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什么要留下两个三流将军守大本营呢?

关羽的迅速败亡,糜芳、傅士仁的投降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关羽早就对糜芳、傅士仁不满了,为何还要让他们留在江陵、公安,委以重任呢?

关羽与糜芳、傅士仁的微妙关系

在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后,关羽董督荆州事,成为荆州军政事务的主要责任人。

然而,关羽与荆州官吏的关系却是微妙的。

“董督”,指的是监督、节制之权。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什么要留下两个三流将军守大本营呢?

但是,“董督”之权,并不意味着关羽是各太守的直属上司,更不意味着他拥有地方官吏的任免权。

荆州的官吏任免权,在荆州牧刘备手中,实际负责行政治理的,是刘备的荆州州治从事潘浚。

关羽当时只是遥领还未到手的襄阳太守,与南郡太守糜芳之间并没有统属关系。

所以,关羽再怎么看不上糜芳,也是不能把糜芳调离江陵的,更不能把糜芳给撸了。

傅士仁,是直接“统于关羽”,是关羽的直接下属的。

然而,傅士仁虽受关羽“督”,但并非关羽部曲,关羽对其没有生杀之权,也没有调动之权。

因此,很长时间内,关羽与糜芳、傅士仁“有隙”,多有“轻慢”,但只能训斥,干不掉。

所以,当时的糜芳、傅士仁最多受受气而已。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什么要留下两个三流将军守大本营呢?

然而,219年,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节,就是完全的军事指挥权,包括调动、升迁;钺,就是军事执法权。

此时的关羽,已经可以自如调动、处分傅士仁及其部队,更换公安的防务。

虽然他尚不能任免糜芳,但防务已经可以不依赖糜芳,所有部队已经归其调度,可以在军事上架空糜芳了。

也就是说,如果有必要,关羽已经可以架空糜芳,调动傅士仁了。

那么,关羽为何没有这么作呢?

糜芳、傅士仁本是最可靠的人选

尽管关羽与糜芳、傅士仁“有隙”,但他应该对其忠诚度是没有怀疑的。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什么要留下两个三流将军守大本营呢?

糜芳,是糜竺之弟,刘备的小舅子,算是刘备自己家里人了。

(汉中)王亲国戚不可靠,还有什么人可靠呢?

傅士仁也是河北人士,追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其忠诚也是得到了实践证明的。

相比之下,荆州人士的忠诚度,则令人怀疑。

当年,南四郡的太守,多以荆州人士担任。

4年前,孙权袭取南三郡时,只以一封信,就使长沙、桂阳的太守迅速投降,零陵太守郝普也在吕蒙的恫吓后开城投降。

所以,糜芳、傅士仁,这种从徐州、河北一直相随而来的人士,可靠性是相对比较高的。

这种情况下,关羽当然不会怀疑他们的可靠性。

关羽的安排

糜芳、傅士仁,都是追随刘备一路颠簸的老将。

然而,辗转数十年,无功可述,可见他们的能力有限。

能力有限,但可靠性不错,大约就是糜芳、傅士仁的基本情况。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什么要留下两个三流将军守大本营呢?

所以,关羽调精兵强将往前线作战,后方留下能力一般,但可靠的糜芳、傅士仁来办理后勤事务,至少看起来不算太差的安排。

至于后方防务,则主要仍由关羽自己安排。

东吴袭公安、江陵,只能是沿长江而来,关羽在沿江设置烽火台,可以预警,一旦有事,关羽可以迅速返回。

而且,江陵城防是关羽亲自抓起来的,城池坚固,守将只要婴城而守,也是足以抵抗一阵的。

一开始,关羽没有大意,“留兵将备公安、南郡”,留足了兵力。

所以,关羽原本的安排算是靠谱的,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然而,吕蒙,是一个心理战大师。

他抓住众将弱点,打破了关羽的部署。

情报战、心理战大师吕蒙

汉末三国的名将中,如果说谁最擅长情报战、心理战,那一定是吕蒙了。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什么要留下两个三流将军守大本营呢?

当初,袭击零陵时,他能找到太守郝普的朋友,又找到郝普的弱点——孝顺母亲,以一次信息欺诈诈郝普投降。

以此来看,吕蒙对对方重要人物的人际关系、性格特征等信息都了如指掌。

他抓住关羽军众将的弱点,展开心理战、情报战,迅速瓦解了关羽的部署。

抓住关羽弱点,削弱关羽军力量

关羽长镇荆州,与东吴诸将都打过交道。

东吴诸将中,甘宁、吕蒙,是少有的让关羽警觉的人物,这两个人在鲁肃时期就是“鹰派”的代表,主张用无力解决荆州问题。

甘宁去世后,吕蒙是唯一一个“鹰派”代表,无论是袭击动机还是袭击才能,都是值得警觉的。

4年前,吕蒙袭击南三郡,关羽已经吃过一次亏了,如果吕蒙仍在,关羽是绝不会放松警惕的。

作为底层奋斗出来的人物,关羽敬重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将领,轻视书生。

因此,吕蒙诈病引退,并引荐了东吴军中最有谋略,也最有“书生”形象的陆逊。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什么要留下两个三流将军守大本营呢?

