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說到哪裡的錢最多,很多人腦袋裡蹦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國庫”。的确如此,國庫不僅存放着一個國家的錢财,更是這個國家經濟實力的象征。
國庫是随着人類社會的進步、社會生産力水準的提高、國家的産生而發展起來的,是社會生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古代,雖然皇帝位高權重,江山、百姓都是他的,當然,錢财也是他的,以至于,很多人認為:古代皇帝是不缺錢的。但是,真實的情況好像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

熟悉曆史的朋友,一定非常好奇每朝每代的國庫存銀到底有多少。今天,我們就以大清為例,為大家揭開這個秘密。
雍正十三年時,勞累一生的他與世長辭,之後,四子弘曆繼位,也就是後人熟知的乾隆皇帝。雍正從康熙晚年的困境之中,接過大統之位,最終,經過十三年的勵精圖治,使大清朝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據說,康熙去世時,國庫裡隻有八百萬兩銀子,而到雍正去世時,國庫裡竟高達六千萬兩銀子了。
并且,這個數字在乾隆執政前期,再度被重新整理。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乾隆接手國家之後,清朝國庫的存銀情況!
清朝中央财政結存最高的一年,是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據戶部銀庫黃冊統計,這一年的财務資料為:舊管,7466萬;新收,1811萬;開除,1095萬;實在,8182萬。按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四個名目,合成為“四柱”。四柱清冊為大清傳統會計法,創立于唐代,沿用至清末。
用現代會計術語,“四柱”分别相當于:期初結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與期末結存。
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超過百年時間國庫裡最終有八千萬兩銀子,終于,交出了一份滿意的财政報告。可是,誰又能想到,再過七十年,國庫裡的存銀居然比不上現在的零頭。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最大的“敗家子”不是别人,而是乾隆皇帝自己。在他手裡,固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存銀數,可是,到嘉慶接手時,也隻剩下了不足兩千萬量的銀子。那麼,在乾隆後期執政的二十年裡,這高達六千萬兩的銀子,究竟花費到哪兒去了呢?
乾隆的錢主要花費在三個方面:
平定邊疆戰亂,大興土木蓋園林,以及巡遊外省等。在乾隆看來,想要“盛世繁榮”,就必須“文治武功”,而花錢的地方比比皆是。是以,乾隆大膽的實施“積極财政”,錢也就這樣沒有了。雖然,國庫裡沒錢了,但是,乾隆卻非常的悠然自得,他自稱“十全老人”,說自己是曠古未有的好皇帝。
可是,乾隆的“自在”卻坑苦了兒子嘉慶,輪到嘉慶執政時,國庫裡的錢已經去了一大半。好在,嘉慶皇帝能及時吸取父親的教訓,懂得積極理财,不再追求大排場。
是以,在他去世的時候,國庫裡的存銀恢複了一些,差不多三千萬兩。
道光皇帝繼承父親遺願,去除了奢侈的生活,回歸了樸素的生活,一直勒緊腰帶過日子。一度創造了三千三百萬兩國庫存銀的佳績,頗有恢複大清元氣的希望。
但是,不幸的是,道光皇帝時運不佳,注定不能富足一生。在他執政時,面對來自英國發動的鴉片戰争,花費了大量的軍費和賠款,最終,國庫存銀僅八百萬兩了。
等到鹹豐繼位時,情況更慘。因為,他剛一登基,就要面對跟太平天國的内戰,因為,敵人當時占據了很多賦稅區,是以,國庫收不進銀子。但是,軍費是不可忽視的大支出,鹹豐就在這樣“填大窟窿”的情況下,左右籌錢。最終,國庫存銀的數字是一百六十萬兩,創了曆史新低。
可悲的是,這百萬兩還不是真金白銀,僅是賬面數字。之後,經過準确核查,當年真實的國庫存銀僅有隻有十一萬八千七百零九兩,甚至,還不如一位民間的富豪有錢。鹹豐時期與鼎盛的乾隆期相比,國庫存銀的差距高達八百倍之多,這也使得鹹豐帝的名氣很不好。
大家認為:鹹豐皇帝是一個沒有能力的皇帝,能把鼎盛的大清盛世過成這個樣子。其實,這也不能全怪他。
話說,在鹹豐帝最落魄的時候,他居然能将紫禁城内值錢的貴金屬全部融化掉,就連防火所用的大銅缸也沒放過,因為,這些都要換成錢财給軍隊做軍饷。這日子實在過得緊張、憋屈,但是,無論如何,在他去世時,國庫多少還有些銀子。
等到了同治年間、光緒年間,日子就更慘了,因為彼時要面對各種戰敗後的賠款。而此時,大清的國庫早已經被掏空了,最後,居然淪落到需要向銀行貸款的地步。直到宣統年間,因為,他隻幹了三年就退位了,但可笑的是,這一時期,連皇宮小朝廷的夥食費,也得國民政府補貼。
而且,宣統還會倒賣一些國寶補貼家用。
其實,從大清國庫的明細賬目去看,與大清各代皇帝的時運興衰是一緻的。這個皇帝有本事,自然留存的庫銀也就多了,這個皇帝沒本事,連庫銀都是潦草無幾。
是以,國庫史等同于一個王朝的興衰史,因為,銀子就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最終,清朝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從1636年皇太極建立大清起,曆經了二百多年的曆史,最終,在1912年走向了滅亡之路。
參考資料:
【《清世宗實錄》、《清高宗實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