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我國的一個鄰國,東北部和我國雲南接壤,南部是泰國,西北與孟加拉國和印度是鄰國,在地理位置上屬于東南亞。因為和我國距離近,是以兩國之間來往也比較多,近幾年尤其是各種貿易交往更加頻繁。
由于緬甸工業不發達,是以我國對緬甸出口各種機電産品、化工産品和機械部件。而緬甸國内農業比較發達,于是我國主要從這裡進口農産品和木材。

總體來說,兩國關系友好、互幫互助。
其實,緬甸國内不太發達,以農業為主,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國内環境不穩定,沒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不同民族之間經常發生沖突。
這次要說的,就是緬甸國内一個小民族,雖然面積不大但緬甸花了幾十年時間也沒能完全控制它。
這個民族叫什麼?它有什麼曆史淵源?
這個民族的名字叫作果敢族,是緬甸北部的一個邦。
這個邦和我國頗有淵源,因為在清朝之前這裡屬于我國管理,是我國的領土。但是在公元1840年,鴉片戰争爆發我國戰敗,被迫簽訂由殖民者制訂的《中緬邊界條約》。
在這個條約中還承認果敢是中國的土地,但之後1897年甲午戰争後,又簽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在此之前緬甸已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了,這個條約直接将果敢地區劃到緬甸歸英國所有。在這個區域生存的漢族人也就此改名為果敢族。
後來抗戰爆發,果敢族人民在國民黨的扶持下組織起自衛隊抗擊來犯的敵人。這支小部隊後來還被國軍收編,這本是一個收複果敢絕佳的機會,但在抗戰結束後自衛隊上司者楊文炳被誣陷勾結日軍,這就導緻果敢對國軍失去信任。
在1947年緬甸獨立後果敢代表在《彬龍協定》上簽字,支援緬甸實行聯邦制,并在1948年正式成為其中一邦。從此果敢正式屬于緬甸。
這個民族既然已經加入緬甸,為什麼又要與之抗衡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和當初果敢代表被誣陷有關。當初果敢自衛隊和國軍共同進攻日軍,表現十分英勇,盡管他們人少但是為抗戰出的力并不算小。
在抗戰勝利之後,重慶方面還給自衛軍上司楊文炳授予了軍銜。此人身份不同一般,他家族世代都是果敢地區的土司,掌握這裡的權力,可以說是果敢最高上司人。本來到授予軍銜後一切都很順利,但是楊文炳前腳回到果敢,後腳就被誣陷勾結敵人,還上了軍事法庭。
這件事使得果敢對國軍信任破裂,本來可以回到中國卻加入了緬甸。不過雖然加入了,但果敢人一直看不起緬甸本族人,民族沖突比較嚴重。這一點在周圍其他民族中也存在。這也是果敢一直和緬甸起沖突的主要原因。
緬甸面積和軍隊都遠遠大于果敢,為什麼幾十年都控制不了這個地區?
這個問題是這一次的壓軸問題。的确,果敢單論軍事實力無法和緬甸相比,但是它能和比自己強那麼多倍的敵人抗衡這麼久,一定還是有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是果敢盡管人數少,但是都很頑強。或者說這裡的人都是一些硬骨頭,甯願死也不會降,個個都有敢死隊的氣勢。再加上緬甸軍隊本來就還要應付其他民族的暴亂,無法把全部兵力都掉出來對付果敢,是以這個地區才會久攻不下。
第二個原因就是這裡地勢複雜,果敢人都生活在大山之上,山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樹木和其他植物,适合隐蔽。這種地勢不适合部隊直接進入,而且緬甸軍隊對地形的了解肯定沒有當地人熟悉,用兵書上的話說,這種地形易守難攻。
第三個原因就是緬甸軍隊本身的原因,他們戰鬥力不強。曆史上有這麼一件事,1949年時有八千多人國民黨殘兵兵敗逃到果敢。緬甸軍方擔心這會讓果敢實力壯大,于是就派國防軍去清剿,結果大敗而歸。個人認為,正是緬甸軍隊這種低端的戰鬥力,才導緻果敢和他們周旋了這麼久不被他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