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靖难之役都怪朱元璋!杀光开国功臣,留下个百无一用的耿炳文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迅速控制北平城,并攻破居庸关,叛军士气大振,他手下士兵也迅速聚集到几万人。因为朱棣打着“靖难”旗号,那么肯定不能承认朱允炆的正统地位,于是他废除“建文”年号,继续沿用朱元璋的“洪武”年号。

如此一来,朱棣就从皇叔变成了反贼,无论如何也洗不白。既然叛乱已经发生,朱允炆在震惊之余,也必须尽快想办法平叛。但是当朱允炆调兵遣将的时候,却发现局面比想象中更糟糕,因为凡是军事才能出众、战功赫赫的开国名将,基本都已经被屠杀殆尽。

靖难之役都怪朱元璋!杀光开国功臣,留下个百无一用的耿炳文

相比于冯胜、蓝玉这类骄兵悍将,耿炳文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功劳也不小。朱元璋和张士诚作战的时候,耿炳文担任长兴城守将,竟然据守长达10年,死死地拖住了张士诚。如果没有耿炳文,朱元璋没办法一鼓作气击败陈友谅,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可以说,耿炳文立有大功,朱元璋封他为“长兴侯”,足以说明对他的重视。

靖难之役都怪朱元璋!杀光开国功臣,留下个百无一用的耿炳文

但问题是,耿炳文擅长留守后方,并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如果让他在战场上和朱棣正面交锋,结果真的很难说。不过,朱允炆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的家底厚实得多,相当于用整个大明王朝和北平对抗,根本不需要直接正面对决,只要找一座重要城市死守,就能拖垮朱棣。

靖难之役都怪朱元璋!杀光开国功臣,留下个百无一用的耿炳文

朱允炆起初也是这么做的,他给了耿炳文30万大军,要是按照正常想法来制定作战计划,先死守城池避其锋芒,等到燕军锐气耗尽后,再一鼓作气全线出击,30万人完全呈现碾压之势,朱棣和他的追随者恐怕会被踏平。

然而,朱允炆的妇人之仁为靖难之役的惨败埋下祸患,在耿炳文出征的时候,他交代对方无论如何不能伤害亲叔叔。皇帝都这么说了,耿炳文指挥作战的时候也就变得畏首畏尾,既不敢大举进攻,又不敢过于软弱,在反复犹豫中丧失战机。

靖难之役都怪朱元璋!杀光开国功臣,留下个百无一用的耿炳文

从古至今,但凡在重大战争中犹豫不决的人,注定没有好下场,特殊时期就应该有杀伐决断的能力,否则只会拖累部下。朱允炆过于爱惜名声,直接影响到耿炳文的作战部署,他带着30万人赶往前线后,竟然分兵三路驻扎下来,形成掎角之势,打算慢慢向前推进。

朱棣一眼就看出了耿炳文的意图,他派猛将张玉率军正面迎战耿炳文,此人胆子极大,竟然敢在中秋夜夜袭敌营。也许是天助朱棣,朝廷兵马人数过多,以至于很多士兵都瞧不上燕军,认为叛军根本不值一提,结果在中秋节喝得酩酊大醉,耿炳文部署的两翼大军迅速被击溃。

靖难之役都怪朱元璋!杀光开国功臣,留下个百无一用的耿炳文

随后,耿炳文将大军集合到一处,却不敢主动进攻,而是摆出一副守卫的态势。耿炳文守城确实很有想法,但是在野外作战,他显得过于循规蹈矩,难道把大军阵势摆好,对方就会正面冲锋吗?

果不其然,就在耿炳文对朱棣翘首以盼的时候,对方早已带着几千兵马绕到后方,突然发动袭击。虽然只有几千兵马,但由于朱棣亲自带人冲锋,燕军士气特别旺盛,在几十万人中反复穿梭,耿炳文拼尽全力,才勉强收拢部队,然后仓皇而逃。

靖难之役都怪朱元璋!杀光开国功臣,留下个百无一用的耿炳文

当时,耿炳文带着几万人逃跑,朱棣只带着30多人在身后穷追不舍,耿炳文却不敢回军反攻,因为他觉得朱棣准备了伏兵。这个耿炳文也是奇怪,该怀疑对方是否用计的时候,他显得胸有成竹,该主动发起攻击的时候,他却裹足不前,导致大好局势彻底丧失。

事已至此,朱允炆也只能怪爷爷朱元璋,为什么没有给他留下蓝玉或者冯胜,就算是有陆仲亨、费聚之流也行啊。

继续阅读