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迅速敗亡,糜芳、傅士仁的投降是起了關鍵作用的。
關羽早就對糜芳、傅士仁不滿了,為何還要讓他們留在江陵、公安,委以重任呢?
關羽與糜芳、傅士仁的微妙關系
在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後,關羽董督荊州事,成為荊州軍政事務的主要責任人。
然而,關羽與荊州官吏的關系卻是微妙的。
“董督”,指的是監督、節制之權。

但是,“董督”之權,并不意味着關羽是各太守的直屬上司,更不意味着他擁有地方官吏的任免權。
荊州的官吏任免權,在荊州牧劉備手中,實際負責行政治理的,是劉備的荊州州治從事潘浚。
關羽當時隻是遙領還未到手的襄陽太守,與南郡太守糜芳之間并沒有統屬關系。
是以,關羽再怎麼看不上糜芳,也是不能把糜芳調離江陵的,更不能把糜芳給撸了。
傅士仁,是直接“統于關羽”,是關羽的直接下屬的。
然而,傅士仁雖受關羽“督”,但并非關羽部曲,關羽對其沒有生殺之權,也沒有調動之權。
是以,很長時間内,關羽與糜芳、傅士仁“有隙”,多有“輕慢”,但隻能訓斥,幹不掉。
是以,當時的糜芳、傅士仁最多受受氣而已。
然而,219年,劉備做了漢中王,以關羽為前将軍、假節钺。
節,就是完全的軍事指揮權,包括調動、升遷;钺,就是軍事執法權。
此時的關羽,已經可以自如調動、處分傅士仁及其部隊,更換公安的防務。
雖然他尚不能任免糜芳,但防務已經可以不依賴糜芳,所有部隊已經歸其排程,可以在軍事上架空糜芳了。
也就是說,如果有必要,關羽已經可以架空糜芳,調動傅士仁了。
那麼,關羽為何沒有這麼作呢?
糜芳、傅士仁本是最可靠的人選
盡管關羽與糜芳、傅士仁“有隙”,但他應該對其忠誠度是沒有懷疑的。
糜芳,是糜竺之弟,劉備的小舅子,算是劉備自己家裡人了。
(漢中)王親國戚不可靠,還有什麼人可靠呢?
傅士仁也是河北人士,追随劉備颠沛流離、輾轉各地,其忠誠也是得到了實踐證明的。
相比之下,荊州人士的忠誠度,則令人懷疑。
當年,南四郡的太守,多以荊州人士擔任。
4年前,孫權襲取南三郡時,隻以一封信,就使長沙、桂陽的太守迅速投降,零陵太守郝普也在呂蒙的恫吓後開城投降。
是以,糜芳、傅士仁,這種從徐州、河北一直相随而來的人士,可靠性是相對比較高的。
這種情況下,關羽當然不會懷疑他們的可靠性。
關羽的安排
糜芳、傅士仁,都是追随劉備一路颠簸的老将。
然而,輾轉數十年,無功可述,可見他們的能力有限。
能力有限,但可靠性不錯,大約就是糜芳、傅士仁的基本情況。
是以,關羽調精兵強将往前線作戰,後方留下能力一般,但可靠的糜芳、傅士仁來辦理後勤事務,至少看起來不算太差的安排。
至于後方防務,則主要仍由關羽自己安排。
東吳襲公安、江陵,隻能是沿長江而來,關羽在沿江設定烽火台,可以預警,一旦有事,關羽可以迅速傳回。
而且,江陵城防是關羽親自抓起來的,城池堅固,守将隻要嬰城而守,也是足以抵抗一陣的。
一開始,關羽沒有大意,“留兵将備公安、南郡”,留足了兵力。
是以,關羽原本的安排算是靠譜的,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然而,呂蒙,是一個心理戰大師。
他抓住衆将弱點,打破了關羽的部署。
情報戰、心理戰大師呂蒙
漢末三國的名将中,如果說誰最擅長情報戰、心理戰,那一定是呂蒙了。
當初,襲擊零陵時,他能找到太守郝普的朋友,又找到郝普的弱點——孝順母親,以一次資訊欺詐詐郝普投降。
以此來看,呂蒙對對方重要人物的人際關系、性格特征等資訊都了如指掌。
他抓住關羽軍衆将的弱點,展開心理戰、情報戰,迅速瓦解了關羽的部署。
抓住關羽弱點,削弱關羽軍力量
關羽長鎮荊州,與東吳諸将都打過交道。
東吳諸将中,甘甯、呂蒙,是少有的讓關羽警覺的人物,這兩個人在魯肅時期就是“鷹派”的代表,主張用無力解決荊州問題。
甘甯去世後,呂蒙是唯一一個“鷹派”代表,無論是襲擊動機還是襲擊才能,都是值得警覺的。
4年前,呂蒙襲擊南三郡,關羽已經吃過一次虧了,如果呂蒙仍在,關羽是絕不會放松警惕的。
作為底層奮鬥出來的人物,關羽敬重一刀一槍殺出來的将領,輕視書生。
是以,呂蒙詐病引退,并引薦了東吳軍中最有謀略,也最有“書生”形象的陸遜。
陸遜上來,立刻緻書示弱。
關羽既輕視“書生”,又見其示弱,認為東吳的威脅大減,遂抽調兵馬到前線,削弱了公安、南郡的兵力。
滲透戰,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的故事,人所共知。
呂蒙讓軍士化作商客,在停泊時一次奪了烽火台。
其實,關羽留下的兵士再是不行,怎麼可能連點烽火都來不及呢?即便一處烽火台來不及,又怎麼可能處處烽火台都來不及呢?
