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迅速败亡,糜芳、傅士仁的投降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关羽早就对糜芳、傅士仁不满了,为何还要让他们留在江陵、公安,委以重任呢?
关羽与糜芳、傅士仁的微妙关系
在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后,关羽董督荆州事,成为荆州军政事务的主要责任人。
然而,关羽与荆州官吏的关系却是微妙的。
“董督”,指的是监督、节制之权。

但是,“董督”之权,并不意味着关羽是各太守的直属上司,更不意味着他拥有地方官吏的任免权。
荆州的官吏任免权,在荆州牧刘备手中,实际负责行政治理的,是刘备的荆州州治从事潘浚。
关羽当时只是遥领还未到手的襄阳太守,与南郡太守糜芳之间并没有统属关系。
所以,关羽再怎么看不上糜芳,也是不能把糜芳调离江陵的,更不能把糜芳给撸了。
傅士仁,是直接“统于关羽”,是关羽的直接下属的。
然而,傅士仁虽受关羽“督”,但并非关羽部曲,关羽对其没有生杀之权,也没有调动之权。
因此,很长时间内,关羽与糜芳、傅士仁“有隙”,多有“轻慢”,但只能训斥,干不掉。
所以,当时的糜芳、傅士仁最多受受气而已。
然而,219年,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节,就是完全的军事指挥权,包括调动、升迁;钺,就是军事执法权。
此时的关羽,已经可以自如调动、处分傅士仁及其部队,更换公安的防务。
虽然他尚不能任免糜芳,但防务已经可以不依赖糜芳,所有部队已经归其调度,可以在军事上架空糜芳了。
也就是说,如果有必要,关羽已经可以架空糜芳,调动傅士仁了。
那么,关羽为何没有这么作呢?
糜芳、傅士仁本是最可靠的人选
尽管关羽与糜芳、傅士仁“有隙”,但他应该对其忠诚度是没有怀疑的。
糜芳,是糜竺之弟,刘备的小舅子,算是刘备自己家里人了。
(汉中)王亲国戚不可靠,还有什么人可靠呢?
傅士仁也是河北人士,追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其忠诚也是得到了实践证明的。
相比之下,荆州人士的忠诚度,则令人怀疑。
当年,南四郡的太守,多以荆州人士担任。
4年前,孙权袭取南三郡时,只以一封信,就使长沙、桂阳的太守迅速投降,零陵太守郝普也在吕蒙的恫吓后开城投降。
所以,糜芳、傅士仁,这种从徐州、河北一直相随而来的人士,可靠性是相对比较高的。
这种情况下,关羽当然不会怀疑他们的可靠性。
关羽的安排
糜芳、傅士仁,都是追随刘备一路颠簸的老将。
然而,辗转数十年,无功可述,可见他们的能力有限。
能力有限,但可靠性不错,大约就是糜芳、傅士仁的基本情况。
所以,关羽调精兵强将往前线作战,后方留下能力一般,但可靠的糜芳、傅士仁来办理后勤事务,至少看起来不算太差的安排。
至于后方防务,则主要仍由关羽自己安排。
东吴袭公安、江陵,只能是沿长江而来,关羽在沿江设置烽火台,可以预警,一旦有事,关羽可以迅速返回。
而且,江陵城防是关羽亲自抓起来的,城池坚固,守将只要婴城而守,也是足以抵抗一阵的。
一开始,关羽没有大意,“留兵将备公安、南郡”,留足了兵力。
所以,关羽原本的安排算是靠谱的,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然而,吕蒙,是一个心理战大师。
他抓住众将弱点,打破了关羽的部署。
情报战、心理战大师吕蒙
汉末三国的名将中,如果说谁最擅长情报战、心理战,那一定是吕蒙了。
当初,袭击零陵时,他能找到太守郝普的朋友,又找到郝普的弱点——孝顺母亲,以一次信息欺诈诈郝普投降。
以此来看,吕蒙对对方重要人物的人际关系、性格特征等信息都了如指掌。
他抓住关羽军众将的弱点,展开心理战、情报战,迅速瓦解了关羽的部署。
抓住关羽弱点,削弱关羽军力量
关羽长镇荆州,与东吴诸将都打过交道。
东吴诸将中,甘宁、吕蒙,是少有的让关羽警觉的人物,这两个人在鲁肃时期就是“鹰派”的代表,主张用无力解决荆州问题。
甘宁去世后,吕蒙是唯一一个“鹰派”代表,无论是袭击动机还是袭击才能,都是值得警觉的。
4年前,吕蒙袭击南三郡,关羽已经吃过一次亏了,如果吕蒙仍在,关羽是绝不会放松警惕的。
作为底层奋斗出来的人物,关羽敬重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将领,轻视书生。
因此,吕蒙诈病引退,并引荐了东吴军中最有谋略,也最有“书生”形象的陆逊。
陆逊上来,立刻致书示弱。
关羽既轻视“书生”,又见其示弱,认为东吴的威胁大减,遂抽调兵马到前线,削弱了公安、南郡的兵力。
渗透战,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的故事,人所共知。
吕蒙让军士化作商客,在停泊时一次夺了烽火台。
其实,关羽留下的兵士再是不行,怎么可能连点烽火都来不及呢?即便一处烽火台来不及,又怎么可能处处烽火台都来不及呢?
