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靖難之役都怪朱元璋!殺光開國功臣,留下個百無一用的耿炳文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後,迅速控制北平城,并攻破居庸關,叛軍士氣大振,他手下士兵也迅速聚集到幾萬人。因為朱棣打着“靖難”旗号,那麼肯定不能承認朱允炆的正統地位,于是他廢除“建文”年号,繼續沿用朱元璋的“洪武”年号。

如此一來,朱棣就從皇叔變成了反賊,無論如何也洗不白。既然叛亂已經發生,朱允炆在震驚之餘,也必須盡快想辦法平叛。但是當朱允炆調兵遣将的時候,卻發現局面比想象中更糟糕,因為凡是軍事才能出衆、戰功赫赫的開國名将,基本都已經被屠殺殆盡。

靖難之役都怪朱元璋!殺光開國功臣,留下個百無一用的耿炳文

相比于馮勝、藍玉這類驕兵悍将,耿炳文的名氣并不大,但他的功勞也不小。朱元璋和張士誠作戰的時候,耿炳文擔任長興城守将,竟然據守長達10年,死死地拖住了張士誠。如果沒有耿炳文,朱元璋沒辦法一鼓作氣擊敗陳友諒,極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可以說,耿炳文立有大功,朱元璋封他為“長興侯”,足以說明對他的重視。

靖難之役都怪朱元璋!殺光開國功臣,留下個百無一用的耿炳文

但問題是,耿炳文擅長留守後方,并不是沖鋒陷陣的猛将,如果讓他在戰場上和朱棣正面交鋒,結果真的很難說。不過,朱允炆最大的優勢就是,他的家底厚實得多,相當于用整個大明王朝和北平對抗,根本不需要直接正面對決,隻要找一座重要城市死守,就能拖垮朱棣。

靖難之役都怪朱元璋!殺光開國功臣,留下個百無一用的耿炳文

朱允炆起初也是這麼做的,他給了耿炳文30萬大軍,要是按照正常想法來制定作戰計劃,先死守城池避其鋒芒,等到燕軍銳氣耗盡後,再一鼓作氣全線出擊,30萬人完全呈現碾壓之勢,朱棣和他的追随者恐怕會被踏平。

然而,朱允炆的婦人之仁為靖難之役的慘敗埋下禍患,在耿炳文出征的時候,他交代對方無論如何不能傷害親叔叔。皇帝都這麼說了,耿炳文指揮作戰的時候也就變得畏首畏尾,既不敢大舉進攻,又不敢過于軟弱,在反複猶豫中喪失戰機。

靖難之役都怪朱元璋!殺光開國功臣,留下個百無一用的耿炳文

從古至今,但凡在重大戰争中猶豫不決的人,注定沒有好下場,特殊時期就應該有殺伐決斷的能力,否則隻會拖累部下。朱允炆過于愛惜名聲,直接影響到耿炳文的作戰部署,他帶着30萬人趕往前線後,竟然分兵三路駐紮下來,形成掎角之勢,打算慢慢向前推進。

朱棣一眼就看出了耿炳文的意圖,他派猛将張玉率軍正面迎戰耿炳文,此人膽子極大,竟然敢在中秋夜夜襲敵營。也許是天助朱棣,朝廷兵馬人數過多,以至于很多士兵都瞧不上燕軍,認為叛軍根本不值一提,結果在中秋節喝得酩酊大醉,耿炳文部署的兩翼大軍迅速被擊潰。

靖難之役都怪朱元璋!殺光開國功臣,留下個百無一用的耿炳文

随後,耿炳文将大軍集合到一處,卻不敢主動進攻,而是擺出一副守衛的态勢。耿炳文守城确實很有想法,但是在野外作戰,他顯得過于循規蹈矩,難道把大軍陣勢擺好,對方就會正面沖鋒嗎?

果不其然,就在耿炳文對朱棣翹首以盼的時候,對方早已帶着幾千兵馬繞到後方,突然發動襲擊。雖然隻有幾千兵馬,但由于朱棣親自帶人沖鋒,燕軍士氣特别旺盛,在幾十萬人中反複穿梭,耿炳文拼盡全力,才勉強收攏部隊,然後倉皇而逃。

靖難之役都怪朱元璋!殺光開國功臣,留下個百無一用的耿炳文

當時,耿炳文帶着幾萬人逃跑,朱棣隻帶着30多人在身後窮追不舍,耿炳文卻不敢回軍反攻,因為他覺得朱棣準備了伏兵。這個耿炳文也是奇怪,該懷疑對方是否用計的時候,他顯得胸有成竹,該主動發起攻擊的時候,他卻裹足不前,導緻大好局勢徹底喪失。

事已至此,朱允炆也隻能怪爺爺朱元璋,為什麼沒有給他留下藍玉或者馮勝,就算是有陸仲亨、費聚之流也行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