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衆掌掴,并拒絕道歉

漢服一直以來都是漢族傳統服飾,随着近幾年在年輕人之間的興起,漢服也呈現着複興的趨勢。不過從曲裾開始,漢服的形制便有許多種,每種都包含了漢族人們文化傳承的精髓。

是以對漢服最近關于漢服行知又出現了不小的争議,主要是關于淘寶上有一群商家出售的清漢女裝引起的,有一些商家将清漢女裝歸納為是清朝的漢族服飾,引得衆多漢服娘的群起攻之。

對于清漢女裝究竟是不是屬于漢服也展開了讨論,有人認為清漢女裝那個時候的漢族女性也在穿,是以算是漢服的另一種形式。不過也有另外一個聲音認為,清漢女裝歸根結底就是當時清朝統治者強制統治強化思想的産物,并屬于漢服範疇,隻是那個時期的特殊産物,嚴格來說應該是滿族改良後的服飾。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衆掌掴,并拒絕道歉

不過漢服行之曆來便充滿争議,就像以前的影視古裝和仙服當時也引起了漢服圈裡好大一部分讨論,清漢女裝會有這個結果也是能夠預見到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漢服不例外,觀點也不例外。比如曾經百家講壇裡十分出名的講師閻崇年,70歲閻崇年稱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直接當場遭小夥掌掴并且該小夥拒絕道歉,也從側面反應了各種觀點都會受到争議的現實。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衆掌掴,并拒絕道歉

70老翁被小夥掌掴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的心理會想到什麼?少年人的狂妄自大?老年人的為老不尊?其實事情的真相遠不如我們想的那麼狗血複雜,這僅僅是一個學術讨論不合的事件罷了。

《百家講壇》自開播以來便受到了海量觀衆的熱烈歡迎,很多人閑來無事的時候都特别喜歡老師們在節目裡運用诙諧幽默的方式講述曆史文化,而閻崇年也是上面的常駐嘉賓之一。

閻崇年口中的曆史場面宏大,他的演講精彩紛呈,極易抓住人們的眼球,是以他演講的節目收視率也極為高。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衆多人都認可他的情況下,還是有人對他持有的觀點持反對意見。甚至不惜冒着道德譴責眼光當場掌掴當時已經70歲的他,可見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衆掌掴,并拒絕道歉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閻崇年在針對一個關于滿清入關看法時,他認為滿清的入關加速了中國的民族融合,從曆史發展上來看是一個有利的。

但是這個觀點卻遭到了當時一個小夥的強烈反對,因為這個小夥認為滿清入關百害無一利,閻崇年這樣認為是在搞封建,搞分裂,是滿清人遺留下的蛀蟲,不值得别人尊敬,不僅出手打了閻崇年還要和他理論一番,這樣的結果當時也把閻崇年愣住了。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衆掌掴,并拒絕道歉

滿清入關有利有弊

其實不外乎小夥如此激動,滿清入關自古以來就極具争議。從中國有曆史記載以來,統治者皆為漢族人,古時候的民族還沒有那麼多,像匈奴這類人員一直都是屬于外來民族的。

但曆史的程序使然,最後滿族人統一了全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家分裂的情況,但對于大多數漢族人來說,在當時可謂是奇恥大辱的。

滿清入關後确實也給中國發展帶來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閻崇年的話不假,它确實推動了民族融合。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滿清入關正是國家長期分裂後的必然程序。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衆掌掴,并拒絕道歉

清朝統治下的中國也強盛過一段時間,康熙時期的平三藩,收複台灣,平定蒙古叛亂,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祖國領土主權完整。而雍正時期的改土歸流又進一步加強了清朝時期的經濟發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滿清入關也不例外。因為當時它進來時候遭到了衆多群眾反對,于是就推行了強制剃發易服的法令,在當時也造成了極為可怕的影響。

有道是壓迫之下必有反抗,如此蠻橫行徑必然也遭到了當時很多百姓不服,借此許多民不聊生的悲劇也就此釀成。再加上清朝後期統治者狂妄自大,閉關鎖國,導緻中國錯過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時間落後别國太多,導緻了後面戰争中的被動局面。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衆掌掴,并拒絕道歉

是以很多人将之後中國的“落後挨打”都歸結于清朝的無能統治,是以對于閻崇年的觀點才會形成完全不一樣的看法。

但縱觀曆史,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沒有錯誤,如果能夠把他們結合一起正視這個滿清入關 事件就更好了。

看法不同的個體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不論是對文學作品的拜讀還是對曆史事件的研究,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見解。尤其是立場不同的兩人,産生的分歧也會更大。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衆掌掴,并拒絕道歉

其實當時争議過大,除了掌掴雙方的年齡差距外,還有便是在争執發生後,小夥兒仍拒絕道歉,那麼這所展現的就不僅僅隻是學術意見的分歧了,還有便是所透射出的後輩禮儀不當,其實全然可以用理智方式指出,即便已經作此之舉,也可以及時改錯。

有一幅很經典的漫畫,兩父子為了一個數字産生了意見上的不合,而引起了很多看漫畫人讨論。因為兩父子是對立而坐,兒子指着他看到的數字說是“6”,但是坐在對立面的父親看着漫畫卻指着數字說是“9”。其實我們局外人看來兩個人都沒錯,因為雙方站的立場不同才産生了不一樣的認知。

正是因為明白了這個道理,對任何事物的對錯切勿随意決定。比如對一個人,在沒有全面了解他的時候,對他的定義就要仔細斟酌。

閻崇年:“滿清入關為民族融合”,卻遭小夥當衆掌掴,并拒絕道歉

生活是一門學科,但它不是一門像數學這樣的學科,非要比喻的話它更像國文,永遠沒有标準答案,是以在面對生活上的問題時,有時候我們也不能得到一個完美的處理方案,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生活的繼續。是以在面對不同意見的時候,我們應該客觀地正視别人與我們不同的意見,理性分析看待問題。

結語:

對閻崇年的遭遇,我們倍感同情,因為一個幾近70歲的人還被當場掌掴,這樣的待遇實在是令人唏噓。對于學術上的意見不一,我們歡迎讨論,但要求的是要文明讨論,像小夥這樣随性而為,确實是丢了文化人的基本素養。作為一個晚輩對待長輩竟然跟武力相對,就算你的觀點是正确的,也喪失了開局先機,更不要說你的觀點也隻是一半正确了。

其實社會的發展就是要經過不斷的讨論磨合才會有進一步的升華。比如我國每年都要召開的兩會,正是将全國各地不同聲音彙聚到一起,然後從中取得最優結論的真實寫照。一個人的潛力有限,想法也有限,認知還是有限,隻有将這些有限的力量結合在一起才會有無限的可能。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可見人民合在一起的力量大。當一件事情出現了問題,時,對待解決的方法充滿争議時,如果這時有幾個人說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和解決辦法,那麼最終隻需要從裡面篩選出一個最明智的方法就可以解決了。但如果隻有一個人在那裡冥思苦想,結果可能也隻是差強人意。

理性看待和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大前提。方法有很多,觀點也有很多不同,隻有我們客觀對待了,事情才會圓滿解決。切忌片面看待問題,因為也許你的“6”正是别人的“9”,如果因為這樣而和别人發生不必要的沖突那麼就得不償失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