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不是這個丫鬟,包拯恐怕就沒有後代了,你不了解的曆史

文/小馳

說起包拯,那可謂是人盡皆知了。電視劇裡的經典形象也是躍然于腦海中。他剛正不阿,廉潔公正,又鐵面無私。

如果不是這個丫鬟,包拯恐怕就沒有後代了,你不了解的曆史

特别是他面黑如漆,額頭上有一個月亮的形象真是深入我們現代人的心中。對包拯大家都知道的比較多,但對包拯的後人我們卻知之甚少。

關于他的後代史書資料記載不多,有人認為他可能沒有後代。從他和宋仁宗的一次對話來看,難免讓人産生誤會。

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已經48歲了,還沒有立太子。包拯時任谏官,并兼任禦史中丞,負責監察百官。他盡職盡責,勸仁宗早立太子。

仁宗故意問包拯,你認為哪個應該立哪個皇子?仁宗這樣說,是懷疑包拯想趁着立太子,給自己的後代撈取政治資本。

這裡有個疑點,史載包拯生于999年,這時應該59歲,但他卻說自己70歲了,不知道史料哪裡有誤。就按包拯不到60歲,居然還沒兒子,也夠發愁了。

根據這個記載,有人判斷包拯無後。老來得子本就不容易,何況在那個年代。幸運的是,包拯到60歲高齡的時候又有了兒子。

他的兒子不是妻子所生,而是一個丫鬟生的。

包拯有過兩任妻子,難道他的妻子沒生兒子嗎,為什麼選一個丫鬟來延續香火呢?

如果不是這個丫鬟,包拯恐怕就沒有後代了,你不了解的曆史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包拯的仕途可以說是青雲直上。相對于事業來說,他的家庭比較不幸,經曆了不止一次的白發人送黑發人。

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是張氏,很早就因病去世了,沒能生下一男半女。

後來包拯續娶了董氏為妻(永康郡夫人)。董氏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讀書,通情達理。包拯清廉一生,譽滿朝野的背後,離不開這位賢内助的默默支援 ,包青天的榮譽中有她一半功勞。

包拯是有名的大孝子。當初為了侍奉父母,辭官在家十一年,為父母養老送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幸董氏給包拯生了一子兩女。35歲那年包拯喜得貴子,終于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他給兒子取名包繶。

包繶19歲的時候,迎娶了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天有不測風雲,婚後第二年,包繶突然病死了,留下了遺腹子封包輔。

如果不是這個丫鬟,包拯恐怕就沒有後代了,你不了解的曆史

唯一的兒子病故,可想而知對包拯的打擊有多大。沒想到禍不單行,包拯的孫兒封包輔5歲的時候也夭折了。

包拯不到60歲,痛失愛子愛孫。回到前文,這就是包拯告訴仁宗皇帝自己沒有後代的原因。

天無絕人之路。當時包拯并不知道,他的小妾孫氏有孕在身。孫氏是包拯第二任妻子董氏的陪嫁丫頭,和董氏年齡相仿,情同姐妹。包繶死後,董氏擔心包家斷了香火,就讓孫氏嫁給包拯為妾。

包拯脾氣剛硬,有一次孫氏大概做錯了事,被包拯趕回了娘家。沒多久,孫氏發現自己懷了身孕。但她懼怕包拯,不敢去找他。

這就要提起包拯的兒媳崔氏了。崔氏是個貞烈女子,年紀輕輕守寡,卻不願改嫁,誓要從一而終。包拯過意不去,勸她另找個好人家,她還是不答應。

崔氏和孫氏相處得不錯,孫氏回了娘家,崔氏也倍感孤單。她時常私下接濟孫氏,得知孫氏懷了包拯的骨血,大喜過望。

随後孫氏産下一子,把孩子送給了崔氏撫養。崔氏對外聲稱,這是自己抱養的孩子,包拯也蒙在鼓裡。

如果不是這個丫鬟,包拯恐怕就沒有後代了,你不了解的曆史

直到包拯舉辦六十歲壽宴的時候,崔氏趁着喜慶的日子,把孩子抱出來,講明了真相。包拯一家又驚又喜。當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來得子,包拯感慨萬千,給孩子取名包(後改名包绶)。

1062年,包绶長到五歲的時候,一代名臣包拯與世長辭,沒留下什麼遺憾。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崔氏,人們熟知的典故“長嫂如母”出自《三俠五義》,和包拯的身世有關。但小說裡的情節發生在現實裡的包家。對包绶來說,崔氏既是嫂子,更是養母。

崔氏不僅将小叔子撫養長大,也少不了悉心教導。包绶後來官至奉郎,通判潭州。他做官也以清廉著稱,頗有父風。包绶後來娶過兩任老婆,生了4子3女。

在現代的包氏後人裡,有兩位比較出名。一位是香港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包玉剛,也就是著名的“船王”。他是包拯第29代嫡孫。

在包拯的故鄉廬州合肥(今合肥肥東),也有他的一脈後人。其中包尊亮是包拯的第34代孫,因為對包拯家族最為了解,擔任包公後裔聯誼會的會長。

了解了始末,平心而論,在那個妻妾成群的社會,包拯還真是個好男人。他納妾是為了傳宗接代。不然,包青天這樣的好官就面臨絕後的危險。

包拯的後代也造福了當時的很多百姓。他們的一家是千百年來的模範之家。

參考文獻:《宋史》、《傳承》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