虞翻后来给傅士仁的劝降信,点出了要害:若非天意,必有内应。
吕蒙能对对方的情报摸得这么准,自然是安插了许多内应的。这些人员不但要搞情报,还要发展“内线”,渗透对手。
正是在渗透之后,里应外合,才可能轻松控制各个烽火台,突破关羽的防御体系。
抓住弱点,忽悠傅士仁
许多朋友认为糜芳、傅士仁最终决定叛变,是因为关羽一句“还当治之”。
其实,他们之所以背叛,是因为吕蒙对他们的弱点已经全部掌握了!
东吴军突破烽火预警体系后,直扑公安。
虞翻致信傅士仁:我们能突然抵达这里,不是天意,就必然有内应!吕蒙已经到了南郡,封锁你的通道后,你还有活路吗?死战则毁宗灭祀,逃又逃不掉,投降又不义,我为您担心。
吕蒙对傅士仁的弱点抓得死死的:孤悬江南,毁宗灭祀。
公安在长江之南,东吴水军已至,切断了其与江陵的联系,公安成了一座孤城。
何况,虞翻有理有据地恫吓到:必有内应。
关羽回不回得了江陵不说,公安是肯定守不住的。
显然,傅士仁是带了全家在公安的。
傅士仁流涕而降。
流涕而降,说明傅士仁是不甘心的。
然而,在毁宗灭祀的威胁下,傅士仁的弱点被牢牢抓住,出城而降。
虞翻洞悉情势,立刻表示:此谲兵也!他们只是因为我们的欺诈而投降的,应该立刻把傅士仁带走,并留兵牢牢控制公安!
由此,公安也就被东吴彻底控制了。
早已搞定糜芳
吕蒙带着傅士仁前去江陵,糜芳见傅士仁来,立刻开城投降了。
傅士仁这么大面子?
当然不是。
《三国志.虞翻传》引《吴录》,记载:南郡城中失火,焚毁了一些军械。关羽责备糜芳,糜芳心中畏惧。孙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
糜芳,已经被孙权亲自“搞定”了。
也就是说,糜芳降吴,不是因为吴军兵临城下,他贪生怕死而降,而是因为与关羽的矛盾。
关羽斥责糜芳,这原本是刘备军的内部事务,然而,孙权不但得知此事,还知道糜芳“内畏惧”,可见其情报工作作得何其细致。
然而,虞翻深知:江陵守军并不甘心,只是糜芳一人要降。
因此,吴军抓紧时间,控制城内要点,随即安抚众军及家属,安定了江陵人心,完成了对江陵的占领。
旋即,吕蒙通过优待关羽军家属,通过关羽军家属的宣传,使关羽军迅速瓦解!
关羽是有能力,有权力架空糜芳,调动傅士仁的。
他也知道二人的才能有限。
然而,他对二人的忠诚度并没有任何怀疑,安排他们在后方负责补给运输事务,也是比较符合他们能力的。
单纯从纸面上看,关羽对后方是留有一套防御体系的,这原本是可能预防东吴袭击的。
关羽性格傲慢,与糜芳、傅士仁、潘浚等将吏“有隙”,但这原本并不致命。
也就是说,关羽军有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是“裂缝”,并不足以致命。
然而,孙权、吕蒙经过细致的情报工作,无孔不入,洞悉了所有的“裂缝”,并施展渗透、拉拢、恫吓等手段,使关羽军的“裂缝”迅速放大,最终瓦解!
傅士仁、糜芳的投降,并非其能力不足,而是他们的弱点被对手把握住了。
关羽军的迅速败亡,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关羽及其将士的弱点被抓住,迅速瓦解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