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辟謠:三國演義中的完美武将趙雲,實際上隻是劉備的保镖嗎?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是羅貫中花費心思和筆墨最多的武将之一。

趙雲出場很早,在第七回便以英姿飒爽的少年英雄形象出現,而他離場也很晚,直到第九十七回才離開人世。

趙雲在《三國演義》中的跨度長達91個回目,在書中所有武将中位列第一位,超過了張飛(81個回目)、關羽(77個回目)等主要武将角色。

而且,對比關羽、張飛這兩位有明顯性格缺陷的武将,趙雲的形象無疑更加完美。

羅貫中将他塑造成為了一位智勇雙全、德才兼備、不可多得的超一流“男神”。

可在許多人的印象裡,趙雲卻不是這副樣子。有謠言說他更像是一個武功高強的大保镖,充其量是一名衛士長。曆史的真實,又是什麼呢?

曆史辟謠:三國演義中的完美武将趙雲,實際上隻是劉備的保镖嗎?

一、《三國演義》中的趙雲

1、超強的武藝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應屬超一流武将,其作戰往往能如入無人之境,一生鮮有敗績。

在第七回合,趙雲剛一出場就力戰河北名将文醜,救下公孫瓒。接着,趙雲又用十個回合斬殺袁紹大将麴義。

袁紹軍中,不乏顔良、文醜等名将,軍事力量也比公孫瓒強得多,但趙雲卻能屢屢助公孫瓒轉敗為勝,這是其超強武藝的最好展現。

最能顯示趙雲本領的,還是長坂坡一戰。趙雲先是殺死夏侯恩,奪得兩口寶劍。接着又懷抱幼主劉禅,接連斬殺或殺退晏明、張郃、焦觸、張南等曹營大将。

曆史辟謠:三國演義中的完美武将趙雲,實際上隻是劉備的保镖嗎?

一路上,趙雲奮力死戰,連殺曹營名将50餘員。羅貫中對趙雲神勇的描寫,看似十分誇張,卻又合情合理。

他之是以成功脫險,最重要的因素是其神勇獲得了曹操的青睐:“不許放冷箭,要捉活的。”

趙雲的神迹還展現在他的老當益壯上。當年過七旬的趙雲出現在北伐戰場上時,受到了韓德父子的輕視。

可兩軍陣前,趙雲連殺韓德4個兒子,領魏軍喪膽。

魏将夏侯楙感歎:

“吾久聞趙雲之名,未嘗見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當陽長坂之事。”老邁的趙雲,竟然活成了敵對陣營中傳說!

曆史辟謠:三國演義中的完美武将趙雲,實際上隻是劉備的保镖嗎?

2、過人的謀略

作為一員武将,趙雲的勇武三國罕有,更可貴的是,其謀略指數也非常高。

在孔明祭出“空城計”之前,趙雲就曾拿出“空營計”來對付魏軍。

漢中之戰,趙雲率軍救出黃忠,殺回營寨,但曹操此時也引大軍殺奔而來。

趙雲此時手中兵微将寡,但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将寨門打開,鎮住了曹軍。

正當曹軍懷疑有埋伏,準備回軍之際,趙雲指令弓弩手亂箭齊發,曹軍慌不擇路,落水者不計其數。

趙雲的“空營計”可與“空城計”相媲美,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曆史辟謠:三國演義中的完美武将趙雲,實際上隻是劉備的保镖嗎?

