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民國美男子汪兆銘,才華橫溢,能說慣道,參加科舉考試,榮得縣裡第一名,和胡漢民一起考取赴日本政法大學學習的公費留學生,接觸到西方先進革命的思潮。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對孫中山産生了無限的敬仰,并追随與他,接受三民主義,吸收西方新知識,興辦革命報刊,投身革命。孫中山指出日本乃“以其地與中國相近,消息易通,便于籌劃也”。進而加入中國同盟會,擔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編輯,用《山海經》中的“精衛”作為他的筆名。他的“文膽”和“第一支筆”将革命分析得非常透徹,深受孫中山先生的賞識。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1906年,在200名學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1907年,遊走于東南亞各國宣揚革命理想,在馬來亞的槟城結識了華僑富商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陳壁君被汪精衛深深地吸引,是汪精衛的頭号“粉絲”,同時也在汪精衛的政治生涯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1908年冬,革命進入最困難的時刻,六次武裝起義相繼失敗,大量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此時梁啟超等保皇黨乘機攻擊革命黨的暴力革命,批評革命黨領袖是唆使别人送死而自己謀取名利的“遠距離革命家”。汪精衛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會,主動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用鮮血來證明同盟會的領袖不是貪生怕死的“遠距離革命家”。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1910年,為了挽救群眾對革命黨的信心,汪精衛和黃文生密謀刺殺清朝攝政王,刺殺不成進了監獄,汪作詩一首:“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表達了他最後的熱血,一個心懷國家,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甘願用死來證明自己。清政府怕殺了汪精衛會讓革命更加難以遏制,于是将汪精衛終身監禁。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亡羊補牢,大赦革命黨人,汪才得以出獄。出獄後的他參加了南北議和,處心積慮的袁世凱通過和同盟會革命陣營裡的汪精衛有目的的接觸而後相處融洽,于是汪精衛成為了袁世凱在國民黨的聯絡人,在袁世凱的鼓動下汪精衛勸告革命黨人不要将袁世凱視作仇敵,還要推舉袁作總統,如此就能推翻滿清王朝,革命也就算成功,同盟會領袖之一的黃興就是以選擇支援袁世凱。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壓力之下,孫中山被迫發表聲明:隻要清帝退位,袁世凱造成共和,即舉袁作大總統。由此看出,出獄後的汪精衛不再像以前那樣對革命的堅定不移,他對革命的屢次失敗進而喪失信心,心态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1912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邀請汪精衛出任“廣東省都督”,汪精衛對此婉言謝絕!為了實作自己在獄中對陳壁君的承諾,汪和陳結婚赴法留學。不難看出汪精衛的膽小懦弱,他已不再是堅定的革命者,婚後的甯靜生活才是他這時候渴求的。已然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直到1925年,這種甯靜被打破了,孫中山先生已危在旦夕,汪代孫起草了遺囑,但直到先生逝世也沒有明确的指定接班人。汪精衛此時成為國民黨内呼聲最高的人選。此時的大家還以為汪是之前敢為革命犧牲的他!可見汪精衛的刺殺和遺囑的起草讓他成為衆星捧月和最有政治資本的人物!而當時國民黨内部對“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左中右派“唯國民黨與三民主義是奉”的汪精衛,受到了各方勢力的重視。汪精衛對時務和政治的敏感度,讓他左右逢源,為了成為領袖費盡心機,他與蔣介石沆瀣一氣趕走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搬倒“軍界元老”許崇智,坐收漁翁之利。黨内全票通過,汪精衛成功當選廣東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躍成為廣東國民政府的最高上司人,繼續執行孫中山的遺志。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但交椅還沒坐穩,1926年,手握兵權的蔣介石挑起中山艦事件,公然驅逐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産黨人,蔣介石公開“唱反調”的做法讓倡導“聯共”政策的汪精衛顔面盡失,黨内不少人也見風使舵,向手下蔣介石靠攏!懦弱膽小的汪精衛丢下所有職責又逃去了法國,稱自己要進修學習!期間汪精衛幾次回國又幾次赴法,回國是對權力的追求,想要東山再起,赴法是因為他無能為力,此時權力的核心已然在蔣介石手中。蔣介石緻函正在“閉門謝客,悄然隐匿”的汪精衛,請其結束“隐居”,回國民政府複職。1927年,汪精衛再次回國,隻能屈居國民政府的副總裁。懦弱糾結的他還是禁不住權力的誘惑!他想按照自己意願成立新政府的想法更加強烈,更不願意屈居于一個比自己年少的蔣介石手中,于是國民黨分裂成南京跟武漢兩個政府。權力從手中溜走的感覺對他來說無法釋懷,也成為他一直的心病。同時也在他妻子的慫恿之下,汪精衛逐漸走上了一條不歸路!1928年,蔣介石二次北伐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宣告統一,同時也擴充了自己的實力。汪精衛在政治上失去了優勢,一介書生怎能與已經和宋美齡結成連理、且手握兵權的蔣介石抗衡呢!不論在手腕還是方法上汪精衛都“一敗塗地”!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打響日本侵華戰争的第一炮。全國人民呼聲不斷,要求一緻對外,而蔣介石一方面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一方面加緊圍剿紅軍,讓倒蔣人士不絕于耳。