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版卧薪尝胆,起因是北洋舰队的炮舰外交,日本曾经赔款给中国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全方位的较量,上至最高统帅皇帝、下到普通士兵,两国之间的差距无所不在。这么多差距积累在一起,引发了质变,满清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彻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们先从最高统帅层面谈起。

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忍辱负重十年,终于东山再起,灭掉了吴国。这个典故教会我们要忍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没想到的是,近代的东亚历史,上演了一幕真实的卧薪尝胆,这一回勾践的扮演者是日本天皇。

日本版卧薪尝胆,起因是北洋舰队的炮舰外交,日本曾经赔款给中国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北洋舰队曾经也有高光的时刻,舰炮作好了向日本城市开炮的准备,李鸿章直接威胁日本领事说,北洋军舰随时可以向日本开战。日本居然也乖乖听话,向满清赔了钱。这是发生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

当时,以镇远、定远为首的四艘北洋主力舰在日本长崎进行维保,北洋水兵上岸活动时,与日本浪人、警察发生严重冲突,各有死伤。李鸿章这才向日本方面说出了这番话。

事件结果是日方赔偿52500日元给清政府。这可不是小数目,直到二战时,日军大将的月薪也才550日元,最底层士兵月薪3日元,52500日元可以算巨款了。日本海军那时刚刚起步,远不如北洋,只好忍了这口气。北洋舰队的炮舰外交取得了成功。

日本版卧薪尝胆,起因是北洋舰队的炮舰外交,日本曾经赔款给中国

从此,日本以赶超北洋为目标,拼命建设海军。第二年,天皇就带头捐献皇室费用30万日元给海军。在天皇的带动下,全国一年捐献了100多万日元。而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30%以上,都投入了扩军。

从1886年长崎事件,到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正好是十年,卧薪尝胆完美实现。日本从蕞尔小国变成亚洲唯一的列强,满清就此沉沦,差点跌入万劫不复。

反观满清,统治者对日本的认识非常不足,大部分还停留在长崎事件,或者更早的时代。觉得日本挑衅中国是自不量力,必将重蹈唐朝和明朝的覆辙。光绪和慈禧抱有同样的看法。

日本版卧薪尝胆,起因是北洋舰队的炮舰外交,日本曾经赔款给中国

洋务运动的表面风光,让满清的自我感觉良好,长崎事件更让朝廷认为北洋舰队足以压制日本,确保京畿安全。因此,没有人愿意认认真真地备战,自从北洋舰队在1888年成军后,再未添置一舰一炮。

战端一开,光绪皇帝其实是坚定的主战派,除了对日本的轻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借助战争的胜利,从慈禧手里夺回更多的权力。

慈禧虽然是个恋权的老婆子,但确实在光绪成年后,让他亲政,把一部分权力还给了他,保留了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光绪不满足于此,想创造堪比历代圣君的功绩,把剩下的皇权全部要回来。所以,他需要这场战争的胜利。

日本版卧薪尝胆,起因是北洋舰队的炮舰外交,日本曾经赔款给中国

可问题在于,光绪并不具备指挥这场大战的素质,既不认真备战,又不懂战争、科技、经济等近代知识,更因为长于内宫,而缺乏战胜挫折,受辱负重的成熟气质。整个战争期间,他只会下旨逼迫前线将领拼死作战,至于战争的策略、恶劣局面的应对,都毫无办法。

战争前半段,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激励士气,逼将领死战等方式,来达到速胜。后半段战局崩溃后,信心完全丧失,放弃了指挥,听不进将战争长期化,拖垮日本的建议。一心只想督促李鸿章结束战争,留下个超级烂摊子。

日本版卧薪尝胆,起因是北洋舰队的炮舰外交,日本曾经赔款给中国

慈禧对于这场战争一样不会有好的应对策略,但至少她更愿意听取李鸿章的建议。光绪不肯听李鸿章的主要原因之一,便因觉得他是后党,再加上翁同龢的挑拨,使李鸿章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与光绪和慈禧相比,李鸿章算是知己知彼的了。他很清楚日本海军的实力已经超过北洋舰队,还有外强中干的洋务运动,四处漏风的大清帝国。所以,李鸿章一开始是反对开战的,打成烂仗后,又针对日本国力不足的弱点,提出战争长期化的建议。

日本版卧薪尝胆,起因是北洋舰队的炮舰外交,日本曾经赔款给中国

不过,这种知己知彼只能算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李鸿章知道北洋舰队和淮军已经腐化堕落,但自保应该有余,凭借国力尚可以拖待变。他也没料到实战竟然如此不堪,尤其是陆军,几乎没有一战之力。

从中日双方最高统帅的对比可以看出,满清只比当年的吴国更大意,内部掣肘更厉害。而日本方面却有勾践那样的复仇决心,和全面领先的战争意识和手段。这场战争开打之前,结局已经是注定的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