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襄陽之戰: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曆史上的襄陽之戰非常多,今天我們要說的襄陽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的戰争。這一場戰争非常重要,完全可以說襄陽之戰決定了南宋的命運。如果襄陽之戰打赢了,那麼南宋就可以繼續偏安一隅,但是如果襄陽之戰輸了,那南宋就可以收拾收拾準備投降吧。這不是我一家之言,曆史确實如此。南宋與蒙古對峙多年,雖然南宋有點苟且,但好歹還能偏安一隅。但是襄陽城破之後,南宋的防禦體系瞬間崩潰,蒙古大舉南下,不到三年的時間南宋就徹底滅亡了。為什麼蒙古能打赢這場戰争?南宋為什麼會失敗?這場戰争對雙方的影響有多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襄陽之戰。

蒙古的戰略

蒙古完成統一之後就開始瘋狂擴張,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蒙古會完成統一?為什麼蒙古會瘋狂對外擴張?這其實是受制于體制、環境的影響,最終制定的戰略。首先拉開曆史氣候變化圖,我們可以發現隻要氣候一降溫就會有“胡騎南下”事件。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天氣降溫導緻北方水草不足以支撐遊牧民族的需求,但受制于南方巍峨的長城,南下的成本太大,最終隻能各部落自相殘殺,掠奪有數的生存資源。在這種情況下,鐵木真就拉着部落四處征戰,最終統一了草原。但草原的水草還是有限的,而且北方的冬天真的是可以凍死人的,為了避免凍死在草原,鐵木真開始四處掠奪生存資源,這就是為什麼蒙古統一之後并沒有休養生息就開始征伐四方的原因。

襄陽之戰: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蒙古通過劫掠的方式擷取大量的生存資源(土地、人口、食物),在這種情況下嗜戰情緒十分高漲。一旦停下擴張的腳步,那内部沖突(糧食不足、人心不足、部落制弊端)就會湧現。拉開遊牧民族曆史,你會發現這種情況太常見了,匈奴一分為二、突厥一分為二、瓦剌分裂,這都是前車之鑒。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出現,蒙古從建立開始就一直對外擴張。它不能停,因為一旦停止那麼蒙古帝國就可能分崩離析。基于這一背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共和基本上不可能,這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問題。是以蒙古的對外政策一直都是擴張,也許它會暫時和平,但最終還是擴張。是以蒙古發動戰争的積極性十分高,而且由于戰争的主導權在自己手裡,是以對戰争的準備也十分充足。

南宋的戰略

農耕民族對抗遊牧民族有兩道軍事防線,第一條防線就是長城,但是終宋一朝燕雲十六州始終在遊牧民族手裡,是以這條防線對宋朝來說根本就不存在;第二條防線就是長江,這是南宋最後一條防線,是以南宋非常重視。嶽飛北伐收回襄陽之後,南宋就建立起一條以襄陽為核心的軍事防禦體系,并且靠這條防線南宋苟且了老長時間。南宋的對外戰略基本上都是以偏安一隅為主要目的開展,一方面加強長江防線的守備力量,另一方面就是積極的求和。剛開始是對金國,之後是對蒙古,始終沒有堅定北伐的戰略。在這種情況下南宋是非常被動的,因為你的防禦體系是固定的,而敵人的攻擊點則是不斷變動的,千裡長江何愁沒有突破口。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就展開了幾次交手,但是最後雙方把決戰地點定在了襄陽。

為什麼是襄陽?

長江防線的主要突破口為:巴蜀(釣魚城)、襄陽、江浙。為什麼蒙古選擇在襄陽開戰?襄陽地理位置好嗎?不,襄陽的地理位置并不好,隻不過同比其他兩個突破口來說,襄陽的難度最小。

襄陽之戰: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如圖所示,巴蜀的地理是最難攻的,“蜀道難于上青天”這句話并不是空口白話。鐘會曾經走過蜀道,結果被姜維堵在劍閣,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多半是無功而返;諸葛亮多次北伐,但是因為蜀道難,自己多次無功而返。中國古代軍事家對這一點早就達成了“天下已定蜀後定”的共識,因為蜀道太難了。蒙古的軍事優勢就是騎兵,人過蜀道都難于青天,何況馬了。而且蒙古在這一點上還有血的教訓,那就是蒙哥死在釣魚城下。同樣一個坑蒙古不會跳兩次,是以蒙古放棄了從巴蜀突破長江防線的計劃,選擇其他突破口。

