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曆史上的“大力士”不少,西楚霸王項羽算一個。同樣因為“舉鼎”聞名,秦武王沒舉好死了,項羽卻一點事都沒有。當然,項羽的身體條件好是重要原因,《史記》記載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果然,項羽後來征伐天下,使用的武器也讓人感到畏懼。

這件武器就是著名的“霸王戟”,如果去項羽的故裡參觀,就能看到“霸王戟”的真容。“霸王戟”看起來威風凜凜,上有古樸紋飾、月環利刃,據說重達300斤,使用時可以直刺、斜砍、平削,相當霸氣。不過也有很多人提出質疑,項羽的力氣真那麼大嗎?
這麼個300斤重的兵器,現在恐怕無人能舉起它使用自如,莫非古人的力氣真比我們大,随随便便就能揮動上百斤的兵器?說到這裡不禁想起《水浒傳》中的魯智深,他去打禅杖時非要打100斤重的,那鐵匠好說歹說,魯智深才勉強同意打62斤(古時候的62斤比現在重)。
雖然魯智深是小說人物,但這也側面反映了古人兵器重不算稀罕的事實。其實,我們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評價古人的日常,難免産生一些誤區。很多東西都是“用則進不用則廢”的,力氣也一樣,舉個例子,一個從前做慣了重力活的人,讓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5年,那身力氣是必然會退步的。
就算先不說古人,也可以說說我們的父輩、爺爺輩。作家李森祥曾寫過一篇經典的文章《台階》,裡面提到他的父親可以擡起300斤的青石闆,李森祥出生于1956年,他的父親為了修台階搬運青石闆,應該是在六七十年代。可見,老一輩的石匠力氣确實非常大,勝過我們。
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水準高,機械越來越多地取代了人工,是以很多人在青壯時期并沒有做過力氣鍛煉,最常鍛煉力氣的,大概隻有健身人群和舉重運動員了。還有一點,我們可以通過看古代武舉考試的情況來判斷古人的力氣。
史書記載,科舉制起源于隋唐時期,唐朝的武舉考試就有“舉重”一項。而到了清朝,由于前幾位清帝都很看重武力騎射,重視武舉,是以民間也開始興起練武之風,山西汾陽杏花村出現的一個古石墩,上面刻着“鹹豐庚申”,正是當時人練武的器材,标明了重量“三百觔”。
一觔的重量大概是500多克。換算成現代的機關,起碼也有300斤。雖然石墩不是兵器,也證明了當時的人練武舉300斤不在話下。向來以有神力著稱的項羽生活在冷兵器時代,要舉個300斤恐怕确實不難,根據司馬遷的記載,項羽以霸王戟為兵器完全有可能。
再者說,項羽畢竟是一個統帥,上陣殺敵的兵器也不止“霸王戟”一種,還有别的,“霸王戟”應該也不是每次打仗必備。如果你生活在古代,要去戰場上用刀劍拼殺,你敢不在平時好好鍛煉力氣嗎?我們現在生活水準高了,但體育鍛煉也普遍少了,力氣不如前人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