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過濟南不敢進城,大罵王耀武:長得像武松,其實奸似鬼

文/曾阿牛

1947年2月底,濟南仍然春寒料峭。蔣介石乘坐的飛機落在濟南機場時已經是傍晚時分,機上人員都凍的不住跺腳。軍務局長俞濟時勸蔣介石到城中過夜取暖。蔣介石沒好氣地說:“去城裡,我的安全誰保證!”

俞濟時說:“王耀武主席已經備好您的下榻之處。”

蔣介石眼一瞪:“他?此人長得像武松,其實奸猾似鬼,要去你們去。”

俞濟時吓得不敢再說話。

俞濟時清楚地記得,就是在兩年前,蔣介石還對王耀武充滿信任,王耀武到山東上任前,蔣介石還和他拍了個合影,還誇他長得濃眉大眼國字臉,頗有武松的氣魄。

怎麼轉眼之間,人家就變成奸似鬼了呢?

不光俞濟時一肚子不解,王耀武此時也是滿腹苦水。

一、機場事件

蔣介石1947年2月底來濟南幹什麼?

興師問罪來了。因為萊蕪戰役剛剛結束,蔣軍一口氣損失了6萬多人,光是被俘的就多達4.6萬人。

蔣介石過濟南不敢進城,大罵王耀武:長得像武松,其實奸似鬼

王耀武惴惴不安,這6萬人全都是他指揮的,他做好了被蔣介石大罵一通的準備。

然而他千想萬想,沒想到蔣介石到了機場,居然不肯進城。在濟南城中準備接駕的王耀武,不得不趕緊驅車到機場,直接上飛機接受蔣介石的訓斥。

果不其然,上了飛機,凍得直吐哈氣的蔣介石火力全開,直接開罵:

“你們隻是在萊蕪這個戰役裡就損失了兩個軍、一個師,損失了這樣多的輕重武器,增加了敵人的力量,這仗以後就更不好打了。這樣的失敗真是恥辱。萊蕪既已被圍,你為什麼又要撤退?這次你選派的将領也不适當,李仙洲的指揮能力差,你不知道嗎?撤退時他連後衛都不派,這是什麼部署!如果能派個能力好的指揮,還不緻失敗。李仙洲已被敵人捉去,你們要知道,進階人員被捉去,遲早會被共産黨殺掉的。濟南無論在軍事、政治、地理上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出意外,你要負責!”

山東大漢王耀武被罵得三魂出竅,一聲也不敢回。

等蔣介石罵完了,王耀武才小心翼翼地請示:“校長,飛機上條件有限,還請您到濟南城中休息吧。”

蔣介石怒氣沖沖地說:“不去。”

當晚,蔣介石果然在機場湊合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天剛亮便飛回南京。

過城而不入,是什麼緣由?王耀武後來打聽到,原來是老蔣怕王耀武投共,釀成第二次西安事變。是以才匆匆離開。

這件事對王耀武造成空前的羞辱。

統帥不信任,這還怎麼混得下去啊。

是以萊蕪戰役之後,王耀武在山東的威望極度下降,幾乎陷入無人搭理的地步。1948年濟南戰役王耀武被俘,轉身就釋出了一篇聲讨蔣介石的廣播稿:

“首先俺要說明這次濟南失守的原因。守城軍隊有十萬之衆,作戰物資也不為不多,市郊工事經兩年來不斷修築更不為不堅。但是僅八天的戰鬥,就被全部殲滅了。

就是吳化文不起義也是必敗無疑。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國軍沒有理想信仰,反人民反大衆……

其次俺要貢獻蔣先生一點意見。在北伐和抗戰中你有一時期與共産黨合作,是以得到成功。但是你堅持獨裁,為四大家族利益打算,是以兵連禍結,生靈荼炭。以現在的局勢看,國民黨的失敗已成定局,還要作最後的掙紮是多麼不智,最好指令全國國軍立即向解放軍無條件投降,使中國恢複和平,讓民族儲存元氣。”