襄陽之戰: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同樣,江浙突破口更難。江浙一帶水網密布,極大得限制了蒙古騎兵的戰鬥力。當時劉整向上進言:“我精兵突騎,所當破者,唯水戰不如宋耳。”這句話告訴我們在當時蒙古的水軍是不如南宋的,倘若把突破口選擇在江浙地區,那就是避輕就重,自己給自己添麻煩。蒙古将軍(兀良哈·阿術)也認為應該圍攻襄陽,他和劉整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襄陽破,長江必非宋所有。盡管蒙古選擇襄陽做突破口沒有什麼地利,但這個突破口已經是三個突破口中最好的一個了。至于南宋它是被迫的,戰争主導權不在它手裡,是以它根本就沒有選擇的權力。

襄陽之戰經過

第一階段(1235年-1239年)

在這之前金國還在,南宋和蒙古聯合滅宋,雙方是互相合作的。但是金國被滅之後,蒙古和南宋的盟約就破裂了,自此先開了蒙宋戰争的序幕。蒙古的中路軍兵鋒直指襄陽,當時的襄陽守将(趙範)嗜酒,蒙古大軍就趁着趙範喝醉之後大舉攻城,襄陽是以失陷。此次失陷是因為守将将領能力不足而導緻的,這一問題一直伴随到南宋滅亡。但是當時的蒙古還沒有全力滅宋,南宋又積極防禦,是以蒙宋戰争陷入了膠着狀态。

襄陽之戰: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第二階段(1239年-1257年)

這期間南宋積極出擊,在孟珙的帶領下,南宋成功收複襄陽。但是蒙古在失敗之前對襄陽城牆大肆破壞,而且還把糧食、人口、軍用器械掠奪一空,是以孟珙認為襄陽城沒有防守的能力了,是以主動放棄了襄陽城。但是李曾伯卻認為襄陽城十分重要,是以在收複襄陽之後開始加強城牆,欲打造成護南宋千萬年的屏障。為了加強襄陽城防,李曾伯提出五點建議,分别為:

1:加強城牆,加強後的襄陽城周圍長九裡,防禦能力大大提高。

2:免稅三年,這一點就是刺激經濟,使襄陽的經濟迅速恢複。

3:獎勵屯田,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提高襄陽的存糧,朝廷下撥了一百萬缗的屯田、修築溝渠費。

4:增兵協防,襄陽的人口非常少,為了避免無人守城的窘境出現,朝廷必須增派兵員。

5:增加戰備糧,這一點是避免被包圍之後城中斷糧導緻軍心浮動。

這個時候蒙古内部出現了内亂,是以給南宋留了一個喘息之機,南宋可以積極加強襄陽城防。但是南宋對李曾伯的建議選擇性采納,導緻日後襄陽城防能力有限。

襄陽之戰: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第三階段(1257年-1267年)

第三階段的主戰場是釣魚城,上面我們也說了長江的主要突破口有三個,蒙古在襄陽突破不行是以換到了釣魚城。但是釣魚城突破的難度更大,蒙古非但沒有突破,反而還死了一個蒙古大漢。之後忽必烈急于争位,是以就慌慌張張撤退了。此時南宋沒有抓住機會擴大戰果,而且忽略了加強襄陽城防,内部賈似道專權導緻一大批優秀将領(收複襄陽的高達,防守釣魚城的餘階等人)被閑置。這一機會着實可惜,而南宋的忽略成了日後緻命的弱點,因為在這時忽必烈改變了蒙古的政策,善待投降的漢人,而且還把戰略目标放在了南宋忽略的襄陽上。

第四階段(1267年-1273年)

此時襄陽守将是呂文德,他和賈似道的關系非常好,而且他學賈似道排斥異己,導緻大量優秀将領頭像忽必烈(其中就有劉整)。這個劉整就是日後伐宋的副将,更是提出了取襄陽的戰略。

襄陽之戰: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1267年,蒙古請求在樊城外置榷場(互通貿易的市場)。當時呂文德犯了一個大錯誤,那就是同意了蒙古的請求。之後蒙古在樊城外修建了堡壘,一舉切斷了襄陽的糧道。堡壘一兩天肯定修不好,呂文德為什麼不及時制止?隻有兩個可能,其一就是想賺錢(來自蒙古的賄賂,或者抽取交易中的稅)、其二就是失查。呂文德能讓蒙古置榷場這件事非常可疑,而且在蒙古置榷場的時候不加以檢視,竟然讓蒙古兵不血刃得切斷了襄陽的糧道,這種行為不是蠢就是壞。