虞翻後來給傅士仁的勸降信,點出了要害:若非天意,必有内應。
呂蒙能對對方的情報摸得這麼準,自然是安插了許多内應的。這些人員不但要搞情報,還要發展“内線”,滲透對手。
正是在滲透之後,裡應外合,才可能輕松控制各個烽火台,突破關羽的防禦體系。
抓住弱點,忽悠傅士仁
許多朋友認為糜芳、傅士仁最終決定叛變,是因為關羽一句“還當治之”。
其實,他們之是以背叛,是因為呂蒙對他們的弱點已經全部掌握了!
東吳軍突破烽火預警體系後,直撲公安。
虞翻緻信傅士仁:我們能突然抵達這裡,不是天意,就必然有内應!呂蒙已經到了南郡,封鎖你的通道後,你還有活路嗎?死戰則毀宗滅祀,逃又逃不掉,投降又不義,我為您擔心。
呂蒙對傅士仁的弱點抓得死死的:孤懸江南,毀宗滅祀。
公安在長江之南,東吳水軍已至,切斷了其與江陵的聯系,公安成了一座孤城。
何況,虞翻有理有據地恫吓到:必有内應。
關羽回不回得了江陵不說,公安是肯定守不住的。
顯然,傅士仁是帶了全家在公安的。
傅士仁流涕而降。
流涕而降,說明傅士仁是不甘心的。
然而,在毀宗滅祀的威脅下,傅士仁的弱點被牢牢抓住,出城而降。
虞翻洞悉情勢,立刻表示:此谲兵也!他們隻是因為我們的欺詐而投降的,應該立刻把傅士仁帶走,并留兵牢牢控制公安!
由此,公安也就被東吳徹底控制了。
早已搞定糜芳
呂蒙帶着傅士仁前去江陵,糜芳見傅士仁來,立刻開城投降了。
傅士仁這麼大面子?
當然不是。
《三國志.虞翻傳》引《吳錄》,記載:南郡城中失火,焚毀了一些軍械。關羽責備糜芳,糜芳心中畏懼。孫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
糜芳,已經被孫權親自“搞定”了。
也就是說,糜芳降吳,不是因為吳軍兵臨城下,他貪生怕死而降,而是因為與關羽的沖突。
關羽斥責糜芳,這原本是劉備軍的内部事務,然而,孫權不但得知此事,還知道糜芳“内畏懼”,可見其情報工作作得何其細緻。
然而,虞翻深知:江陵守軍并不甘心,隻是糜芳一人要降。
是以,吳軍抓緊時間,控制城内要點,随即安撫衆軍及家屬,安定了江陵人心,完成了對江陵的占領。
旋即,呂蒙通過優待關羽軍家屬,通過關羽軍家屬的宣傳,使關羽軍迅速瓦解!
關羽是有能力,有權力架空糜芳,調動傅士仁的。
他也知道二人的才能有限。
然而,他對二人的忠誠度并沒有任何懷疑,安排他們在後方負責補給運輸事務,也是比較符合他們能力的。
單純從紙面上看,關羽對後方是留有一套防禦體系的,這原本是可能預防東吳襲擊的。
關羽性格傲慢,與糜芳、傅士仁、潘浚等将吏“有隙”,但這原本并不緻命。
也就是說,關羽軍有問題,但這些問題隻是“裂縫”,并不足以緻命。
然而,孫權、呂蒙經過細緻的情報工作,無孔不入,洞悉了所有的“裂縫”,并施展滲透、拉攏、恫吓等手段,使關羽軍的“裂縫”迅速放大,最終瓦解!
傅士仁、糜芳的投降,并非其能力不足,而是他們的弱點被對手把握住了。
關羽軍的迅速敗亡,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關羽及其将士的弱點被抓住,迅速瓦解了。
“千裡之堤,潰于蟻穴”。在競争激烈的今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