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蜀漢中除去五虎将之外的第一大将,對這個定位,估計沒人會反對!曆史上的魏延,是在劉備進川時,帶領着自己的曲部投奔劉備。是以,魏延加入劉備集團的時間比較晚。
是金子總會發光。在劉備成為漢中王後,選大将鎮守漢中時,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會是張飛。哪料劉備卻出人意料地選擇的魏延。從事後來看,劉備的這個選擇相當正确。魏延把蜀漢的戰略要點漢中,經營的固若金湯。

随着蜀漢五虎将,去世的去世,變老的變老,蜀漢新生代将領中,魏延便成為了頂梁柱。諸葛亮五次北伐,次次都要帶着魏延。不是諸葛亮不放心魏延,怕他造反,實則是把魏延當成了左膀右臂。
但就在此刻,諸葛亮的另一個左膀右臂,随着馬谡的被殺,也漸漸浮出了水面,從馬谡改成了楊儀。
據《三國志》載,魏延和楊儀勢同水火。多次發生摩擦,魏延幾次拔出寶劍,恐吓楊儀。而諸葛亮也成了“居委會大媽”般,經常調解兩人的關系,為此費心頗多。
在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前,曾交代後事,讓楊儀掌管大權,帶着三軍退回蜀漢。同時也特意交代了,不要難為魏延。倘若他還想繼續北伐,那就随他去。
哪料,楊儀卻在諸葛亮死後,搞了個小動作,命費祎去試探魏延,引發了魏延的誤會:認為費祎等也同意他繼續北伐,故而一廂情願的還跟費祎讨論北伐名單,哪些人負責護送諸葛亮遺體回蜀漢。
從這個記錄來看,魏延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來臨了!果然費祎回去後,楊儀等就丢下魏延,帶着大軍退回。當魏延反應過來時,氣得暴跳如雷,明擺着是耍我呢。是以這才發生了魏延率軍堵劫楊儀,最終被馬岱殺掉,并誅滅三族。
魏延之是以落得如此下場,通過上面的介紹,很容易發現,是兩方面出了問題。
其一、魏延對權力的過分執着。魏延之是以跟楊儀,形成水火不容的地步,根由上是想繼承諸葛亮的軍權。因為他有這資格,更有這能力。
早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他就提出過兵出子午谷,被諸葛亮否決後,一直耿耿于懷。且在諸葛亮死後,他也說出了:丞相雖死了,但還有我在。不能因一人,而耽誤了大事。
皆知,倘若一個人對某一方面過分執着,就會忽略了其他方面,因為極其容易陷入險境。魏延就是這種情況,由于對軍權的過分執着,自然就會跟楊儀發生各種沖突。因為楊儀這個人,對權力比魏延還貪婪!
如此,便形成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格局,諸葛亮雖心知肚明,卻已經沒法徹底改變,一個是老了,另一個是,他的确非常需要這兩人。這就形成了諸葛亮在,兩人誰也不敢紮刺。可諸葛亮一死,兩人就陷入内鬥。楊儀得勝了,是以必須要對魏延斬草除根,否認他也活不了。
其二、魏延做人方面太失敗。魏延跟楊儀的權力争鬥中之是以慘敗,跟魏延做人的失敗有直接關系。
魏延性格過于暴躁。比如,動不動就拔出寶劍,對楊儀進行恐吓。你讓别人如何看待?還比如,你魏延既然這麼牛,卻為何不敢對劉琰牛逼呢?劉琰是蜀漢元老,曾把魏延罵得哭鼻子,最後還是諸葛亮出面訓斥劉琰,為魏延撈回了顔面。
自然這事,也就暴露了魏延“虛張聲勢”,看人下菜碟。如此性格,其實已經注定了魏延,隻能為将,不可為帥!
帥,最關鍵的地方,是要整合所有人能力,最大化發揮出來。而魏延的性格,就注定了他非但達不到這種能力,反而經常給自己樹敵。是以,當魏延賭劫楊儀大軍傳回西川時,才發生了王平一句話: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是要造反嗎?立刻,魏延大軍就散了。魏延隻得倉皇而逃,最終被殺。
是以,魏延之死,更多的原因在他自己身上。卻提醒着如今的我們:一個人無論本事多大也要注意,做人,切不可處處樹敵,做事,更不可過分執着,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危機。
舉報/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