1268年,忽必烈命阿術、劉整圍攻襄陽,南宋也急忙讓兩淮、四川的援兵增員襄陽。當時呂文德幾次率兵突圍,但始終沒能打破蒙古的包圍。同年十二月,呂文德病死,這位臨邊40年的軍事指揮官的去世導緻襄陽守軍信心大損。而且兩淮、四川的援軍全被阻擊在外,根本無力突破蒙古的包圍圈。

之後雙方不斷增兵,這場襄陽保衛戰曠日持久。到1273年的時候,襄陽城斷糧已久,而且樊城失陷導緻城内守軍士氣低迷,蒙古開始勸降工作。1273年2月,呂文煥舉城頭像,自此襄陽戰争正式結束。

襄陽之戰: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襄陽之戰總結

蒙古的優勢與劣勢

蒙古的劣勢就是地利不行,而且内部還出現了内亂。地利不行是無法解決的,攻克襄陽也是用屍體堆上去的。但是蒙古的優勢就是南宋沒有抓住蒙古的劣勢,而且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汗死的時候,南宋沒有趁虛而入;蒙古在樊城外置榷場的時候,南宋任其為之;蒙古缺少了解南宋将領的時候,南宋把劉整逼走了;南宋軍事能力強的時候,南宋自毀長城,排擠一大批優秀将領。南宋在對蒙古的過程中昏招頻出,而且不能抓住蒙古虛弱時期進攻,可惜也可歎。

南宋的優勢與劣勢

将領、士兵不行

南宋重文輕武這件事是公認的,農耕民族對戰遊牧民族本身就先天不足,尚武的漢朝打遊牧民族都半斤八兩,更别說弱武的南宋了。呂文德的失誤就是将領不行的例子,而且士兵的戰鬥力更是不忍直視。在襄陽保衛戰時正規軍的戰鬥力還不如那些走私販茶的雜牌軍,你覺得這樣的軍隊能打得過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

賈似道專權

賈似道的專權和台谏失節是同時出現的,因為賈似道排除異己導緻台谏官員不敢直言,失去了文人的氣節。要知道台谏官員就是皇帝的耳目,他們不敢直言,你覺得皇帝還能獲得什麼真實情報嗎?這就是為什麼襄陽保衛戰前線士兵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時南方的皇帝依舊沉溺酒色的原因,并不是皇帝不聞不問,而是賈似道屏蔽聖聽的緣故導緻的。皇帝不能及時處理局面是一個問題,賈似道專權更是一個大問題。在賈似道的操作下大批優質将領遭到打壓、排擠,南宋将領水準越來越低,戰鬥力自然一天不如一天。而且賈似道的影響,朝廷中出現大量“賈似道”,這些人的危害一點都不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呂文德迫害将上司緻劉整出逃。

襄陽之戰:南宋昏招頻出,蒙古大破襄陽城

歸正人被打壓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在長久以往的曆史中人們也總結了南北地域差異,最終結果就是南方生産才子家人,而北方盛産骁勇悍将。雖說南宋失去了北方,但是北方還是有大量的人南下,這些人就被稱為“歸正人”。這些人對南宋的忠心是有的,不然也不會南下歸宋。但是南宋并沒有善待他們,反而是打壓他們。著名将軍辛棄疾就因為是歸正人是以遭到了打壓,晚年抑郁而終。這些人沒有被南宋所用,但是蒙古卻積極啟用北方的漢人,襄陽保衛戰中的水軍很多都是來自北方的漢人。

襄陽之戰對後世的影響

襄陽之戰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緻南宋長江防禦體系徹底崩潰,之後蒙古軍隊長驅直入,最終導緻崖山之戰爆發,陸秀夫背着南宋皇帝跳海,自此南宋滅亡。蒙古是第一個徹底滅掉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在這之前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是以在南宋滅亡之後就有一些陰謀分子鼓吹“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言論,其目的就是削減華夏民族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思想洗腦。而南宋的滅亡也是非常可惜的,南宋剛剛萌芽的商業思想被野蠻人毀得一塌糊塗,中國重新回到小農經濟社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