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版卧薪嘗膽,起因是北洋艦隊的炮艦外交,日本曾經賠款給中國

甲午戰争是中日兩國全方位的較量,上至最高統帥皇帝、下到普通士兵,兩國之間的差距無所不在。這麼多差距積累在一起,引發了質變,滿清敗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徹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們先從最高統帥層面談起。

卧薪嘗膽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後,忍辱負重十年,終于東山再起,滅掉了吳國。這個典故教會我們要忍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沒想到的是,近代的東亞曆史,上演了一幕真實的卧薪嘗膽,這一回勾踐的扮演者是日本天皇。

日本版卧薪嘗膽,起因是北洋艦隊的炮艦外交,日本曾經賠款給中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北洋艦隊曾經也有高光的時刻,艦炮作好了向日本城市開炮的準備,李鴻章直接威脅日本領事說,北洋軍艦随時可以向日本開戰。日本居然也乖乖聽話,向滿清賠了錢。這是發生在1886年的長崎事件。

當時,以鎮遠、定遠為首的四艘北洋主力艦在日本長崎進行維保,北洋水兵上岸活動時,與日本浪人、警察發生嚴重沖突,各有死傷。李鴻章這才向日本方面說出了這番話。

事件結果是日方賠償52500日元給清政府。這可不是小數目,直到二戰時,日軍大将的月薪也才550日元,最底層士兵月薪3日元,52500日元可以算巨款了。日本海軍那時剛剛起步,遠不如北洋,隻好忍了這口氣。北洋艦隊的炮艦外交取得了成功。

日本版卧薪嘗膽,起因是北洋艦隊的炮艦外交,日本曾經賠款給中國

從此,日本以趕超北洋為目标,拼命建設海軍。第二年,天皇就帶頭捐獻皇室費用30萬日元給海軍。在天皇的帶動下,全國一年捐獻了100多萬日元。而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30%以上,都投入了擴軍。

從1886年長崎事件,到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正好是十年,卧薪嘗膽完美實作。日本從蕞爾小國變成亞洲唯一的列強,滿清就此沉淪,差點跌入萬劫不複。

反觀滿清,統治者對日本的認識非常不足,大部分還停留在長崎事件,或者更早的時代。覺得日本挑釁中國是自不量力,必将重蹈唐朝和明朝的覆轍。光緒和慈禧抱有同樣的看法。

日本版卧薪嘗膽,起因是北洋艦隊的炮艦外交,日本曾經賠款給中國

洋務運動的表面風光,讓滿清的自我感覺良好,長崎事件更讓朝廷認為北洋艦隊足以壓制日本,確定京畿安全。是以,沒有人願意認認真真地備戰,自從北洋艦隊在1888年成軍後,再未添置一艦一炮。

戰端一開,光緒皇帝其實是堅定的主戰派,除了對日本的輕視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借助戰争的勝利,從慈禧手裡奪回更多的權力。

慈禧雖然是個戀權的老婆子,但确實在光緒成年後,讓他親政,把一部分權力還給了他,保留了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光緒不滿足于此,想創造堪比曆代聖君的功績,把剩下的皇權全部要回來。是以,他需要這場戰争的勝利。

日本版卧薪嘗膽,起因是北洋艦隊的炮艦外交,日本曾經賠款給中國

可問題在于,光緒并不具備指揮這場大戰的素質,既不認真備戰,又不懂戰争、科技、經濟等近代知識,更因為長于内宮,而缺乏戰勝挫折,受辱負重的成熟氣質。整個戰争期間,他隻會下旨逼迫前線将領拼死作戰,至于戰争的政策、惡劣局面的應對,都毫無辦法。

戰争前半段,一廂情願地希望通過激勵士氣,逼将領死戰等方式,來達到速勝。後半段戰局崩潰後,信心完全喪失,放棄了指揮,聽不進将戰争長期化,拖垮日本的建議。一心隻想督促李鴻章結束戰争,留下個超級爛攤子。

日本版卧薪嘗膽,起因是北洋艦隊的炮艦外交,日本曾經賠款給中國

慈禧對于這場戰争一樣不會有好的應對政策,但至少她更願意聽取李鴻章的建議。光緒不肯聽李鴻章的主要原因之一,便因覺得他是後黨,再加上翁同龢的挑撥,使李鴻章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與光緒和慈禧相比,李鴻章算是知己知彼的了。他很清楚日本海軍的實力已經超過北洋艦隊,還有外強中幹的洋務運動,四處漏風的大清帝國。是以,李鴻章一開始是反對開戰的,打成爛仗後,又針對日本國力不足的弱點,提出戰争長期化的建議。

日本版卧薪嘗膽,起因是北洋艦隊的炮艦外交,日本曾經賠款給中國

不過,這種知己知彼隻能算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李鴻章知道北洋艦隊和淮軍已經腐化堕落,但自保應該有餘,憑借國力尚可以拖待變。他也沒料到實戰竟然如此不堪,尤其是陸軍,幾乎沒有一戰之力。

從中日雙方最高統帥的對比可以看出,滿清隻比當年的吳國更大意,内部掣肘更厲害。而日本方面卻有勾踐那樣的複仇決心,和全面領先的戰争意識和手段。這場戰争開打之前,結局已經是注定的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中日甲午戰争全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