同時,國民黨内部也很動亂,以汪精衛為首的反蔣派另立廣州國民政府,要求蔣介石交出兵權和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職務!随後南京國民政府要求跟廣州國民政府議和,取消廣州國民政府,汪精衛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長等職。此時又形成汪主政,蔣主軍,蔣汪共主黨的合作局面!甯粵和談實際上是雙方借“團結抗日”為名,為争奪中央大權,再配置設定的一場交易!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陸戰隊兩千餘人在坦克掩護下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遭到守軍十九路軍的抵抗,淞滬抗戰爆發。蘆淞抗戰之時,汪精衛請求張學良能夠發兵熱河,以牽制日軍,但張學良以鞏固後方的理由拒絕了,這讓汪精衛很不爽。汪精衛對張學良說:“你的軍隊應該跟日本人打一下,但不用真打,你的軍隊動一動,和日本人打一打,可以減輕群眾對政府的壓力。”張學良很憤怒,這明顯就是把東北軍當成炮灰,他憤怒地對汪精衛說:“你這是說的什麼話,我張學良怎麼能拿我部下的生命來換取我的政治生命。這種事情,你千萬别來找我。果不其然,交戰十天後熱河淪陷。由于張學良遵從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失去東北三省、如今又坐失熱河。全國輿論大嘩,張學良不得不引咎辭職。張學良下野後,蔣介石和主管對日外交的汪精衛達成了“對日妥協”的共識,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将熱河以至整個東北三生拱手相讓于日本!凡是對日的問題,蔣介石都讓汪精衛去做,不願意讓“漢奸”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以免自己遭到鋤奸隊的刺殺。1935年,汪精衛替蔣介石遭到暗殺,成為蔣介石的“替罪羊”。“行刺者”成為“被刺者”,“革命者”成了“大漢奸”!雖然身中三槍僥幸逃過一死,但這起刺殺案的發生讓汪精衛徹底失去國民黨内獨攬大權的機會!汪精衛的妻子陳壁君非常憤怒,找蔣介石談話,欲将輿論引到蔣身上,殊不知這起刺殺案根本不是蔣的謀劃。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1936年12月30日,大漢奸汪精衛和日本帝國主義在上海簽訂《日支新關系調整綱要》,包括同年締結的《日汪密約》和關于成立僞政權問題的換文。日本支援汪精衛組織僞政權,并對僞政權的有關貸款、稅收等問題作了規定。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汪精衛主張言和,他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承認吃虧,并且求于吃虧之後,有所抵償。”武漢會戰後日本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日軍于1938年10月占領廣州、武漢後,中日戰争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1月3日,近衛内閣發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聲明,即第二次近衛聲明,誘降國民黨政權。聲明說:“如果國民政府抛棄以前的一貫政策,更換人事組織,取得新生的成果,參加新秩序的建設,我方并不予以拒絕”。所謂“更換人事組織”就是要蔣介石下台,日本方面的這個想法醞釀已有一段時間。于是,和平運動的聚光燈打在二号人物汪精衛的身上。1938年12月19日,時任中國國民黨副總裁、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的汪精衛不顧黨國空前之危局以“赴成都軍官學校演講”為借口,攜妻陳壁君及秘書曾仲銘,秘密離開重慶,經成都轉赴昆明,出逃越南河内,29日響應近衛聲明中“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三原則為根據發表“豔電”,與日本談判,以期恢複和平,徹底成為民族的罪人。電文中提到:“抗戰年餘,創巨痛深,倘猶能以合于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遭到海内外同胞及各界人士的強烈譴責。在這之前,蔣介石還希望汪精衛能回心轉意并留他以後路。沒料想到汪精衛去意已決,毫無回頭之意!其實,對汪精衛最具誘惑的是日本曾許諾由他組建新政權,日本方面沒有動靜,令身在河内的汪精衛忐忑不安。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1939年3月18日,高宗武接到日本政府決定支援汪精衛成立新中央政府的消息。兩天後的晚上,發生特工刺殺汪精衛未遂誤殺曾仲鳴事件。汪精衛大怒,陳璧君立刻認定兇手受蔣介石指派。(但高宗武卻認為曾仲鳴被刺案是日本人的手筆,目的在于進一步離間蔣汪)。在曾仲銘被刺後,于1939年4月25日到達敵占區上海,自此走上了投敵叛國的不歸路。在此期間,汪發表《舉一個例》試圖說明謀和并非他一個人的主張,而是國民政府最高當局的共同認識。但他不知道自己被日本人深深地利用,與蔣介石有限度的和平談判相比,汪是實實在在的賣國求榮!1939年11月20日,汪精衛簽訂《日華協定記錄》,并拟定了叛國投敵計劃。1939年12月30日,汪逆簽訂賣國密約這天,高宗武和陶希聖都借口生病拒絕參加簽字儀式。高、陶的反常态度,引起汪精衛、周佛海等人的疑心。有人密告陶希聖,稱李士群、丁默邨(cun)的“七十六号”特務機構正在計劃刺殺他,然後再開“追悼會”;高宗武也被特務監視,随時有生命危險。1940年1月2日,高宗武去寓所看望陶希聖,兩人商定,立即秘密離滬,脫離汪精衛集團。像陶希聖自己所說的那樣:“好比喝毒酒,我喝了一口,死了半截,發覺是毒酒,不喝了。汪喝了一口,發覺是毒酒,索性喝下去。”所謂“破罐子破摔”!他缺乏韌性,做事反反複複,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對國際形勢兩眼一摸黑,懦弱無比,又貪圖權力,最終被釘在恥辱柱上,接受全國人民的嘲諷和謾罵,舉國歡慶之時,不知汪精衛心裡作何感想,是悔恨還是欣慰?有句話說的好:你現在的脾氣性格藏着你看過的書,遇到的人,走過的路。還有句話說的好;時勢造英雄。然而,時勢也出亂臣賊子。汪精衛英雄過,也懦夫了!

士兵生命換政治仕途?汪精衛利用張學良,反倒成蔣介石的替罪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