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懿臨終留遺言: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其真高明

在三國時期,論智謀,人們首先想到手持羽毛扇,溫文爾雅的“神算子”諸葛亮,論奸詐,人們首先想到“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一代奸雄”曹操,而司馬懿作為西晉王朝的創始者,其子孫又将王權從曹氏家族手中篡奪過來,不得不說也是有勇有謀的一位權臣。這三個人不僅在軍事上足智多謀,對自己的後事也比旁人多了個心眼。

司馬懿臨終留遺言: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其真高明

在古代,皇帝的陵墓往往被看做是在位時所打下的江山社稷的象征,王室成員下葬都是極盡隆重的,更不用說帝王。皇帝陵墓不僅在選址、設計上極其講究,陪葬的物品甚至人都經過精挑細選。然而他們卻另辟蹊徑,摒棄了風光大葬而選擇低調的薄葬。

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陽,其靈柩葬于邺城的丘陵,但因為沒有明顯的标志建築一直難于找出其具體位置。此外,曹操在安排自己的陵墓時,設下72座疑冢,足以窺見其狡兔三窟的性格,即便如今,曹操的陵墓已經被确認發現,在此之前,也經曆了幾十次發掘到假陵墓的失敗。

司馬懿臨終留遺言: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其真高明

而諸葛亮奉行“佛系”的理念,公元234年,他卒于五丈原,去世後由四個士兵擡着自己的棺材一直南下,擡棺材的繩子所斷之處,就是下葬之地。擡棺材的士兵敬重他,必然會妥善安置他的遺體,而作為丞相又有遺願在先,不願透露埋葬位址,隻能将其下葬後隐姓埋名不再露面。如此一來,沒有一個人能得知諸葛亮的遺體究竟在何處。不得不說,為了防止當時盛行的盜墓風潮,大家都絞盡了腦汁。

而今天要談到的司馬懿,自公元208年跟随曹操以來,為曹操出謀劃策無數,一生輔佐了四位皇帝,但他在曹操手下時,雖得到重用卻從未真正被生性多疑的曹操所信任。公元249年,曹芳祭祀魏明帝,司馬懿趁機發動兵變将曹魏大權控制在司馬家族手中,而後司馬師、司馬昭在十幾年時間内完成了江山的改名換姓。

司馬懿臨終留遺言: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其真高明

司馬懿的一生可謂是結仇無數,想挖他的墳的人恐怕不計其數。他也深知司馬家的江山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得來,不可能不害怕被後人效仿。

因而,老謀深算的他早就偷偷為自己選好了陵址,這就是河南首陽山的高原陵。首陽山是個風水極佳的地方,因陽光首先照到此山故而得名,由此可見司馬懿對家族興亡的期盼。曆史上,首陽山上埋葬了無數名人,後來西晉的幾位君王也紛紛下葬于此。

司馬懿臨終留遺言: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其真高明

但為了防止被盜墓,司馬懿采用密葬的方式,據《資治通鑒》記載,司馬懿立下遺囑:“于首陽山為土葬,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父,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而《宋書·禮志》中補充道:“子弟群官皆不得遏陵”。這一遺囑實際上就是一份反盜墓的祖訓。即便在當今社會,若長輩去世不允許子女祭拜也很難得到了解,更不用說是在封建禮教極重的古代社會,這樣的規定必然引起不小的反響。是以說司馬懿的這份遺囑,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司馬懿臨終留遺言: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其真高明

事實證明,在皇家陵墓屢屢被盜的古代社會,這種薄葬的方式确實是有效的。司馬懿的後代探查多年也沒有找到他的陵址,而今過了1769年後,若非一位老農耕作時在無意間挖出其碑文,恐怕短時間内也很難被找到。當年令人費解的遺囑,至今人們才從中發覺司馬懿的老奸巨猾之處!

後來,考古人員進一步開采發現,這一陵墓規模龐大,内有大量防盜裝置,經分析認為這确實為司馬懿的陵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