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襄阳之战: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破襄阳城

历史上的襄阳之战非常多,今天我们要说的襄阳之战是南宋与蒙古之间的战争。这一场战争非常重要,完全可以说襄阳之战决定了南宋的命运。如果襄阳之战打赢了,那么南宋就可以继续偏安一隅,但是如果襄阳之战输了,那南宋就可以收拾收拾准备投降吧。这不是我一家之言,历史确实如此。南宋与蒙古对峙多年,虽然南宋有点苟且,但好歹还能偏安一隅。但是襄阳城破之后,南宋的防御体系瞬间崩溃,蒙古大举南下,不到三年的时间南宋就彻底灭亡了。为什么蒙古能打赢这场战争?南宋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对双方的影响有多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襄阳之战。

蒙古的战略

蒙古完成统一之后就开始疯狂扩张,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蒙古会完成统一?为什么蒙古会疯狂对外扩张?这其实是受制于体制、环境的影响,最终制定的战略。首先拉开历史气候变化图,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气候一降温就会有“胡骑南下”事件。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天气降温导致北方水草不足以支撑游牧民族的需求,但受制于南方巍峨的长城,南下的成本太大,最终只能各部落自相残杀,掠夺有数的生存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铁木真就拉着部落四处征战,最终统一了草原。但草原的水草还是有限的,而且北方的冬天真的是可以冻死人的,为了避免冻死在草原,铁木真开始四处掠夺生存资源,这就是为什么蒙古统一之后并没有休养生息就开始征伐四方的原因。

襄阳之战: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破襄阳城

蒙古通过劫掠的方式获取大量的生存资源(土地、人口、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嗜战情绪十分高涨。一旦停下扩张的脚步,那内部矛盾(粮食不足、人心不足、部落制弊端)就会涌现。拉开游牧民族历史,你会发现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匈奴一分为二、突厥一分为二、瓦剌分裂,这都是前车之鉴。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蒙古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对外扩张。它不能停,因为一旦停止那么蒙古帝国就可能分崩离析。基于这一背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共和基本上不可能,这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问题。所以蒙古的对外政策一直都是扩张,也许它会暂时和平,但最终还是扩张。因此蒙古发动战争的积极性十分高,而且由于战争的主导权在自己手里,所以对战争的准备也十分充足。

南宋的战略

农耕民族对抗游牧民族有两道军事防线,第一条防线就是长城,但是终宋一朝燕云十六州始终在游牧民族手里,所以这条防线对宋朝来说根本就不存在;第二条防线就是长江,这是南宋最后一条防线,因此南宋非常重视。岳飞北伐收回襄阳之后,南宋就建立起一条以襄阳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并且靠这条防线南宋苟且了老长时间。南宋的对外战略基本上都是以偏安一隅为主要目的开展,一方面加强长江防线的守备力量,另一方面就是积极的求和。刚开始是对金国,之后是对蒙古,始终没有坚定北伐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是非常被动的,因为你的防御体系是固定的,而敌人的攻击点则是不断变动的,千里长江何愁没有突破口。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就展开了几次交手,但是最后双方把决战地点定在了襄阳。

为什么是襄阳?

长江防线的主要突破口为:巴蜀(钓鱼城)、襄阳、江浙。为什么蒙古选择在襄阳开战?襄阳地理位置好吗?不,襄阳的地理位置并不好,只不过同比其他两个突破口来说,襄阳的难度最小。

襄阳之战: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破襄阳城

如图所示,巴蜀的地理是最难攻的,“蜀道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并不是空口白话。钟会曾经走过蜀道,结果被姜维堵在剑阁,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多半是无功而返;诸葛亮多次北伐,但是因为蜀道难,自己多次无功而返。中国古代军事家对这一点早就达成了“天下已定蜀后定”的共识,因为蜀道太难了。蒙古的军事优势就是骑兵,人过蜀道都难于青天,何况马了。而且蒙古在这一点上还有血的教训,那就是蒙哥死在钓鱼城下。同样一个坑蒙古不会跳两次,因此蒙古放弃了从巴蜀突破长江防线的计划,选择其他突破口。

