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一直為讀者喜愛和認可。尤其是在人物刻畫上,作者羅貫中可謂是下足了功夫。談及曹操,世人便會想到“奸雄”。同樣道理,劉備為“仁”,關羽為“義”,諸葛亮為“智”,張飛為“莽”。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也讓三國故事流傳至今,并走進了千家萬戶。不過,羅貫中還是受時代的局限性影響,将“忠君愛國”當成了主流思想,這也就導緻除了正統的蜀國以外,有不少非蜀國人物遭到了貶損。甚至有不少人傑遭到刻意抹黑,這對他們來說,也是極不公平的。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Top5:曹真——“酒囊飯袋”

曹真,為曹操義子,從小與曹丕等人同吃同住,并得到了曹操的悉心培養。成年之後,曹操見曹真勇猛過人,便将其安置在了最精銳的虎豹騎中。不到而立之年,曹真便憑借無數軍功一步一步走向了台前。但演義中的曹真,卻是一個憑借裙帶關系上位的“酒囊飯袋”。為了凸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真便有了種種愚蠢之舉,令人捧腹大笑。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可事實上,曹真的軍事才能極為優秀,即便在人才輩出的曹魏武将中,他也堪稱一流。曹丕繼位後,曹真升任為大将軍,多次南下抗擊東吳,并數次擊敗東吳宿将。諸葛亮興兵北伐,也是曹真率先來到前線。他先是派張郃奪取了街亭,随後又派郝昭重點防禦陳倉,這才讓諸葛亮無功而返,倉皇退去。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Top4:張昭——“投降主義”

說到張昭,不少讀者便下意識覺得他是個“投降派”,是個軟弱無能的庸臣。正史中,張昭的确在赤壁之戰前建議過孫權投降,但也僅此而已。從當時局勢考慮,張昭此舉,一是為百姓考慮,他擔心曹操惱羞成怒,會将徐州屠城之事帶到江東;二是為世家考慮,他也隻是江東士族在孫權面前的代言人罷了。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但不管怎麼說,張昭對江東集團的貢獻,卻當得起他文臣之首的名頭。孫策打江山,憑借的隻是一群武夫,若沒有張昭從中斡旋,孫氏很難取得江東士族的支援,又談何治理江東?另外,張昭還幫助孫氏兄弟一手搭建起了江東的政治體系,不少大臣都得是張昭選拔而出。這也難怪孫策在臨終之前,隻欽點了一個張昭做輔政大臣了。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Top3:袁紹——“志大才疏”

漢末時期北方最大的諸侯——袁紹,一直是一個很沖突的人。要說他無能,可他卻能在短時間内利用自己家族的資源,成功取下青、幽、并、冀四州之地,就連威震邊陲的公孫瓒,也敗在了他的手中;要說袁紹無才,可他卻善于籠絡人心,其麾下的文臣武将倒也算是忠心耿耿;要說他無德,可袁紹有時也十分寬厚,對待下屬百姓也非常好,并深受河北人民的愛戴。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由此可見,袁紹并不是一無是處的蠢人。但在演義中,袁紹卻完全是個志大才疏、目光短淺的庸主,這便與袁紹的形象相差甚遠。如此一來,曹操能打敗袁紹,倒也是理所當然。可換一種角度來看,正史中的袁紹頗有才幹,可依舊輸在曹操手中,那麼後者的手段和謀略,又該有多麼驚人?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Top2:周瑜——“氣量狹小”

在衆多人物之中,周瑜無疑是最“委屈”的一個。直到現在,不少讀者談及周瑜,還在嘲笑他的心胸狹隘。可見周瑜的氣量和才華,在演義中呈現了負增長。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周瑜不僅相貌異于常人,是個美男子,他的文治武功,當屬天下一流。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赤壁之戰,其實并無諸葛亮的參與。在此戰過程中,周瑜發現了曹操的薄弱點,與黃蓋定計,在烏林火燒曹軍。關于此戰風采,後世蘇轼亦寫詞贊美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不僅如此,曆朝曆代對周瑜的看法,亦是很高評價,世人皆知周郎,百姓皆為愛戴。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top1:魯肅——“平平無奇”

江東有四大都督,除了倒黴的魯肅以外,周瑜、呂蒙、陸遜全都被後人列入古之名将。究其原因來看,魯肅沒有驚人戰績,亦無過人本領,這也就導緻不少讀者認為他是一個“混子”。不過在筆者看來,平平無奇的魯肅,才是最被忽視的那個。

五位被演義貶低的人傑,皆有經世之才,卻慘遭後人嘲笑

魯肅出身豪族,在戰亂四起之時,魯肅順勢而起,結識了周瑜。一是魯肅為人大氣,曾慷慨送糧給周瑜;二是周瑜文武雙全,且才智過人,令周瑜都敬佩不已。是以,魯肅成功走進了孫權的視野。而魯肅的“二分天下”戰略,以荊州為出發點,為江東發展指明了一條明路。但憑這一點,便足以讓他和諸葛亮、荀彧并列,堪稱是當世一流的戰略家。在曹操勢大之時,魯肅眼光長遠,親自拜谒劉備,并與諸葛亮促成了孫劉聯盟,這才有了之後三足鼎立的格局。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