據說蔣介石聽到這段廣播,氣得把收音機當場砸了。

蔣介石和王耀武之間,曾經也是情真意切,到底出了什麼事,鬧得兩人反目,互不信任呢?這事還要從王耀武主政山東時說起。

二、蔣介石疑心過重

王耀武是山東泰安人,一生未改鄉音,無論到哪都操着一口濃重的山東話。加上他長着一張國字臉,眉毛粗重,眼睛炯炯有神,很多人都說他像梁山好漢,長得像武松。

王耀武是黃埔三期畢業生,軍事造詣在同輩人中算得上一流。著名的整編74師,其前身是74軍,在抗戰中打得很兇,王耀武曾當過該軍軍長,論軍事水準自然沒得說。

蔣介石過濟南不敢進城,大罵王耀武:長得像武松,其實奸似鬼

當時黃埔軍校學生中有不少山東人,其中黃埔一期有三位姓李的山東人,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這三人水準都不如王耀武,時人有所謂“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李延年當過兵團司令,逃到台灣後坐了十幾年監獄,70歲時貧病交加而死。李仙洲萊蕪戰役被俘,解放後被特赦,活到94歲善終。李玉堂1951年因起義未成,被蔣介石下令槍斃,隻活了52歲。這是三李的遭際。

回頭再說王耀武。

王耀武比這三位年齡都小(生于1904年),立的功卻最大。抗戰結束前夕的湖南雪峰山戰役,王耀武指揮30萬大軍大敗日本軍隊,斃敵二萬多人,王耀武的軍事功績升到頂峰,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當時王耀武才40歲。進中委、當方面軍司令,不要說同批次的黃埔同學無法望其項背,就是許多黃埔一期、二期的學長也比不過他。

一個人要有所成就,不隻靠智商,情商、境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1945年蔣介石陰謀發動内戰,王耀武雖不涉足政界,卻隐隐感覺這樣不好。蔣介石派他去山東當綏靖區司令,王耀武不願去。

蔣介石很意外。當時國民黨軍各路大佬都争着搶着到各地當大員,一則可以擴充軍事實力,二則可以在各地大搞劫收,把日僞勢力的财産都據為己有,争的不亦樂乎。

王耀武為啥不願意去呢?大概就是不想打内戰,怕遭天譴。當然這并不是過度吹捧王耀武,當時國民黨内有見識的一批人,都不願意打内戰。像海軍司令陳紹寬,蔣介石的左膀右臂張治中等人,中級将領中也有一些人認為共軍并不好打。

王耀武托詞,連年戎馬生涯,身體狀況不太好,胃病很重,經常吐血。蔣介石勉勵有加,說山東重任非他這個山東人莫屬,至于病嘛可以慢慢養。

王耀武不好再推辭,便到山東上任了。臨行之時,蔣介石拉着王耀武,親切地合了個影。師生之間你我相敬,好一派親和氣氛。

蔣介石過濟南不敢進城,大罵王耀武:長得像武松,其實奸似鬼

但是上任之初,這親和氣氛就産生了陰影。王耀武通過一件事看出蔣介石内心深處對他的不信任。

國民黨軍在山東組建第二綏靖區,對手是中共在全國第二大的根據地——山東根據地,軍事壓力非常大。王耀武提出,把他指揮過的幾支部隊調過來,這樣得心應手。

蔣介石不同意,說七十四軍要保衛南京,十八軍要進河南,新六軍去東北,一百軍另有重用。說來說去就是不把原來王耀武最熟悉的部隊給他,王耀武起初不是很明白。人家胡宗南在西北,要哪個部隊給哪個部隊,還允許他在西安自己把持中央軍校的分校,培養的軍校學生都拉到自己部隊,西北諸軍都自成體系了。杜聿明在東北,帶的都是當年遠征軍的老部隊。憑什麼我王耀武就不能呢?

到了山東之後,山東省黨部主任龐鏡塘(也是山東人)一語點醒夢中人,你把你的班底人馬拉過來,是要當第二個韓複榘嘛!

