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如果說蘋果改變了世界,那麼iPhone就改變了智能手機時代。自iPhone搭載全觸控螢幕開始,就改變了多年來大家使用鍵盤操作的習慣,互動方式的全面革新,也奠定了iPhone的行業地位。

憑借着蘋果的統治力和影響力,牢牢霸占着手機市場龍頭老大的地位,昔日iPhone一開售門店就排起長龍,黃牛不斷的盛況曆曆在目,蘋果也成為科技企業中的常青樹。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不過,近年來時常有唱衰蘋果的言論,小黑認為有這樣的言論出現并不意外。因為近年來随着手機行業的成熟,有許多國産品牌已經悄然崛起,從全球市場占有份額來看,許多國産品牌都有望成為iPhone的有力競争者。同時單從技術領域來看,一些在安卓陣營普及了一兩年的技術,蘋果依舊“我行我素”,沒有跟進。

種種情況下,讓人開始懷疑起蘋果的創新能力,對于iPhone是否領先于行業這個問題,讓人産生了疑問。

挑戰者們,能撼動iPhone的地位嗎?

不知何時,“沖擊高端”這個詞就常在釋出會上出現,而此前與高端緊密相連的手機品牌則是華為。不過,受制裁影響,華為手機業務已從國内領頭羊徹底淪為了others,輝煌一去不複返,是以,現如今華為其實已經不能算是蘋果的有力競争者了。

現實就是如此,隻要一方稍有懈怠,總有更多競争者湧出,那麼這個挑戰者究竟是誰呢?答案是:小米!

自小米10釋出之日起,小米“沖擊高端”的口号一直貫穿産品理念,這展現在其核心技術和售價上。為了擺脫大家對小米的刻闆印象,小米誓死要做真旗艦,不再做配置與成本效益的取舍,而是真正意義上在做一部高端旗艦機。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小米重磅釋出了小米12系列,雷軍也謙遜的表示:正式對标蘋果,向蘋果學習!話語之間既代表着對蘋果行業地位的肯定,也暗藏着想要挑戰iPhone的野心。

為了實作這個目标,小米斥資1000億研發經費,砸向未來五年的小米業務,為的或許正是完成這個艱巨的“挑戰”任務。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當然,僅僅憑借一腔熱血是遠不足以的,挑戰者不僅需要有勇氣,還需要拿出實力。拿小米12超大杯和iPhone 13超大杯的簡單對比不難看出,小米已經拿出了現目前的全部誠意,在快充、相機等硬體配置方面,通過“堆料”的方式實作了超越。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當然,除了小米以外,還有OPPO、vivo兩家品牌虎視眈眈,試圖在高端領域通過差異化競争,成為蘋果的有力挑戰者。

去年,OPPO的動作一點都不比小米少,釋出了OPPO Find X3系列收獲了廣泛好評,ColorOS系統也成為了手機的加分項。不僅如此,還豐富了手機産品線内容,在一加和OPPO合并後,釋出了旗下第一款折疊屏手機Find N,以小巧的機身和專利性鉸鍊,開辟出折疊屏的新思路,以及緩解了折疊屏折痕深的痛點。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在華為、小米、OPPO相繼推出折疊屏後,在今年會有更多國産折疊屏出現。折疊屏手機本質上就是手機,本質上也是高端旗艦,如果iPhone依舊保持“三年一大更”的更新頻率,或許許多國産品牌憑借着差異化和先發優勢,提升綜合競争力,與蘋果較量。

從最新的資料報告有關“2021 Q3全球手機市場報告”來看,三星排名第一,蘋果排名第二,小米第三,從市場占有率來看,小米與蘋果已經非常接近了。緊追其後的則是vivo和OPPO。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可以說,手機市場的競争異常激烈,iPhone若想守住優勢,可能還需要抵擋住這些競争者的威脅。

蘋果吃了“保守”的虧

喬布斯逝世,庫克接任,許多人說蘋果靈魂不再,事實真的如此嗎?有這個觀點的朋友可能是對iPhone擠牙膏的不滿,畢竟三年一次大更新,換誰都忍不住吐槽。不過,其實從蘋果淨營收額來說,庫克稱得上是商業奇才。