襄阳之战: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破襄阳城

同样,江浙突破口更难。江浙一带水网密布,极大得限制了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当时刘整向上进言:“我精兵突骑,所当破者,唯水战不如宋耳。”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当时蒙古的水军是不如南宋的,倘若把突破口选择在江浙地区,那就是避轻就重,自己给自己添麻烦。蒙古将军(兀良哈·阿术)也认为应该围攻襄阳,他和刘整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襄阳破,长江必非宋所有。尽管蒙古选择襄阳做突破口没有什么地利,但这个突破口已经是三个突破口中最好的一个了。至于南宋它是被迫的,战争主导权不在它手里,所以它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力。

襄阳之战经过

第一阶段(1235年-1239年)

在这之前金国还在,南宋和蒙古联合灭宋,双方是互相合作的。但是金国被灭之后,蒙古和南宋的盟约就破裂了,自此先开了蒙宋战争的序幕。蒙古的中路军兵锋直指襄阳,当时的襄阳守将(赵范)嗜酒,蒙古大军就趁着赵范喝醉之后大举攻城,襄阳因此失陷。此次失陷是因为守将将领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这一问题一直伴随到南宋灭亡。但是当时的蒙古还没有全力灭宋,南宋又积极防御,所以蒙宋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

襄阳之战: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破襄阳城

第二阶段(1239年-1257年)

这期间南宋积极出击,在孟珙的带领下,南宋成功收复襄阳。但是蒙古在失败之前对襄阳城墙大肆破坏,而且还把粮食、人口、军用器械掠夺一空,因此孟珙认为襄阳城没有防守的能力了,所以主动放弃了襄阳城。但是李曾伯却认为襄阳城十分重要,因此在收复襄阳之后开始加固城墙,欲打造成护南宋千万年的屏障。为了加固襄阳城防,李曾伯提出五点建议,分别为:

1:加固城墙,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防御能力大大提高。

2:免税三年,这一点就是刺激经济,使襄阳的经济迅速恢复。

3:奖励屯田,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高襄阳的存粮,朝廷下拨了一百万缗的屯田、修筑沟渠费。

4:增兵协防,襄阳的人口非常少,为了避免无人守城的窘境出现,朝廷必须增派兵员。

5:增加战备粮,这一点是避免被包围之后城中断粮导致军心浮动。

这个时候蒙古内部出现了内乱,因此给南宋留了一个喘息之机,南宋可以积极加固襄阳城防。但是南宋对李曾伯的建议选择性采纳,导致日后襄阳城防能力有限。

襄阳之战: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破襄阳城

第三阶段(1257年-1267年)

第三阶段的主战场是钓鱼城,上面我们也说了长江的主要突破口有三个,蒙古在襄阳突破不行所以换到了钓鱼城。但是钓鱼城突破的难度更大,蒙古非但没有突破,反而还死了一个蒙古大汉。之后忽必烈急于争位,所以就慌慌张张撤退了。此时南宋没有抓住机会扩大战果,而且忽略了加固襄阳城防,内部贾似道专权导致一大批优秀将领(收复襄阳的高达,防守钓鱼城的余阶等人)被闲置。这一机会着实可惜,而南宋的忽略成了日后致命的弱点,因为在这时忽必烈改变了蒙古的政策,善待投降的汉人,而且还把战略目标放在了南宋忽略的襄阳上。

第四阶段(1267年-1273年)

此时襄阳守将是吕文德,他和贾似道的关系非常好,而且他学贾似道排斥异己,导致大量优秀将领头像忽必烈(其中就有刘整)。这个刘整就是日后伐宋的副将,更是提出了取襄阳的战略。

襄阳之战: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破襄阳城

1267年,蒙古请求在樊城外置榷场(互通贸易的市场)。当时吕文德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同意了蒙古的请求。之后蒙古在樊城外修建了堡垒,一举切断了襄阳的粮道。堡垒一两天肯定修不好,吕文德为什么不及时制止?只有两个可能,其一就是想赚钱(来自蒙古的贿赂,或者抽取交易中的税)、其二就是失查。吕文德能让蒙古置榷场这件事非常可疑,而且在蒙古置榷场的时候不加以查看,竟然让蒙古兵不血刃得切断了襄阳的粮道,这种行为不是蠢就是坏。