王耀武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是啊,當時真是失言了。國軍五大主力,他點名要三個(十八、七十四、新六),一下子觸發老蔣敏感的神經了。

三、名不符實的山東省主席

王耀武到山東後,為了避免蔣介石的猜疑,在組建二綏區的指揮班子時,刻意來了個五湖四海,他手下的主要官員,分别來自河北、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南、湖北、江蘇共8個省,沒有刻意突出山東人,以名結黨化、地域化。

蔣介石聽了還是很滿意的。王耀武偷偷從蔣介石身邊人打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坐實了蔣介石對他的猜疑,不免心有怨言。

王耀武對蔣介石的讨好,并沒有換來更多信任。

王耀武面對的是強有力的山東共軍,手底下卻隻有幾支二流部隊,如七十三軍、四十六軍、十二軍等等。

而他原來提出要加強到自己麾下的幾支主力軍,都放到蘇北戰場,去進攻中共在魯南的根據地。王耀武感到深深的羞辱。

山東戰場,除了膠東不歸二綏區管,其他地區都是他王耀武的勢力範圍。進攻魯南卻不讓他插手,頭頂主力也不讓他指揮。說白了,王耀武在蔣介石眼中配不上指揮這些主力部隊。

那為何當年在抗戰中可以指揮呢?此一時彼一時也。抗戰時畢竟一切以勝利為唯一追求,不管你是哪家軍閥的,你是什麼省的,你是哪個黨的,先把日本人趕跑了再說,誰有本事誰上。是以王耀武才能脫穎而出。

此時國軍在内戰中坐擁絕對優勢,老蔣自我感覺良好,讓誰立功、讓誰得勢、讓誰搶在前面,這些因素都上升到相當高的位置,甚至影響到了戰争勝利與否。

蔣介石用人講究黃陸浙一,王耀武占了一個“黃”字,但“浙、一”兩字都不行。可以說是圈子中的邊緣人。

到山東來當綏靖區司令,真正意義是看門狗,不要讓河北、山東的共軍合股,僅此而已。

然而王耀武不甘心。既然當這個司令官,就幹出點事情,讓老蔣看看自己不一般。

山東人性格魯直,有時犯了擰勁,十頭牛也拉不回來。王耀武制定了一個東西對進計劃,讓青島的國軍向西進攻,濟南國軍向東進攻,打通橫貫山東的膠濟鐵路。

蔣介石的經略山東計劃本來沒這一套,還是要王耀武守穩。誰知王耀武抓住了一個很好的空檔,羅榮桓剛剛率山東主力到東北去了,留下的部隊不多,而且粟裕率領的華中部隊還沒殺到山東,山東非常空虛。

結果,王耀武楞是率領幾支二流部隊打通了膠濟線。

消息傳到南京,國軍大佬們都樂翻了,意外之喜啊!簡直是白撿一個大胖媳婦。

蔣介石也挺高興,下令升任王耀武為山東省政府主席。

蔣介石過濟南不敢進城,大罵王耀武:長得像武松,其實奸似鬼

王耀武去找龐鏡塘炫耀,說,你當初勸我不要自作主張去打通膠濟線,怎麼樣?校長終于重視我了。

還沒高興完,突然南京又來指令了,調二綏區副司令長官丁治磐為青島警備區司令。

王耀武又傻了,校長你這又是唱得哪一出。

丁治磐是江蘇人,原本是王耀武從顧祝同手下挖過來,作為他左右手。好不容易剛磨合差不多,又調走了。

王耀武明白,這是蔣介石在山東内部又扶立起一個軍事重心,用青島牽制濟南,好讓他這個省主席無法在省内一手遮天。

王耀武哭都沒地方哭。

能不能不要搞這些人為的派系分割,好好在一起幹點事業不行嗎?

煩惱之餘,他對校長也越來越失望。眼看着共軍山東、華中兩股主力合并,仗打得越來越得心應手,沂蒙山區的土地改革推廣的越來越深入。作為山東人,王耀武最明白山溝裡的老百姓怎麼想。他手裡有一套對付陳粟的辦法,他也知道當下最要緊的是加強對山區的控制,他更明白最能讓老百姓改變立場的是改善民生。

可是這一切,王耀武有心無力,對付内部的派系傾軋還來不及,哪有功夫去管這些事?