但抛開這些,其實庫克上司的團隊并不如喬布斯時代“勇敢”。出于穩妥的考慮,iPhone往往會做“等等黨”,等到新興的手機技術成熟與規範後,再決定是否要用。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高刷延遲整整一年、iPhone劉海三年才縮小一丢丢,以及iPhone遲遲未上真正意義上的快充等“窘況”。

以快充為例,國内手機廠商早已将手機充電功率幹到百瓦級别,小米早前更是釋出了200W有線快充,要不是工信部出于安全考量,将充電最高功率限制到50W,這個數字還可能進一步飙升。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反觀iPhone,雖說改變了萬年不變的5V/1A現狀,但最高20W的充電功率依舊難以與行業媲美。小黑猜測這個情況将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在快充領域,國産手機品牌起碼領先iPhone三年。

然後便是接口問題,衆所周知,如今不管是手機,還是其他電子産品,基本上用的都是Type-C接口和資料線,可以說“有了C口線,走遍天下都不怕”。唯獨蘋果例外,時至今日,依舊用的是lightning接口。不便于攜帶倒是小事,更值得一提的是,lightning接口相比Type-C接口在相容性、傳輸速率、快充支援等方面都更弱。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比方說Type-C接口可支援40GB/s的傳輸速率,而lightning的傳輸速度則可以用“龜速”來形容。

其實蘋果也知道lightning的劣勢,但為何就是不改變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利益,因為第三方資料廠商想獲得蘋果官方MFI認證,就必須植入晶片,申請授權就必須交錢,大概是2美元左右。蘋果并不願意割舍這麼客觀的利潤,是以不會放棄lightning,至少現在不會。

iPhone的這些優勢,能否力挽狂瀾?

M1晶片的釋出,讓世界見識到了蘋果自研晶片的實力,甚至一改擠牙膏的風格,在SoC領域出盡風頭。可以預見的是,借助出色的研發實力,或許蘋果也将會把這部分優勢發揮在iPhone仿生晶片上。更何況,根據實際測試來看,即便蘋果仿生晶片的更新幅度并不算大,但起碼領先行業三代。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這部分核心競争力,其他手機廠商不隻是努努力就能迎頭趕上的。

除此之外,被稱為“供應鍊大師”的蘋果,在如今這個“全球缺芯”時代,顯得格外吃香,雖然去年iPhone 13釋出初期也曾發生過斷貨情況,但很快這個情況就得到了解決。因為供應鍊知道,得益于蘋果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力,得罪誰都不能得罪蘋果,是以在蘋果這裡,因缺芯影響出貨量等情況似乎并不是難題。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前面提到iPhone因保守戰略,在某些方面失去了競争力,但有時候,保守或許是為了給予消費者更好的體驗做準備。iPhone 13 Pro系列上的LTPO自适應重新整理率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相比安卓陣營雖然遲到了一年,但體驗是出色的。

在重新整理率檔位上,iPhone進行了深度優化,提供多達12個檔位,全面覆寫了手機使用場景。加上iOS優秀的電量管理能力,解決了高刷體驗與續航不能兼得的痛點。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當然,這并不能作為iPhone停滞不前的借口,我們能夠了解蘋果出于商業戰略考量,将先進技術推遲,但作為消費者來說,其實更願意提前體驗到前沿技術,而不是一等就是三年,甚至更久。

此外,生态也是蘋果的優勢之一,iPhone作為串聯起蘋果全家桶生态的核心,自然也成為了許多人購買iPhone的原因。不過,在生态布局上,以華為、小米領頭的大廠,其實已經不再落後蘋果,小米走的是平價路線,華為走的是“萬物互聯”路線,前者降低了生态家居的門檻,後者則用鴻蒙OS連接配接起來華為的整個硬體系統,甚至在某些方面華為比蘋果的本地化體驗做的更加優秀。

捍衛iPhone機皇寶座,還得看小米的“臉色”?

當然,提到iPhone的優勢,iOS當之無愧。不過從iOS最近更新的正式版來說,穩定性大不如前。更何況随着國産定制系統的不斷完善,諸如ColorOS、MIUI等系統的強勢崛起,iOS是否還具備優勢,還需要看自身能否拿出更多具備誠意的東西。小黑認為,iOS優勢還在,但相比從前,安卓定制系統與iOS的差距正越來越小。

圖源:谷歌、微網誌、自攝圖檔、釋出會截圖、Gartner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