陆逊上来,立刻致书示弱。

关羽既轻视“书生”,又见其示弱,认为东吴的威胁大减,遂抽调兵马到前线,削弱了公安、南郡的兵力。

渗透战,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的故事,人所共知。

吕蒙让军士化作商客,在停泊时一次夺了烽火台。

其实,关羽留下的兵士再是不行,怎么可能连点烽火都来不及呢?即便一处烽火台来不及,又怎么可能处处烽火台都来不及呢?

虞翻后来给傅士仁的劝降信,点出了要害:若非天意,必有内应。

吕蒙能对对方的情报摸得这么准,自然是安插了许多内应的。这些人员不但要搞情报,还要发展“内线”,渗透对手。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什么要留下两个三流将军守大本营呢?

正是在渗透之后,里应外合,才可能轻松控制各个烽火台,突破关羽的防御体系。

抓住弱点,忽悠傅士仁

许多朋友认为糜芳、傅士仁最终决定叛变,是因为关羽一句“还当治之”。

其实,他们之所以背叛,是因为吕蒙对他们的弱点已经全部掌握了!

东吴军突破烽火预警体系后,直扑公安。

虞翻致信傅士仁:我们能突然抵达这里,不是天意,就必然有内应!吕蒙已经到了南郡,封锁你的通道后,你还有活路吗?死战则毁宗灭祀,逃又逃不掉,投降又不义,我为您担心。

吕蒙对傅士仁的弱点抓得死死的:孤悬江南,毁宗灭祀。

公安在长江之南,东吴水军已至,切断了其与江陵的联系,公安成了一座孤城。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为什么要留下两个三流将军守大本营呢?

何况,虞翻有理有据地恫吓到:必有内应。

关羽回不回得了江陵不说,公安是肯定守不住的。

显然,傅士仁是带了全家在公安的。

傅士仁流涕而降。

流涕而降,说明傅士仁是不甘心的。

然而,在毁宗灭祀的威胁下,傅士仁的弱点被牢牢抓住,出城而降。

虞翻洞悉情势,立刻表示:此谲兵也!他们只是因为我们的欺诈而投降的,应该立刻把傅士仁带走,并留兵牢牢控制公安!

由此,公安也就被东吴彻底控制了。

早已搞定糜芳

吕蒙带着傅士仁前去江陵,糜芳见傅士仁来,立刻开城投降了。

傅士仁这么大面子?

当然不是。

《三国志.虞翻传》引《吴录》,记载:南郡城中失火,焚毁了一些军械。关羽责备糜芳,糜芳心中畏惧。孙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

糜芳,已经被孙权亲自“搞定”了。

也就是说,糜芳降吴,不是因为吴军兵临城下,他贪生怕死而降,而是因为与关羽的矛盾。

关羽斥责糜芳,这原本是刘备军的内部事务,然而,孙权不但得知此事,还知道糜芳“内畏惧”,可见其情报工作作得何其细致。

然而,虞翻深知:江陵守军并不甘心,只是糜芳一人要降。

因此,吴军抓紧时间,控制城内要点,随即安抚众军及家属,安定了江陵人心,完成了对江陵的占领。

旋即,吕蒙通过优待关羽军家属,通过关羽军家属的宣传,使关羽军迅速瓦解!

关羽是有能力,有权力架空糜芳,调动傅士仁的。

他也知道二人的才能有限。

然而,他对二人的忠诚度并没有任何怀疑,安排他们在后方负责补给运输事务,也是比较符合他们能力的。

单纯从纸面上看,关羽对后方是留有一套防御体系的,这原本是可能预防东吴袭击的。

关羽性格傲慢,与糜芳、傅士仁、潘浚等将吏“有隙”,但这原本并不致命。

也就是说,关羽军有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是“裂缝”,并不足以致命。

然而,孙权、吕蒙经过细致的情报工作,无孔不入,洞悉了所有的“裂缝”,并施展渗透、拉拢、恫吓等手段,使关羽军的“裂缝”迅速放大,最终瓦解!

傅士仁、糜芳的投降,并非其能力不足,而是他们的弱点被对手把握住了。

关羽军的迅速败亡,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关羽及其将士的弱点被抓住,迅速瓦解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也是如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