四、被俘後立即發表聲明

這些上下猜疑,都在萊蕪戰役中來了個總爆發。

陳誠到山東親自指揮決戰,弄得王耀武非常尴尬。

王耀武理論上可以指揮山東所有部隊。但青島警備區所轄部隊實際上已經獨立出來,王耀武基本不管不了。而從魯南殺過來的部隊,諸如整編74師、整編11師,以及從西面殺過來的第五軍,雖在山東省内,卻都不搭理王耀武,而唯陳誠之命是從。

王耀武能指揮的隻有濟南附近的三個軍,從山東省主席實際上降格成濟南警備司令了。

王耀武徒喚耐何,他也明白,在蔣介石心中他就值這個價。

戰鬥打響後,陳誠指令王耀武發濟南之兵南下萊蕪,南北夾擊華野。

王耀武非常明白,粟裕的重點不在魯南而在魯中,是以一再向陳誠反映,粟裕撤出臨沂一定另有圖謀,他的主力并沒有被消滅,而是轉移到魯中的萊蕪、蒙陰一帶了。濟南部隊兵力薄弱,不可輕易往南走,否則極有可能遭遇粟裕主力。

陳誠對此嗤之以鼻,指責王耀武膽小,強令其繼續南下。

王耀武兩次萊蕪,又兩次出萊蕪,就是怕粟裕跑過來咬他。如果真按王耀武的打法,萊蕪城絕不會發生大戰。相反,如果把華東野戰軍主力引誘到濟南、淄博一線,反而有可背靠堅城,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南北夾擊。

陳誠自負其能,完全不考慮王耀武的意見,要其必須南下占領萊蕪、蒙陰,堵擊粟裕。

結果堵别人沒堵住,王耀武的七十三軍、四十六軍外加一個師,被華東野戰軍一鍋端掉。

六萬人馬幾天内覆沒,蔣介石震驚!國民黨軍高層全部震驚!

王耀武乃是軍事行家,知道失敗的關鍵在于互不信任。

但是他枉為山東省主席,在蔣介石的政治版圖中毫無發言權。萊蕪、孟良崮戰役兩戰之後,蔣介石對王耀武的态度越發不耐煩,王耀武親自跑到南京面見蔣介石,求他再往山東發一些兵,以保濟南之安全。蔣介石斷然拒絕。

與此同時,青島兵力卻在一直加強,蔣介石直接派兵到青島企圖掏陳毅粟裕的後路。結果因為沒有良将居中主持,幾路大軍被許世友打得吐血。王耀武見此情景,隻有苦笑。山東軍事,重心絕對在濟南而不在青島。蔣介石為何就是看不明白呢?

大概就是看不上他王耀武這個人吧。

蔣、王其實最初并無芥蒂,如果王耀武一直安心做一個軍長或者兵團司令,以他的忠勇能幹,蔣介石估計也不會為難他,王耀武大概也會像杜聿明、胡琏、邱清泉等人一樣,雖然不是浙江人,也能得到信任。

但王耀武突破了這個圈層,走向了省主席的高位。這就涉及到政治博弈,涉及到複雜的派系沖突。一點一點小沖突積壓,最終把一個忠勇可用的人,逼得鬥志全無,喪失信心。

濟南戰役開打後,王耀武的信心已經降到最低,甚至一度下令,不要過度抵抗,實在不行可以向共軍投降。

蔣介石過濟南不敢進城,大罵王耀武:長得像武松,其實奸似鬼

王耀武被俘後立即在廣播中宣讀自己的勸降信,轉變之快令國軍大佬們紛紛指責,說王耀武反複太快。其實王耀武思想上的轉變、疏離,對蔣介石的不滿、失望,從萊蕪戰役之時就已經開始積累了。

主臣相疑,難有忠臣。

長的像不像武松不要緊,内心是武松還是奸似鬼,王耀武倒是很清楚。

被送到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進行改造後,王耀武思想轉化的非常快,不像其他國軍頑固派關了很多年之後才轉過立場,王耀武入獄不久就變得很清醒,知道誰是對的誰是錯的,被管理所表揚為改造積極分子。

1959年,王耀武成為第一批被特赦的原國民黨戰犯。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