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衆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各國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數人也是以喪命,但是除了戰争造成的巨大損失之外,其實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就比如在二戰中,就有許多新的科技被應用到了戰場當中去,甚至可以說,掌握了先進的科學,也就能取得戰争的主動權,是以日本就憑借着這些科技上的優勢,橫霸了當時整個亞洲地區,而德國便是橫掃了當時的歐洲地區。

在二戰中,德國在技術上的優勢可以與當時美國相比較了,雖說日本也有一定的技術上的優勢,但也隻能在亞洲範圍内,與美國和德國相比,日本根本就占不了任何技術上的優勢,而且在經曆了多次的技術革命後,德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一時間,有着豐富資源的德國一舉成為了當時歐洲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可德國的軍工實力又有多強大呢?
其實在現存的一些資料中,我們便可以看出當時德國的軍工實力到底如何了。首先德國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大規模生産機床,而且在戰争後期,德國為了最後的勝利,其生産量也達到了爆炸階段,盡管德國還遭受到了大量的空襲,但其工業生産的上升勢頭依然保持到了1944年秋季,在這一年當中,德國最新生産的武器都足以滿足200萬人,這其中還包括130個步兵師和40個裝甲師,由此可見,德國在工業生産方面是有多恐怖了。
也許正是有着如此般的生産實力,才讓德國敢如此叫嚣,但要憑想一國之力來對抗世界各國,還是有點癡心妄想了。後來随着戰事的推進,德國還是迎來了最終的失敗,為此,罪孽深重的德國法西斯自然是要為戰争付出慘重的代價,這其中就包括巨額的賠款。不過在這賠償的過程中,曾發生了這麼一個小插曲,以至于它對戰後的世界格局都有一定的影響。
這個小插曲正是德國向蘇聯的戰争賠款,按理說二戰中的蘇聯與德國本是一對不死不休的死對頭,是以在德國戰敗之後,蘇聯必定要狠狠的宰割德國一番,但是蘇聯卻很是讓人意外的放棄了這50億美元的賠償,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蘇聯之是以要放棄這巨額的賠款,也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原來當時精明的斯大林早已将目光放到了另一個地方,那便是德國的工業區。可德國的工業區基本上都被美國給控制了,為了與美國進行談判,斯大林甯願放棄了賠款,并以此來作為條件與美國進行了有效的談判,并表示希望能夠将德國的這些機械搬到蘇聯去,在美國人眼裡,這些機械在美國也同樣有,是以也便答應了蘇聯的要求。
這些德國機械被運回到蘇聯國内後,就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為了真正的利用好這些機械,蘇聯人不僅僅是研究了其工作原理,還為以後的科技創新提供了不少的靈感,如此一來,蘇聯在工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久之後,蘇聯的經濟也是以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而這些都讓美國始料未及啊,是以說,表面上斯大林放棄了50億美元暫時有些虧,但實際上這隻是他的一個精明的招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