的“主謀”或是說主導者是張學良,張學良也曾一度承認這一點

“楊虎城乃受良之牽累,彼不過陪襯而已”

但是到了1991年,90歲的張學良又在面對學者采訪說,

“西安事變”的主角并不是自己,而是楊虎城。

楊虎城的孫子多年後也在文章之中說楊虎城才是“西安事變”的真正“主謀”。

張學良和楊虎城到底誰才是“西安事變”的主要上司者呢?

刀客出身的楊虎城

“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一直被大部分人當做為這次事變的主導者。這或者是因為彼時張學良在軍政界的地位都在楊虎城之上。

做出兵谏的決定,似乎的确是需要一個權位更高的人。但是要下決心去做這樣一個堪稱扭轉曆史程序的決定,光靠職位是不夠的,還需要果決的性格。

而對比兩人的背景,則楊虎城比張學良更為果敢狠辣。

楊虎城是農民出身,當過兩年兵,然後又去做了刀客。

什麼是刀客?《陝西省志》裡記載刀客會是關中地區下層人民中特有的一種俠義組織。

其成員通常攜帶一種特制的鋒利刀子,當地人稱之為刀客。而在民國時期,刀客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土匪。

刀客的生活就是刀頭舔血,就是憑本事去打地盤,打天下。楊虎城很快就成為了陝西有名的刀客,而這個時候楊虎城可能隻有18歲。

到底誰才是西安事變真正的“主謀”?90歲的張學良:不是我

幾年之後,楊虎城又帶着人馬投身軍旅,一路血戰而來,終于崛起成為17路軍總指揮,陸軍二級上将,勢力遍布陝甘兩省。24歲時,楊虎城寫了一首詩

“西北山高水又長,男兒豈能老故鄉,黃河後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幹一場”

楊虎城這首詩文筆不敢說有多好,但是其中透露出來的果敢決絕卻讓人動容。楊虎城是草莽出身,每走一步都是非常兇險,可以說楊虎城的地位就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

張學良比楊虎城小,父親張作霖已經給他打下了偌大的家業,東三省的地盤和數十萬東北軍的精銳。雖然他于危難之中繼承父親的位置,但是相比從底層一路搏殺上來的楊虎城,身邊有衆多東北軍元老輔佐的張學良果敢決斷則少了幾分。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楊虎城更像是那個提出“大逆不道”計劃的人。

西安事變是楊虎城的主意?

西安事變之前,楊虎城曾經先後兩次向張學良提議,對蔣介石采取行動。

1935年,蔣介石把張學良和東北軍派到了陝西去和紅軍作戰。到了陝西之後,張學良自然結識了時任

陝西綏靖公署主任

,17路軍總指揮的楊虎城。

此時的張學良背負着“不抵抗将軍”的名頭,丢掉東北的壓力時時環繞在他的心頭。他和手下的東北軍想的是抗戰,想的是打回東北,而不是千裡迢迢來到陝西去和紅軍作戰。

而楊虎城早就不想打内戰了,對紅軍和我黨更是由同情到認同,對于和紅軍作戰更是消極應對。

在張學良的回憶裡,1935年10月初,楊虎城就向他抱怨“以中央軍之數量,東北軍之精銳,皆未能消除“共匪”,區區如彼之軍隊,能何為乎?”

到了11月,張學良手下的109師被紅軍消滅之後,張學良也開始擔憂蔣介石是在借機削弱東北軍,他也和楊虎城透露了自己“倦于剿匪”的心情,

而這個時候楊虎城第一次提議:向蔣介石進言,停止内戰,團結抗日。

到了1936年11月,蔣介石飛到洛陽,把張學良叫去開會,商量如何進一步消滅紅軍。在這次會議上張學良再次向蔣介石建議停止内戰,一緻對外。張學良和蔣介石為此發生了尖銳的沖突。

張學良直言,蔣介石如此摧殘愛國人士和

“袁世凱、張宗昌有什麼差別”,蔣介石則蠻橫地回應“我是革命政府,我這樣做就是革命!”“匪不剿完,決不抗日。”

其後蔣介石更是公開聲稱

“主張容共者,比之殷汝耕不如!”

