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前,我軍為何要實施精兵簡政?晉察冀野戰軍犧牲太多

1945年8月15日,随着抗戰的勝利,面對國内群眾一緻對和平的渴望,國共雙方展開了和平談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簽署的《雙十協定》,本來按照這個趨勢,國内和平的大局即将形成,各個民主黨派也将共同協商建國,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卻在積極地調動軍隊,最終于1946年6月撕毀了和平協定,全面内戰爆發。

解放戰争前,我軍為何要實施精兵簡政?晉察冀野戰軍犧牲太多

就在雙十協定簽署以後,我黨對于和平建國一度抱有很大的希望,甚至雙方還在1946年1月簽署了《關于停止國内軍事沖突的協定》,并于1月30日參加了由各黨派民主人士共同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并通過了《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是以按照協定的要求,1946年2月25日,國共雙方以及美國共同簽署了《整軍方案》。

按照雙方協定,蔣介石開始整編裁撤軍隊,在抗戰結束以後,國民黨軍各路部隊總計兵力在590萬左右,裁減完成後為430萬,其中正規軍部隊擁有86個整編師200萬人,另外還有特種兵部隊、後方機關、學校、以及海空軍的建制不算在内(該整編計劃并未全部完成,内戰就爆發了)同樣我軍也按照整編的需求,對内下發了精兵簡政的通知。

解放戰争前,我軍為何要實施精兵簡政?晉察冀野戰軍犧牲太多

出于對和平的渴望,加上《雙十協定》的簽署,1946年2月1日中央向各大軍區發出《中央關于目前形勢和任務的訓示》除了提到未來中國要建設成為和平民主的國家外,還通告了全軍要求各軍實施精兵簡政,當然由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反複無常,是以在精兵簡政的方案隻做精神準備,而不做具體實施。

解放戰争前,我軍為何要實施精兵簡政?晉察冀野戰軍犧牲太多

更為關鍵的是,當時蔣介石利用美國的軍艦大肆向東北調兵,内戰也有一觸即發的風險,我軍随即展開針鋒相對的政策,即“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從各大軍區抽調骨幹支援東北戰場,另外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是,蔣介石雖然借口整編,裁汰了部分軍隊,但實際上對于精銳嫡系部隊,基本上是原封不動,裁掉的隻有原來地方軍閥武裝和一些老弱病殘等。

解放戰争前,我軍為何要實施精兵簡政?晉察冀野戰軍犧牲太多

出于對國民黨軍的不信任,我軍在後來實際執行精兵簡政也基本上都沒有到位,除了晉察冀軍區。晉察冀軍區執行精兵簡政相當到位,實際上至1946年6月全面内戰爆發之前,晉察冀軍區已經裁掉了10多萬人,占全軍區的三分之一,整個軍區總兵力隻剩下了20萬人,而晉察冀野戰軍原本下轄9個縱隊,經過精兵簡政,最後隻保留了4個縱隊,每個縱隊由原來的9個團縮減為6個團,原本20萬人的規模,裁減到隻有5萬多人。

之是以執行較為徹底,除了上級下達的指令外,也和當時環境因素有關,特别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對于華北地區一直盯着比較近,畢竟抗戰時期,這一地區屬于淪陷區,國民黨軍基本上在當地不占有優勢,為了和平的程序,晉察冀軍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裁撤除了一部分老弱病殘外,大部分都是精銳的主力部隊。

解放戰争前,我軍為何要實施精兵簡政?晉察冀野戰軍犧牲太多

1946年6月全面内戰爆發以後,晉察冀軍區自然難有實力應對周邊國民黨軍的進攻,就在大同集甯戰役期間,國民黨軍進犯承德,晉察冀軍區地方部隊雖然節節抗擊,但最終承德還是失守,加之後來張家口戰役時,對國民黨軍進攻方向錯誤估計,最終導緻了張家口過早的丢失,整個晉察冀軍區已經被事實上的分裂為兩半。

解放戰争前,我軍為何要實施精兵簡政?晉察冀野戰軍犧牲太多

不得已的情況下,晉察冀軍區隻能将冀熱遼地區劃歸東北民主聯軍,晉察冀軍區的地盤大幅度的縮小,兵力捉襟見肘,加之周遭國民黨軍環伺,以至于難有作為,甚至在其他各大軍區都陸續取得全建制殲敵的戰績的時候,晉察冀軍區就連一場小規模的伏擊戰也打不起,直至1946年12月底,晉察冀野戰軍才陸續恢複元氣,在充分動員之下,晉察冀野戰軍擴充至7.5萬人的規模。

解放戰争前,我軍為何要實施精兵簡政?晉察冀野戰軍犧牲太多

不過由于前期作戰基本處于不利情況下,直至1947年中旬,晉察冀野戰軍仍未能順利打開華北地區作戰局面,是以上級考慮這一情況後,開始将華北和東北做統一考慮,自解放戰争第二年開始,晉察冀野戰軍的任務就成為配合東北作戰,盡量牽制華北地區的國民黨軍不要北援,直至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秋季攻勢,蔣介石調3個師馳援東北,華北地區晉察冀野戰軍這才迎來了打開局面的機會,徹底解放了石家莊,使得晉察冀與晉冀魯豫連成了一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