3、高尚的人格

之是以說趙雲是一位完人,是因為他除了有超強的武藝、過人的智謀,還擁有高尚的人格。

趙雲剛一出山,就抱着報效朝廷、救民于水火的初心。在發現了袁紹、公孫瓒非仁主以後,他毅然投向了實力低微的劉備。

劉備複興漢室的理想,恰與趙雲的人生目标不謀而合,這也是他終身忠于蜀漢的根本原因。

劉備奪得益州後,本來想把田地分給文武官員作為獎勵。可趙雲堅決不受,他還勸谏劉備說:

“今歸還百姓,令安居複業,方可使出賦役,自然心服。不宜奪之為私愛也。”

劉備興兵伐吳時,即便是諸葛亮也選擇了沉默以對,而趙雲是少有的敢于出面阻止的臣子。

武藝、智謀加上品德,讓趙雲的形象無比高大。趙雲也成為三國世界中“最完美的男人”。

曆史辟謠:三國演義中的完美武将趙雲,實際上隻是劉備的保镖嗎?

二、《三國志》中的趙雲

對比《三國演義》中神威無比的趙雲,曆史上真實的趙雲無疑要暗淡許多,但要說他隻是劉備的大保镖,這又太小看他了。

《三國志》的成書時間,比較接近于三國時代,加上陳壽本身就是蜀國人。是以,他筆下的趙雲,應該最接近于曆史的真實。

在《三國志》中,趙雲的沒有單獨列傳,他和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合并為一傳。曆史上雖然沒有“五虎将”的說法,但在陳壽的心目中,他确實可以與關羽、張飛等人并稱。

《三國志》中的趙雲,有哪些突出特點呢?

1、一身是膽

陳壽對趙雲的總體評價是8個字——“強摯壯猛,并作爪牙”。而這8個字的具體展現,是趙雲的膽略過人。

在《三國志》中,記錄了漢中之戰趙雲使出“空寨計”的故事。《三國演義》将這段曆史通篇采納,并适當做了誇張。

值得一提的是,獲勝後,劉備評價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由是加封趙雲為“虎威将軍”。

曆史辟謠:三國演義中的完美武将趙雲,實際上隻是劉備的保镖嗎?

趙雲的膽略,還展現在他敢于直言勸谏上,這個故事在《三國演義》中也有展現。

孫權偷襲荊州,劉備大怒,準備讨伐東吳。當了皇帝的劉備,早已被漢中之戰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不願意聽取不同意見。

秦宓因為說了他不愛聽的話,被關進了大牢。諸葛亮也隻是私下裡發發感慨:“如法孝直在,必能阻主上之東行。”

滿朝文武怕沖撞了劉備,皆閉口不言,唯有趙雲敢于勸說正在氣頭上的劉備。他勸谏說: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說這種話,是冒着被罷官、下獄危險的,然而,趙雲并沒有畏縮,他立足于蜀國的大局和長遠利益,直接指出曹魏才是國家最主要的敵人和威脅。如果先滅曹魏,則孫吳定能不戰而勝。

2、心思缜密

《三國志》向我們呈現了一個極具膽識的趙雲,但因為這部史書本身追求“極簡風”,他的武藝以及軍事才能表現得并不明顯。

曆史辟謠:三國演義中的完美武将趙雲,實際上隻是劉備的保镖嗎?

《三國志》中,隻記載了他第一次參加北伐的故事。公元228年,諸葛亮令趙雲帶領小股部隊,作為疑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親率大軍出祁山。

為了拖住魏軍,趙雲命手下士兵死守萁谷,直到街亭失守,蜀軍全盤失敗。

在第一次北伐中,蜀軍損失慘重,唯有趙雲帶領的這支弱旅全身而退,他親自指揮斷後,連辎重物資都沒有缺損。

這次戰役,讓諸葛亮對趙雲刮目相看。正因為趙雲作戰有膽有謀,才使蜀軍不至于滿盤皆輸。

諸葛亮命人将剩餘的軍資賜予趙雲,而趙雲卻說自己乃敗軍之将,沒有理由要這些賞賜。他還建議諸葛亮将這些物資入庫,以待日後分賜給将士。這更讓諸葛亮為之感動。

是以,雖然正史《三國志》并未突出趙雲的軍事能力,甚至把他描述得更像一位德才兼備的文臣,但不管怎麼說,他絕不是劉備的大保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