殷汝耕是誰?投降日寇的大漢奸,是僞冀東政府的主席。蔣介石居然将呼籲停止内戰,團結抗日的人士和劃到殷汝耕之流,足見其态度之頑固。而張學良也由此對蔣介石非常失望,

“有如涼水澆頭”。

到底誰才是西安事變真正的“主謀”?90歲的張學良:不是我

原本張學良還對說服蔣介石抱有希望,結果隻能落寞地回到西安。回西安之後,張學良問楊虎城該如何應對。

楊虎城反問張學良:“漢卿兄,如何看?”楊虎城這其實是要張學良向他交底,到底是真抗日還是說說而已。

張學良沉思片刻,堅定地說:

“必須抗日!否則對不起祖宗國人”

楊虎城見張學良抗日意志真切,便緩緩說出

“待蔣來西安時,餘等可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故事”。

楊虎城這個想法其實就是兵谏,先把蔣介石扣起來,威逼其抗日。對比日後“西安事變”,我們會發現基本上就是按照楊虎城的思路進行的。

而張學良在聽了楊虎城的話,又是什麼反應呢?

張學良自己說是“愕然”,非常吃驚。這樣的念頭對于張學良來說想都沒有想過,一直到對蔣介石失望之後,才決定按照楊虎城的提議

“決行強谏劫持之謀”。

到底誰才是西安事變真正的“主謀”?90歲的張學良:不是我

而後來蔣介石要求張學良寫的《西安事變檢討錄》中,張學良自己也說,假如當時自己在西安的搭檔不是楊虎城,而是張群,就不會有西安事變了。

由此可見,“西安事變”

最初的提出者其實就是楊虎城,楊虎城在整個事變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楊虎城推着張學良一同實行了“西安事變”。

張學良在晚年之時,會改口說楊虎城才是主導者,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

而為什麼是東北軍捉的蔣介石而不是楊虎城的17路軍呢?

楊虎城的孫子楊瀚撰文解釋說

“捉蔣的任務本來是由十七路軍擔任的,但我祖父把這個任務交出去了.....隻是最後安排東北軍抓的蔣介石”

為什麼殺楊虎城而不殺張學良?

從蔣介石對兩人的處理方式,我們也可以從反面來推測“西安事變”的主謀是楊虎城。

同為“西安事變”的策劃者和發起者,張學良和楊虎城兩個人的結局大相徑庭。張學良被蔣介石關了一輩子,

而楊虎城和自己的一子一女則在1949年9月6日被蔣介石下令殺害。

蔣介石對于張學良是關而不殺,而對楊虎城不僅要殺,更是連年幼的孩子都不放過。這是為什麼?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張學良的地位背景讓蔣介石有所忌憚,而更重要的一點則是蔣介石知道張學良雖然參與了“西安事變”,

但真正的主謀不是他,而是楊虎城。

此外,“西安事變”裡楊虎城并不主張釋放蔣介石,由此和張學良甚至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當時張學良力主釋放蔣介石,而楊虎城則反駁

“你是受了蔣夫人、宋子文、端納情感誘惑,有反初衷,你犯了溫情主義,你是同蔣宋兩家有私誼上的關系,可以和平了結。我楊某可是不肯做斷頭将軍的,要幹就幹到底。”

而張學良則認為既然目的已經達到,就沒有必要繼續扣着蔣介石。他說:

“我将隻身護送蔣委員長入京,上斷頭台我一人承擔,我決不牽連任何人。”

這也有可能是張學良最初說“楊虎城不過是陪襯”的原因所在吧,張學良終究更是一個執着于江湖情義的人,對“義兄”蔣介石如此,對楊虎城也是如此。

到底誰才是西安事變真正的“主謀”?90歲的張學良:不是我

然而實際上,“西安事變”最初的想法卻是由楊虎城所提出,而張學良則更是在楊虎城的推動之下參與和完成西安事變的。

不管主導者是誰,楊虎城和張學良毫無疑問地改變了中國曆史的走向,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抗日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全文完

參考資料

楊天石:《楊虎城是西安事變主角》

《楊虎城之孫:祖父是西安事變的真正主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