1268年,忽必烈命阿术、刘整围攻襄阳,南宋也急忙让两淮、四川的援兵增员襄阳。当时吕文德几次率兵突围,但始终没能打破蒙古的包围。同年十二月,吕文德病死,这位临边40年的军事指挥官的去世导致襄阳守军信心大损。而且两淮、四川的援军全被阻击在外,根本无力突破蒙古的包围圈。

之后双方不断增兵,这场襄阳保卫战旷日持久。到1273年的时候,襄阳城断粮已久,而且樊城失陷导致城内守军士气低迷,蒙古开始劝降工作。1273年2月,吕文焕举城头像,自此襄阳战争正式结束。

襄阳之战: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破襄阳城

襄阳之战总结

蒙古的优势与劣势

蒙古的劣势就是地利不行,而且内部还出现了内乱。地利不行是无法解决的,攻克襄阳也是用尸体堆上去的。但是蒙古的优势就是南宋没有抓住蒙古的劣势,而且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汗死的时候,南宋没有趁虚而入;蒙古在樊城外置榷场的时候,南宋任其为之;蒙古缺少了解南宋将领的时候,南宋把刘整逼走了;南宋军事能力强的时候,南宋自毁长城,排挤一大批优秀将领。南宋在对蒙古的过程中昏招频出,而且不能抓住蒙古虚弱时期进攻,可惜也可叹。

南宋的优势与劣势

将领、士兵不行

南宋重文轻武这件事是公认的,农耕民族对战游牧民族本身就先天不足,尚武的汉朝打游牧民族都半斤八两,更别说弱武的南宋了。吕文德的失误就是将领不行的例子,而且士兵的战斗力更是不忍直视。在襄阳保卫战时正规军的战斗力还不如那些走私贩茶的杂牌军,你觉得这样的军队能打得过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

贾似道专权

贾似道的专权和台谏失节是同时出现的,因为贾似道排除异己导致台谏官员不敢直言,失去了文人的气节。要知道台谏官员就是皇帝的耳目,他们不敢直言,你觉得皇帝还能获得什么真实情报吗?这就是为什么襄阳保卫战前线士兵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南方的皇帝依旧沉溺酒色的原因,并不是皇帝不闻不问,而是贾似道屏蔽圣听的缘故导致的。皇帝不能及时处理局面是一个问题,贾似道专权更是一个大问题。在贾似道的操作下大批优质将领遭到打压、排挤,南宋将领水平越来越低,战斗力自然一天不如一天。而且贾似道的影响,朝廷中出现大量“贾似道”,这些人的危害一点都不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吕文德迫害将领导致刘整出逃。

襄阳之战:南宋昏招频出,蒙古大破襄阳城

归正人被打压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在长久以往的历史中人们也总结了南北地域差异,最终结果就是南方生产才子家人,而北方盛产骁勇悍将。虽说南宋失去了北方,但是北方还是有大量的人南下,这些人就被称为“归正人”。这些人对南宋的忠心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南下归宋。但是南宋并没有善待他们,反而是打压他们。著名将军辛弃疾就因为是归正人所以遭到了打压,晚年抑郁而终。这些人没有被南宋所用,但是蒙古却积极启用北方的汉人,襄阳保卫战中的水军很多都是来自北方的汉人。

襄阳之战对后世的影响

襄阳之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南宋长江防御体系彻底崩溃,之后蒙古军队长驱直入,最终导致崖山之战爆发,陆秀夫背着南宋皇帝跳海,自此南宋灭亡。蒙古是第一个彻底灭掉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在这之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因此在南宋灭亡之后就有一些阴谋分子鼓吹“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言论,其目的就是削减华夏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思想洗脑。而南宋的灭亡也是非常可惜的,南宋刚刚萌芽的商业思想被野蛮人毁得一塌糊涂,中国重新回到小农经济社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